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44.135.207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2)
2023(13972)
2022(11685)
2021(10706)
2020(8662)
2019(19327)
2018(19080)
2017(34978)
2016(19122)
2015(21212)
2014(21242)
2013(20561)
2012(19230)
2011(17673)
2010(18036)
2009(16937)
2008(16124)
2007(14590)
2006(13138)
2005(12077)
作者
(55923)
(46590)
(46430)
(44007)
(29699)
(22288)
(21094)
(18163)
(17792)
(16701)
(16065)
(15544)
(15115)
(14797)
(14613)
(14235)
(13858)
(13668)
(13666)
(13195)
(12007)
(11614)
(11423)
(10901)
(10671)
(10439)
(10347)
(10292)
(9667)
(9367)
学科
(92356)
经济(92260)
管理(53293)
(46072)
(36541)
企业(36541)
中国(27524)
方法(27198)
地方(27107)
(22960)
数学(22770)
数学方法(22496)
业经(20434)
(18785)
(18090)
(16560)
地方经济(16227)
农业(15587)
(15084)
金融(15076)
(14916)
银行(14889)
(14501)
环境(13687)
理论(13590)
(13547)
(13528)
贸易(13517)
(12942)
(12600)
机构
学院(270073)
大学(265736)
(114030)
经济(111407)
研究(100709)
管理(96732)
理学(80929)
理学院(79968)
管理学(78559)
管理学院(78074)
中国(76213)
科学(60426)
(57757)
(52517)
(51711)
研究所(46430)
(45990)
中心(45561)
(43730)
财经(40052)
(37953)
业大(37918)
师范(37535)
(36958)
北京(36873)
(36028)
农业(35683)
(35251)
经济学(34794)
(32974)
基金
项目(173172)
科学(134890)
研究(130453)
基金(120361)
(104993)
国家(104053)
科学基金(87869)
社会(82191)
社会科(77805)
社会科学(77784)
(71153)
基金项目(62377)
教育(59851)
(58650)
编号(54145)
自然(53379)
自然科(52097)
自然科学(52079)
自然科学基金(51077)
资助(48842)
成果(45066)
(43195)
重点(39805)
课题(39684)
(36676)
(35993)
发展(34866)
(34284)
国家社会(33624)
创新(33609)
期刊
(145396)
经济(145396)
研究(86541)
中国(66159)
(43710)
学报(40971)
(40658)
管理(38394)
科学(37483)
教育(36852)
大学(30817)
农业(29797)
学学(28905)
(27574)
金融(27574)
技术(25949)
业经(24093)
经济研究(23714)
财经(20179)
(17679)
问题(17581)
(15580)
技术经济(13910)
(13352)
商业(13178)
统计(13099)
图书(13023)
世界(12830)
(12562)
论坛(12562)
共检索到43610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瑶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发展主题,医院经济运行评价指标应当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文章立足高质量发展视角,通过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的频次统计,构建了医院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运营效益、风险控制、收支结构、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运行效率等8个二级指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22个三级指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丽敏  马翔文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在使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引入无监督特征选择算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借鉴相关研究,采用无监督特征选择多子空间随机化协作模型优化筛选初始集,最终形成含6个子系统30个经济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测度2011—2019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检验了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银银  
文章首先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并筛选指标体系,最后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发展的瓶颈和机遇。结果表明:(1)准则层指标按权重大小进行排序依次为:共享>开放>创新>绿色>协调;(2)指标层中权重较大的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的OFDI、互联网普及率、海洋专业平均受教育程度、贸易开放度等;(3)多数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在考察期间均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中,广东、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浙江以及福建都表现为中高或高水平状态,仅河北、广西、海南处于低水平状态,但与中低水平的差距逐渐变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海军  崔婧  
文章从经济基本面、生态环境、教育水平、就业质量、医疗水平、城市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7个维度选取反映美好生活需要的19个代表性指标,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用均值法和熵值法实证分析了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高度相关,但均值法优于熵值法。分区域来看,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分布,不同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分维度来看,各省份在经济基本面、生态环境两个维度的差异性相对较大。从具体指标看,各省份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异最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永伟  陈池波  
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构建出包含6大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获得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指标权重的测算,分别得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结果发现,北京、上海、浙江这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较高,均超过了60%,依次排在全国前三位,但新疆、青海和西藏这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较低,均未超过36%,分别排在全国的最后三位。从总体上看,全国各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均不高,大部分介于40%~50%之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清雅  
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文章遵循指标选取原则,构建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5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结合LASSO筛选变量法,最终选定16个三级指标进入模型;引入二次加权因子分析法,指标的权重依照因子方差贡献率确定。对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分项和综合评价,从而揭示各个省份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婉  范志鹏  秦艺根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文章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探究区域发展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态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分为良好协调、中度协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四种类型;采用fsQCA评价方法,以组态视角探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文革   何斐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挑战,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对世界经济复苏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宏、中、微观多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后立足国际比较,纵向跨越时间、横向跨越空间,将各角度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对比,揭示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现实困境。研究发现,中国在“十五”计划时期至“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对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其他金砖国家,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呈高速追赶趋势。综合来看,中国在绿色发展质量、市场环境质量、产业结构质量、国际开放质量等方面发展亟须加强。基于此,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变革期,提出缓解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问题、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规避风险的基本路径和应对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成春林  李涵  陶士贵  
文章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力、内外循环畅通力和经济发展支撑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示范力发展水平较高,内外循环畅通力稳中有升,经济发展支撑力的驱动作用不断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呈现空间聚集性,发展水平低的城市大多分布在其外围;分区域看,在内外循环畅通力与经济发展支撑力方面,下游相较于中上游表现较为突出,在生态文明示范力方面,中上游相较于下游发展较为强劲。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重视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以此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茹  罗晖  王宏伟  王铁成  
本文在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态势及其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维度表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北京和上海组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从供给、需求、效率、运行和开放五大方面全方位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省构成"第二梯队",五大分指数跻身全国前列。绝大多数中部、东北部省份组成"第三梯队",在一些分维度存在明显短板。广大西部省份组成"第四梯队",五大分指数位于全国中部或中部靠后位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爱霞   潘海岚   王晓琴  
加快口岸由“通道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对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进行学理性探讨,依托层次分析思想构建测度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边境口岸数量多、类型丰富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1年数据,运用CRITIC权重法,对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趋势特征。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口岸经济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提升显著,创新发展有待加强,共享作用显现,绿色发展不平稳,岸城协调性不足。推动云南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转变发展理念,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岸岸、岸城协调发展机制,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强口岸开放发展能力,以此推进云南口岸现代化建设进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永芳   王秦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一级指标,构建了涵盖创新投入、城乡协调、资源消耗、贸易开放、民生改善等10个二级指标,R&D经费投入强度、城镇化率、单位GDP能耗、对外直接投资、城乡居民收入比等30个三级指标的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分析了2015—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态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协调性经历了从初期的极不耦合到后期中度耦合的变化,协调性则保持在中度协调的范围内,水平略有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鲁亚运  原峰  李杏筠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深入开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对于贯彻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界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从五大发展理念方面构建了包含16个评价维度25个指标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信息熵确权的方法测算了2016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结果显示: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来看,上海、广东、江苏位居前列,广西、河北相对落后;从五个子系统水平来看,不同的省(市、区)具有不同的子系统发展水平。根据研究结论,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做好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营造良好的发展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念  王蔚宇  
文章选取2000—2019年我国农业发展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涵盖农业发展、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与经济条件四大子系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度、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测度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研究得出:2000—2019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在2000年、2004年大关键节点下,农业发展、资源条件、经济条件指数呈上升趋势,环境条件指数呈下降趋势。从障碍度分析来看,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障碍度较高,经济条件的最小,农业发展的适中;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角度来看,农业发展、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与经济条件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呈极度耦合,四大子系统之间均呈现高度耦合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冰  聂云霞  
文章利用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区域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要从加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新动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制造人才以及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升级等路径出发,提升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