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76)
2023(20156)
2022(17198)
2021(16076)
2020(13270)
2019(30549)
2018(30064)
2017(56986)
2016(30601)
2015(34624)
2014(34277)
2013(33777)
2012(31321)
2011(28325)
2010(28145)
2009(25452)
2008(24800)
2007(21586)
2006(18959)
2005(16895)
作者
(87428)
(72928)
(72216)
(68659)
(46391)
(34863)
(32930)
(28616)
(27717)
(25899)
(24838)
(24567)
(23097)
(23056)
(22451)
(22418)
(21589)
(21249)
(20849)
(20829)
(18127)
(17855)
(17532)
(16620)
(16304)
(16180)
(16078)
(15836)
(14643)
(14347)
学科
(128725)
经济(128593)
管理(87272)
(84606)
(68199)
企业(68199)
方法(56040)
数学(48791)
数学方法(48171)
中国(38761)
(35476)
(31870)
业经(28619)
地方(28609)
(27014)
贸易(26997)
(26282)
(25811)
农业(24205)
技术(23044)
(22282)
理论(20232)
环境(20133)
(19764)
(19626)
银行(19580)
(19022)
金融(19020)
(18830)
(18574)
机构
大学(434166)
学院(431974)
(179714)
经济(176075)
管理(169478)
研究(149916)
理学(146649)
理学院(145045)
管理学(142468)
管理学院(141701)
中国(112766)
(93274)
科学(90720)
(81581)
(74430)
(69358)
研究所(67751)
中心(67671)
财经(65203)
业大(63101)
(62585)
(59624)
北京(59467)
(58087)
师范(57507)
经济学(55068)
(54777)
农业(54011)
(50750)
经济学院(49748)
基金
项目(296518)
科学(234431)
研究(217851)
基金(216119)
(188830)
国家(187274)
科学基金(161038)
社会(138857)
社会科(131748)
社会科学(131719)
(113828)
基金项目(113569)
自然(103552)
自然科(101233)
自然科学(101210)
教育(100663)
自然科学基金(99413)
(96529)
资助(89299)
编号(87975)
成果(71157)
重点(66669)
(66366)
(65680)
(61745)
课题(60883)
国家社会(58047)
创新(57668)
教育部(57289)
科研(56370)
期刊
(194468)
经济(194468)
研究(131601)
中国(86097)
学报(67272)
(63153)
管理(63096)
科学(62927)
(60319)
教育(51956)
大学(51793)
学学(48407)
农业(44450)
技术(40411)
(37101)
金融(37101)
经济研究(32300)
业经(31691)
财经(31425)
(27040)
问题(25381)
(23791)
图书(22576)
(22140)
技术经济(21822)
科技(20973)
理论(19413)
世界(19406)
国际(19312)
(19305)
共检索到644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孔群喜  王晶  王紫绮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逐渐跃升至重要地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能够带来中国经济的"有质"增长值得深思。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扩展的CH模型和门槛模型,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整体检验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门槛效应。(2)分区域检验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质量三项分类指标的影响效果存在着非线性的空间差异性,但三大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均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3)表征吸收能力的人力资本、研发强度以及技术差距均能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效果,且作用过程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以上这些结论不仅为全面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洁西  李俊江  
建立涵盖创新效率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开放稳定共享和人民生活幸福5个子系统36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二次加权的PCA-EM方法测度中国省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分别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深入分析逆向技术溢出对经济发展质量各子系统的创新效应并探讨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对发达经济体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有利于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效应为负;对发展中经济体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能够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创新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间差异。我国应该优化OFDI结构、采取因地制宜的投资政策、持续增强吸收能力,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霍忻  
笔者借鉴L-P模型,选取1985年~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具体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和吸收能力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引致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63%,但效应程度不及国内研发和进口贸易;此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还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和技术差距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金涛  滕飞  
对外直接投资(OFDI)是一国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本国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在推进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本文借鉴L-P模型,选取1985-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具体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和吸收能力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引致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63%,效应程度不及国内研发和进口贸易;此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还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和技术差距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岩  
利用中国2003至2008年省级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无特定优势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是否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以各省的对外投资额为基础构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变量与对外投资企业所在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表明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然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对外投资的逆向溢出效应并非是普遍和一致的,而是取决于跨国公司所在省市的吸收能力。通过发现逆向溢出证据,本文不仅在实证证据上提供了对于"资产寻求型"对外投资动机假说的支持,为中国企业通过跨国经营获取外生性创新驱动要素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的解释,同时为我国各省区提升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指明了战略创新方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朴英爱  于鸿  周鑫红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尚未显现,但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与东道国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支持研发力度等表征母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分地区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并且除金融发展水平外,其他吸收能力因素均显著促进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贡献程度最大。东部地区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先进技术吸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全国范围内的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未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尚未显现,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外,其他地区吸收能力因素均未对本地区逆向技术溢出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肖卫国  林芹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国可主动向被投资国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传递回本国,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这取决于本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利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方式测度产业结构来反映产业升级,以技术差距、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R&D研发强度、人力资本表示吸收能力构建PSTR模型,考察吸收能力对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没有显著推动我国产业升级。(2)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研发强度、人力资本显著促进了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3)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没有促进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4)由于各省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各省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同。因此,我国可以适当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布局,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孔群喜  彭丹  王晓颖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检验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力资本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ODI逆向技术效应的发挥,并进一步带来了区域绿色生产率水平提升,其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门槛条件";(2)考虑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情形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域差异,只有东部地区的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绿色生产率水平的不平衡性。以上这些发现不仅为全面理解中国企业ODI技术溢出的机制和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健  陈丽珍  
为检验我国OFDI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产生的条件,运用我国2004~2010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和"国际R&D溢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TFP。然后考察了6个衡量母国吸收能力的指标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经济开放度和研发强度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没有起作用;技术差距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尹东东  张建清  
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借助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积极的逆向溢出效应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检验了表征吸收能力的各因素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金融发展规模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分区域检验时则表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国内研发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现;中部地区能够促进产生逆向溢出效应的因素则限于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规模;而西部地区只有金融发展规模和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应  
基于母国吸收能力视角,利用我国1991~2007年的相关数据,考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OFDI存在正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R&D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等高技术人才、经济开放度、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是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现的重要吸收影响因素,而R&D经费投入、专业技术人员、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本尚未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衣长军  李赛  张吉鹏  
现有研究关于新兴经济体OFDI是否存在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且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和制度发展存在"非均衡推进"特征,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为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包括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和吸收能力(包括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可促进母国技术进步,且在各区域制度环境和异质吸收能力影响下呈现出地区差异,积极而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在东部地区,而非西部地区;(2)制度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溢出模型,分析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溢出的吸收能力,并依此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孔群喜  王紫绮  王晓颖  
在跨境投资大幅上升以及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况下,选取中国2006-2016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将人力资本、研发强度、技术差距作为衡量吸收能力的指标,考察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三项吸收能力所表征的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强度,对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2) ODI逆向技术溢出在控制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存在调节效应,且人力资本相较于研发强度和技术差距而言对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内化贡献最大;(3)吸收能力对ODI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双重门槛特征,且在不同吸收能力维度的约束下,ODI逆向技术溢出对推动质量型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异质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洁西  李俊江  
构建包含6大维度33项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2005—2019年中国省级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动态分析其变化趋势。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探讨了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及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并考察投资来源地和东道国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逆梯度OFDI逆向技术溢出提高了区域创新绩效,但对协调发展、开放稳定和安全保障产生了负面影响;顺梯度OFDI逆向技术溢出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但直接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经济发展质量二者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加大对技术寻求型OFDI的支持、结合地区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投资政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环境保护相关的OFDI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