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72)
2023(11894)
2022(10465)
2021(9887)
2020(8315)
2019(19111)
2018(19119)
2017(36010)
2016(19813)
2015(21987)
2014(21887)
2013(21337)
2012(19587)
2011(17421)
2010(17242)
2009(15537)
2008(14847)
2007(12915)
2006(11073)
2005(9333)
作者
(57417)
(47649)
(47261)
(44872)
(30259)
(22919)
(21455)
(18803)
(17922)
(16987)
(16216)
(15825)
(15110)
(14938)
(14622)
(14601)
(14440)
(14232)
(13487)
(13448)
(12022)
(11527)
(11519)
(10720)
(10699)
(10657)
(10644)
(10364)
(9678)
(9594)
学科
(69496)
经济(69417)
管理(60432)
(57972)
(50462)
企业(50462)
方法(33011)
数学(27949)
数学方法(27633)
中国(19087)
技术(18796)
(18500)
(18017)
(17514)
业经(17041)
地方(14553)
理论(13780)
技术管理(12966)
(12517)
(12410)
农业(12385)
(11980)
财务(11916)
财务管理(11899)
(11651)
贸易(11641)
环境(11438)
企业财务(11301)
(11287)
(11211)
机构
大学(269868)
学院(269546)
管理(109460)
(98673)
经济(96350)
理学(95692)
理学院(94603)
管理学(92954)
管理学院(92486)
研究(88465)
中国(63941)
科学(59489)
(57615)
(47839)
(44784)
业大(44738)
(44348)
研究所(41416)
中心(40214)
(38473)
农业(38106)
财经(36001)
北京(35996)
(35223)
师范(34800)
(32758)
(32507)
技术(31936)
(31615)
商学(28390)
基金
项目(194097)
科学(152312)
研究(140037)
基金(139244)
(122830)
国家(121784)
科学基金(104397)
社会(85098)
社会科(80491)
社会科学(80470)
(78821)
基金项目(75255)
自然(70424)
自然科(68809)
自然科学(68792)
自然科学基金(67554)
(66124)
教育(64297)
编号(56865)
资助(55457)
成果(45561)
(45097)
重点(43419)
创新(41293)
(41291)
(41123)
课题(39864)
科研(37312)
计划(37022)
大学(35659)
期刊
(104028)
经济(104028)
研究(75015)
中国(52408)
学报(47666)
(43508)
科学(42465)
管理(40968)
大学(34493)
教育(33654)
(32687)
学学(32457)
农业(30574)
技术(24359)
(19353)
金融(19353)
业经(17962)
(16798)
科技(16701)
财经(16323)
经济研究(16010)
图书(15295)
(13778)
理论(13311)
技术经济(13227)
问题(13036)
业大(12711)
(12649)
实践(12453)
(12453)
共检索到380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建双  李建军  铁双贵  孙建军  卢彩霞  朱卫红  周珂  陈彦惠  
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4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478和硬粒型的昌72经过相同的转育手段转育成含有o2o2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478家系仅有少数几种表现型,而QC72家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异。3个骨干系转化前后容重差均值相差很少(郑58与QZ58差均值为107 g/L;478与Q478差均值为105g/L; 昌72与QC72差均值为102 g/L),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万通  贺澄日  
半硬粒高赖氨酸突变体开采号是从北京农家种二黄玉米自交选系过程中分离出的新资源.它是1984年在二黄自交4代的单株果穗上出现的,经过选择加代,第7代成为各种性状稳定的纯合自交系.1991年经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分析测定,赖氨酸含量占百克蛋白质的4.2%,即占全子粒的0.411%.而普通玉米自330(对照)赖氨酸含量占百克蛋白的2.3%,开采号比普通玉米(自330)赖氨酸含量高82%.它是继奥帕克-2(O2)、弗洛里-2(fl2)、奥帕克-7(O7)三个突变体之后发现的又一个高赖氨酸玉米新资源.以开采号转育的高赖氨酸玉米子粒,可克服O2转育的容重低 子粒易受病虫危害的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铁双贵  陈小洁  岳润清  齐建双  燕树锋  韩小花  徐玉隔  林鸿  
为了提高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利用基因枪技术将Sb401基因导入玉米杂交组合HiⅡAB的愈伤组织中,在添加Bialaphos浓度为1.5,3.0 mol/L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2次筛选,然后分化再生植株,对所获得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和免疫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经过2次筛选获得58株再生植株,PCR检测呈阳性的植株有38株,将PCR阳性植株再通过免疫试纸条检测,确定bar蛋白得到表达的植株有31株,结果表明,共获得31株含有目的基因的玉米植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苏玫  李潮海  陈红华  王军英  孙博  
采用盆栽和池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高赖氨酸玉米(中单940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可明显增加其子粒产量,且子粒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但子粒中赖氨酸的含量却明显降低。氮、磷、钾配施或在此基础上增施微肥,不仅可以加速子粒的发育,提高千粒重,增加穗长,减少秃尖,增加单穗粒重,产量提高,而且可提高子粒中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单施有机肥对高赖氨酸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连成  库丽霞  陈彦惠  赵博  赵文明  王付娟  李思远  常丽丽  孙朝辉  王新涛  
以河南省生产上主要推广的1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4-2005年在8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2年多点试验,研究基因型和环境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玉米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独立效应大于互作效应,在独立效应中,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HE-1、HE-2、豫单101和豫单2002粗蛋白含量高于11%,赖氨酸含量高于0.35%,是较理想的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的玉米品种;郑州、南阳和洛阳比较适宜种植高蛋白、高赖氨酸优质专用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英  施卫东  周兴华  张奕  王云  肖香  
【目的】利用大鼠食用转高赖氨酸融合蛋白基因大米(简称转GL基因大米)试验来初步评价转GL基因大米的食用安全性。【方法】根据转GL基因大米及其亲本大米的营养成分,分别以70%的大米添加量配制成全价料,配制饲料营养成分与对照组饲料一致。将刚断乳的SD大鼠按性别和体重分为3组:转GL基因大米组、亲本大米组和对照组。分别饲喂相应组饲料90 d,自由进食。观察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脏器系数和脏器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转GL基因大米组所有检测指标与亲本大米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GL基因大米组与对照组相比,转GL基因大米雌性组进食量、雄性组试验末期血清中CH...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盛玉萍  黄其椿  吴子恺  周琼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游露   熊世安   罗中元   刘胜帅   罗恩   冯枭   李玺   赵自仙  
【目的】研究含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胚乳发育分子机制及相关调控网络。【方法】通过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对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ZOL-1在授粉后5 d、10 d、15 d、20 d、25 d、30 d的6个时期的胚乳转录组进行比较,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与GO功能注释,并对FPKM平均值大于1的基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玉米自交系ZOL-1胚乳发育在授粉后25~30 d时籽粒长、宽、厚增长速率最快,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9%、16.1%和10.2%。经过转录组测序和同参考基因组比对,过滤后reads占比至少为83.99%,测序质量和组装效果均较好。按照连续比较系统方法,在10 d_VS_5 d、15 d_VS_10 d、20 d_VS_15 d、25 d_VS_20 d和30 d_VS_25 d分别共检测到7129个、5252个、4254个、775个和312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分化过程、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和细胞器等条目中。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碳代谢、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等与胚乳发育相关的通路。通过对FPKM平均值大于1的基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19554个基因共划分为10个Clusters,并在Cluster7鉴定出8个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它们的表达量在授粉后15 d时开始显著提升,此后保持较高表达水平。【结论】玉米自交系胚乳发育可能主要受下调基因表达调控,在授粉后15 d前后胚乳的发育模式发生变化,转录组有重新编程的迹象,同时挖掘到玉米淀粉生物合成相关基因8个,有利于研究胚乳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兵伟  郝小琴  吴子恺  
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3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材料种子,对其M1代和M2代含油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M1代,各材料辐射处理的含油率均有所降低,但效应不显著,且含油率的变异系数增加;在M2代,各材料辐射处理的含油率明显降低,大多数辐射处理达到了显著效应,并且出现了一定的正突变,但多数辐射处理含油率的变异系数仍有增加的趋势,有利于在辐射后代中选育出含油率较高的新种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森  郝小琴  
【目的】分析微胚乳玉米花粉与普通玉米授粉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性状及含油率,为利用微胚乳玉米花粉直感效应改良普通玉米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微胚乳玉米自交系和6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为父本,与3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授粉杂交,以普通玉米品种自交为对照(CK),测定分析各组合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百粒重、胚重比、含油率和胚含油率等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微胚乳玉米自交系的花粉和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花粉分别与普通玉米授粉,总体上均可提高其当代籽粒的百粒重,尤其对提高桂单0810×71-72、桂单0810×45-48、桂单166×71-72、桂单166×49-52、桂单166×65-66、桂单901×61-62和桂单901×49-52组合百粒重的效果更佳;各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百粒重的相对花粉直感效应值中除桂单0810×63-64组合外,其余组合较其对应的CK提高1.37%~20.27%;8个微胚乳玉米材料花粉授粉均可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提高桂单0810、桂单166和桂单901当代籽粒的胚重比;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含油率较其对应CK提高18.55%~68.70%,其中,GD901×65-66组合的籽粒含油率最高,GD166×61-62组合的籽粒含油率最低;胚含油率较其对应CK提高16.22%~35.26%,其中,GD901×73-74组合的胚含油率最高,GD166×61-62组合的胚含油率最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当代玉米籽粒的含油率与胚含油率和胚重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胚重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微胚乳玉米花粉对普通玉米存在花粉直感效应,与普通玉米授粉杂交后当代玉米籽粒的胚重比、含油率和胚含油率均有所提高,因此,微胚乳玉米花粉可在普通玉米品质改良中发挥正向作用。微胚乳玉米花粉与普通玉米授粉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油率可通过提高籽粒胚重比、百粒重和胚含油率得到提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秀凤  郭强  蔺崇明  杨引福  
【目的】探究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灌浆结实期籽粒的超微结构和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为不同类型玉米的加工利用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甜玉米超甜2000、糯玉米京科糯2000及普通玉米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镜,对不同胚乳类型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及超微结构进行观测分析。【结果】授粉后10 d时,超甜2000、京科糯2000和郑单958的淀粉粒均呈圆球状,随着灌浆进程,京科糯2000淀粉粒被挤压成多面体状和椭圆状,凹陷的淀粉粒较多,超甜2000淀粉粒为圆球状,表面光滑,郑单958淀粉粒为多面体状,凹陷的淀粉粒较少。授粉后10~20 d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增加最快。淀粉粒的排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晓燕  董树亭  高荣岐  张海艳  
以4种不同类型的玉米(Zea mays L.)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和同一类型不同粒位子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与粒重的关系。胚乳增殖动态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不同类型玉米胚乳细胞数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普通玉米(豫玉 22号)>甜玉米(甜玉6号)>爆裂玉米(爆裂1号)>糯玉米(黄糯1号);不同粒位胚乳细胞数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同一类型玉米粒重与胚乳细胞数呈极显性正相关,不同类型玉米间则胚乳细胞数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粒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佟显聪  梁树辉  何森  韦俏君  郝小琴  
【目的】开展微胚乳油用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微胚乳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与含油量的关系,为选育更多高含油量微胚乳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2个高油酸、高含油率微胚乳玉米自交系和6个中低油酸、中低含油率微胚乳玉米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12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12个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玉米粕的粗蛋白含量为27.67%~33.33%,其中,组合11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组合8的粗蛋白含量最低。各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整粒含油率为24.54%~28.95%,含油率最高的是组合11,含油率最低的是组合6。油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2.67%~47.80%,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的是组合8,最低的是组合1;亚油酸含量范围为31.90%~40.93%,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组合1,最低的是组合8;亚麻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64%~0.79%,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组合9,最低的是组合8。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穗含油量与单穗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原因性状对单穗含油量的直接影响程度排序为单穗粒重>含油率>亚油酸含量>粗蛋白含量>油酸含量。单穗粒重、含油率、亚油酸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向效应,油酸含量的直接效应为极小的负向效应。【结论】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单穗粒重与单穗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单穗粒重对单穗含油量的通径系数最大,表明提高微胚乳玉米杂交组合的单穗粒重最利于提高其单穗含油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谷岩  胡文河  王思远  梁煊赫  何文安  孙明春  吴春胜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不同时间取果穗中部籽粒,测定胚乳细胞数、单粒质量、淀粉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研究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和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关系。【结果】在灌浆中后期,先玉335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ADPG、UDPG、SSS和GBSS)活性均高于其他3个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夏澳运  钱必长  李文阳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明确钾素对玉米胚乳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不同钾素水平,即K0、K1、K2、K3(分别施K2O 0、135、270、405 kg/hm2),分析不同钾肥水平下玉米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不同处理下玉米籽粒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以玉米淀粉粒直径3和18μm为界线,可将玉米籽粒淀粉粒划分为小型淀粉粒( 18μm) 3组。小型淀粉粒组数目占总数大约98%以上,说明玉米胚乳淀粉粒主要由小型淀粉粒组成。随着钾素水平的增加,玉米胚乳> 18μm淀粉粒体积与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小;而玉米胚乳> 18μm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没有显著变化,可见钾素有利于玉米胚乳淀粉粒个体体积的增大。相关分析表明,淀粉峰值黏度、保持黏度与最终黏度与> 1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可见钾肥通过降低玉米胚乳大型淀粉粒比例、降低大型淀粉粒比例,进而影响淀粉糊化特性,即降低了其淀粉峰值黏度、保持黏度与最终黏度等参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