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1)
- 2023(15099)
- 2022(12403)
- 2021(11641)
- 2020(9004)
- 2019(20433)
- 2018(20032)
- 2017(36530)
- 2016(20875)
- 2015(22892)
- 2014(22542)
- 2013(21284)
- 2012(19682)
- 2011(17843)
- 2010(18219)
- 2009(16432)
- 2008(15905)
- 2007(14323)
- 2006(12635)
- 2005(11769)
- 学科
- 济(76740)
- 经济(76668)
- 管理(50306)
- 业(47802)
- 企(36371)
- 企业(36371)
- 中国(29662)
- 方法(25459)
- 农(23853)
- 地方(23175)
- 教育(22808)
- 数学(21464)
- 数学方法(21172)
- 业经(18905)
- 财(18594)
- 学(17764)
- 农业(16728)
- 理论(16467)
- 发(14760)
- 制(14364)
- 贸(14056)
- 贸易(14041)
- 银(13833)
- 银行(13813)
- 融(13581)
- 金融(13579)
- 易(13548)
- 行(13362)
- 地方经济(13140)
- 技术(12827)
- 机构
- 学院(272548)
- 大学(268728)
- 济(102747)
- 经济(100235)
- 研究(99924)
- 管理(91771)
- 理学(77557)
- 理学院(76494)
- 管理学(74925)
- 管理学院(74395)
- 中国(71002)
- 科学(59974)
- 京(59444)
- 所(50528)
- 财(49687)
- 范(47240)
- 师范(46826)
- 研究所(45492)
- 江(44663)
- 中心(44409)
- 农(44034)
- 教育(38871)
- 北京(38551)
- 财经(38113)
- 师范大学(37656)
- 业大(37220)
- 院(36660)
- 州(36312)
- 技术(35873)
- 经(34499)
- 基金
- 项目(175206)
- 科学(138311)
- 研究(137701)
- 基金(120525)
- 家(104564)
- 国家(103454)
- 科学基金(87443)
- 社会(84485)
- 社会科(79804)
- 社会科学(79789)
- 省(72452)
- 教育(70533)
- 基金项目(61852)
- 划(61485)
- 编号(58974)
- 自然(52730)
- 自然科(51452)
- 自然科学(51441)
- 自然科学基金(50491)
- 成果(50274)
- 资助(48381)
- 课题(45381)
- 发(43914)
- 重点(41712)
- 部(38846)
- 年(38386)
- 创(37126)
- 性(36832)
- 发展(35496)
- 规划(35141)
- 期刊
- 济(123179)
- 经济(123179)
- 研究(92638)
- 中国(70182)
- 教育(67273)
- 农(42228)
- 学报(40305)
- 财(38823)
- 科学(36998)
- 管理(35883)
- 大学(31614)
- 农业(29338)
- 技术(28785)
- 学学(28184)
- 融(26583)
- 金融(26583)
- 业经(22429)
- 经济研究(20650)
- 职业(19619)
- 财经(18627)
- 经(16197)
- 业(15760)
- 问题(15356)
- 坛(14369)
- 论坛(14369)
- 图书(13585)
- 发(13182)
- 技术教育(13076)
- 职业技术(13076)
- 职业技术教育(13076)
共检索到436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沈中彦 方向阳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首先确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双重属性,即职业教育通过适应外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通过适应协调内部关系推动外部发展。为此,必须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层面,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层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个人层面,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适应类型定位特征,彰显职业教育的系统性;适应合作开放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适应全面质量理念,保障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适应性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国友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指向。作为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鲜明的时代要求。但其内部存在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规模不稳定、类型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外部面临基础地位不牢固、发展环境不匹配、体系衔接不顺畅等挑战,急需有关各方协同应对。在地方政府层面,应着力巩固中职基础地位、落实政府举办主责、引导产教融合共生。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应着力优化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引领、深化评价改革。在中等职业学校层面,应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办学育人模式变革、全面推进与深化学校内涵建设。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适应性 挑战 应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莹 贺婷 刘硕
“数智”融合时代背景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进入“数智”融合时代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对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升级,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文章根据国家高水平专业群——轨道交通类专业群的改革实践,分析轨道类专业数字化创新升级,重建专业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群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提供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天平 俞燕 黄文胜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精准要求,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由此,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象、实现机理、基本路径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联进行系统厘清与梳理,立足经济、人力资源、教育视角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内在机理进行纵深剖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补齐职教短板、探索特色职教道路、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学术及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卫 姚娟 任胜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具体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以及夯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的现实需要等3个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理顺职业教育相对独立性、办学定位的概念廓清、教育对象的特征界定等基本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选拔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搭建互惠互利的行业企业参与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花鸥 曾庆琪
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类型特性逐渐凸显,增强适应性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是衡量职业教育重要的质量标准,也是解决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层次矛盾的主要突破口。课程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它的适应性发展更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设中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并把握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实质内涵和理论逻辑,从价值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等层面寻求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构建,对现代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乃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可雷 张棉好 许路涵
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课程增强适应性的内在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反映岗位中的技术实践活动。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阶段过于强调预设和控制学习者的活动,导致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碎片化的问题,应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厚植知行合一的课程范式、坚持动态演化的知识形成机理并且推动课程结构向完整的工作过程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要坚持工学结合,要通过梳理岗位的工作标准并且基于模块按照“还原”和整合融贯的方式再现工作过程,课程要通过“技术的使用”贯彻落实,并通过多主体、多专业的协同教学,共同将技术方案转化为“人工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丹 王萌萌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在于利用数字化思维与手段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其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普职课程双向融通;参与主体多元开放。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为:坚持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树立横纵融通的“大职业教育观”;打造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构建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因此,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未来职业,提供“工作世界”的课程内容体系;立足社会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强化数字化院校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全全 闫智勇 胡方霞 耿爱文
"三教"改革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能够为促进职业教育的路径转变、建树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凸显职业教育的专业特征、激活职业教育的资源禀赋、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信度,做出突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可以建构"三教"改革的路径:在观念层面,以教育生态系统观,协调"三教"改革的多元要素;在目标层面,以专业契合为标杆,确立"三教"改革的质量目标;在行动层面,以职业行动为导向,提升"三教"改革的要素禀赋;在结果层面,以技能迁移水平为准绳,评价"三教"改革的效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郑硕 杜德昌
职业教育"课堂革命"作为新时代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保障"课堂革命"的顺利推进,对"课堂革命"的内涵进行梳理,从职教类型化、学生主体地位、职教吸引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以现存问题为导向,从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教师队伍、校企合作,以及教师科研五个方面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堂革命 路径研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波 郑永进
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改造,而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与跃迁,强调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空间、治理、思想、文化等要素的渗透与融合,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的系统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价值重塑、关系重构和系统变革,促进人、社会、技术与教育在物质与数字世界中实现融合和共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在联结资源、融合发展,彰显实践性,强化多模态感知和交互,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孪生运行系统推进战略协同化,构建数据驱动业务价值体系推进流程信息化,提升院校数字基础能力推进运行智慧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教研”范式的构建——区域教研转型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提质培优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发点、难点与突破点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十七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综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历史话语流变与当代提升路径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任务方略与路径选择
“三教”改革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目标与关键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标准与实践路径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显著特征与实践策略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意义与具体策略——基于职业教育功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