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94)
2023(8781)
2022(7473)
2021(6628)
2020(5283)
2019(11746)
2018(11578)
2017(22016)
2016(11716)
2015(12712)
2014(12493)
2013(12182)
2012(11420)
2011(10362)
2010(10701)
2009(9956)
2008(9449)
2007(8418)
2006(7762)
2005(7203)
作者
(32452)
(27243)
(26899)
(25459)
(17268)
(12922)
(12125)
(10417)
(10287)
(9676)
(9292)
(8924)
(8649)
(8555)
(8506)
(8360)
(8000)
(7871)
(7744)
(7630)
(6873)
(6737)
(6495)
(6273)
(6212)
(6198)
(6031)
(6021)
(5560)
(5354)
学科
(56280)
经济(56234)
(28808)
管理(28652)
地方(20337)
(20312)
企业(20312)
中国(19104)
(16914)
方法(16259)
数学(14012)
数学方法(13882)
业经(13228)
地方经济(12213)
农业(12065)
(10603)
(10368)
贸易(10358)
(10298)
(9959)
金融(9958)
(9937)
(9818)
银行(9804)
(9599)
(9396)
环境(9086)
(8998)
发展(8001)
(7979)
机构
学院(161306)
大学(155363)
(69459)
经济(68047)
研究(59760)
管理(56856)
理学(47394)
理学院(46831)
中国(46112)
管理学(46030)
管理学院(45742)
科学(35266)
(33800)
(31817)
(30419)
研究所(27155)
中心(26933)
(26632)
(25941)
财经(23988)
(23280)
师范(23052)
北京(21723)
(21671)
(21578)
经济学(21429)
(21290)
业大(21280)
农业(20464)
经济学院(19239)
基金
项目(101249)
科学(79606)
研究(77945)
基金(70538)
(60766)
国家(60197)
科学基金(51235)
社会(49864)
社会科(47307)
社会科学(47303)
(42029)
基金项目(36306)
教育(35302)
(34255)
编号(32658)
自然(30130)
自然科(29408)
自然科学(29404)
(29037)
自然科学基金(28852)
资助(28569)
成果(26697)
发展(23855)
课题(23809)
(23440)
重点(23365)
(21485)
(21220)
国家社会(20497)
(20142)
期刊
(88062)
经济(88062)
研究(53197)
中国(38053)
(26858)
(23624)
管理(23083)
教育(21621)
学报(21613)
科学(21425)
农业(18686)
(18486)
金融(18486)
业经(16794)
大学(16461)
学学(15405)
经济研究(15194)
技术(14997)
财经(11515)
问题(11076)
(10058)
(9435)
商业(8982)
(8798)
世界(8132)
技术经济(8004)
国际(7910)
(7611)
论坛(7611)
现代(7581)
共检索到262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伟  蔡志洲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首先通过改变分配关系,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激励竞争和提高效率,使经济活跃起来。但也应该看到,随着以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反映的经济增长阶段的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失衡(如地区、城乡、行业和收入分配失衡等)开始显现并逐渐扩大,解决这些失衡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提出,中国应该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逐渐过渡到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从宏观管理上看,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社会综合管理的结合则是这种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付才辉  
总量增长伴随着结构失衡是中国六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事实。在一般性的理论层面上,我们发现这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阿基里斯之踵:为追求总量增长最大化,政府实施的(产业、地区、城乡等)部门专用的异质性政策会引发部门间的结构失衡。基于泰尔熵指数所测度的部门间结构失衡,本文通过引入部门要素密度异质性与部门专用政策异质性,拓展了Barro(1990)经典的政府公共服务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与省份区域经济近六十年的经验数据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式发展存在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在取得较高总量增长的成就之后,结构失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未来须熨平过度倾斜性的部门专用政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义平  
本文研究了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失衡问题,认为失衡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失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失衡的原因在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主义、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混淆和政府与市场功能的错位。本文的结论是应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校正失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调统处课题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权  孙韶阳  
高经济增长与高廉政风险并存这一"双高"现象,长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失衡。文章认为,这一失衡现象与中国以公有制为制度基础、以财政分权为核心的财税体制,以及有计划的经济增长管理体系引发的地方政府经营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地方政府事实上存在政治、经济与法制三重治理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导致经济逻辑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主导逻辑,这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它也导致法治悖论现象以及系统性的腐败问题。文章提出,在现阶段要控制腐败,关键在于构建权力法治下的廉政治理体系,转变地方政府经营化的思维模式,实现国家廉政治理的现代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罗小芳  卢现祥  
共享式增长是一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共享式增长强调消除部分"不能分享者"的"分享"问题,它是一种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共享式增长的实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和均衡增长。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中的失衡、人力资本投资的体制失衡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偏离了共享式增长。实现我国共享式增长一是要制度创新;二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共享式增长的制度体系;三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实施第二次分权让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佳贵  黄群慧  张涛  
本文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7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需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稳定的因素;对外开放的深化,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储蓄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日益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要素;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的压力、来自分配差距扩大的压力、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压力。综观中国经济的全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还没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鲁敏  侯博  
一、经济增长路径经济增长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使其始终是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对于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理论界主要有两种选择,即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程子旭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但区域增长失衡问题一直非常明显,与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的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此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资本投入不足、资本收益较低是苏北发展缓慢从而导致苏南苏北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是导致苏南苏北地区增长失衡的重要因素,而苏中崛起战略可以带动苏北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志君  
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全球经济面对失衡。面临全球经济失衡的局面,作为第四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经济既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经济调整中利益攸关者,难免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在全球失衡时所处的地位,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挑战,采取恰当的政策组合,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议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杰  刘建党  梁植军  
文章选用新的中国省域治理质量综合指数,观察加入WTO以来良好治理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治理质量与人均实际GDP增速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良好治理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或中西部地区),良好治理的高速度增长效应更加明显;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或东部地区),良好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效应更加突出。良好治理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不仅影响人均实际GDP的短期增速,也影响人均实际GDP的长期增速。固定资产投资仅对西部地区人均GDP长期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积累对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长期增长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大力提升省域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创新型省区市建设,促进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秋宝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入新世纪以后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又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从突出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适度经济增长转变;而转向适度经济增长,则必须突破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燕妮  安立仁  金田林  
将客观因子分析法与主观打分法相结合,测度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失衡程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形变化趋势,五大结构的失衡水平不断恶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失衡程度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效应,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效应。在未来发展中,应通过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协调、有序、均衡调整,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茉楠  
全球分工(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失衡、全球化资本流动以及美元霸权是全球失衡的根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对全球分工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期。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必须将反周期政策和纠正失衡的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培育中国内生增长的新动力,通过产业轮动与区域轮动启动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