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5)
- 2023(15650)
- 2022(12897)
- 2021(11891)
- 2020(9551)
- 2019(21491)
- 2018(20908)
- 2017(37907)
- 2016(20599)
- 2015(23057)
- 2014(22505)
- 2013(21260)
- 2012(19585)
- 2011(17724)
- 2010(18164)
- 2009(16544)
- 2008(15877)
- 2007(14552)
- 2006(12892)
- 2005(11391)
- 学科
- 济(80943)
- 经济(80879)
- 管理(59879)
- 业(57346)
- 企(46510)
- 企业(46510)
- 方法(28220)
- 中国(27877)
- 农(25259)
- 地方(23915)
- 数学(23869)
- 数学方法(23311)
- 业经(21307)
- 技术(20141)
- 农业(17564)
- 财(17325)
- 理论(16354)
- 制(14641)
- 学(14413)
- 银(14378)
- 银行(14363)
- 贸(14161)
- 贸易(14145)
- 融(14091)
- 金融(14089)
- 行(13978)
- 教学(13870)
- 易(13634)
- 发(13612)
- 环境(13528)
- 机构
- 学院(278414)
- 大学(270732)
- 济(106271)
- 经济(103732)
- 管理(102632)
- 研究(94292)
- 理学(87170)
- 理学院(86152)
- 管理学(84144)
- 管理学院(83627)
- 中国(70988)
- 京(58074)
- 科学(57121)
- 财(49392)
- 所(46313)
- 江(45037)
- 中心(44052)
- 范(42841)
- 师范(42421)
- 农(42061)
- 研究所(41441)
- 财经(37820)
- 业大(37783)
- 北京(37283)
- 州(37013)
- 院(35045)
- 技术(34843)
- 经(34162)
- 师范大学(33236)
- 农业(32157)
- 基金
- 项目(182249)
- 科学(144288)
- 研究(141532)
- 基金(125972)
- 家(108459)
- 国家(107424)
- 科学基金(93094)
- 社会(87434)
- 社会科(82794)
- 社会科学(82779)
- 省(77109)
- 教育(69015)
- 基金项目(65527)
- 划(63142)
- 编号(59888)
- 自然(57301)
- 自然科(56060)
- 自然科学(56052)
- 自然科学基金(55009)
- 资助(50259)
- 成果(49468)
- 课题(44779)
- 发(44645)
- 创(43020)
- 重点(42015)
- 创新(39225)
- 部(38509)
- 年(37691)
- 项目编号(36180)
- 发展(36057)
- 期刊
- 济(128571)
- 经济(128571)
- 研究(86993)
- 中国(71024)
- 教育(54640)
- 管理(42945)
- 农(41156)
- 学报(37549)
- 财(37377)
- 科学(36646)
- 技术(30722)
- 大学(29738)
- 农业(28606)
- 融(27353)
- 金融(27353)
- 学学(27044)
- 业经(24191)
- 经济研究(20584)
- 财经(17842)
- 职业(16714)
- 经(15522)
- 业(15503)
- 问题(15462)
- 科技(15212)
- 图书(15113)
- 坛(14779)
- 论坛(14779)
- 技术经济(14228)
- 策(13401)
- 统计(13109)
共检索到440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罗亚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能够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恰性、推动个体与团队共成长。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新要求,更加强调团队成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技能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沟通协作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字素养的提升。为解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校级创新团队基础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共同体协同机制不畅、教师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团队建设评价与激励不完善等困境,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联动机制、提升教师能力、强化评价激励等方面加强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隋秀梅 高芳 唐敏
在"双高"背景下,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新的建设视角基础上,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例,介绍其在健全"双师型"团队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保障机制;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养工程,打造高水平团队;建立校企校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搭建教师发展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双高”建设 “双师型”教师 三教改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梦卿 陈佩云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开展"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协同创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凝练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成果,示范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服务保障"双高计划"项目落地。针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存在的团队合作基础薄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现实困境,需要健全体制机制,结合现状建立资格认证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师资建设;优化团队结构,多措并举选培团队负责人;开展相关培训,增强团队合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双高计划 “双师型”教师 教学创新团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梅 王苑乂
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趋势,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在数字化背景下,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优势、面临新困境,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将会影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彩霞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契合高职教师集群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开展的现实需求、激发外在推力和内生动力的必要选择、改善资源供给与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根本诉求。为实现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目标,需以“三位一体”助力教师集群化多方联动,以“三维创新”推动教师集群化创新,以“供需对接”迎合教师集群化多元需要,以“双化评估”凸显教师集群化多重效益,以“虚实结合体”促使教师集群化多态融合。立足上述关键点,高职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转动“数据魔方”,精准化定位类型特征;破译“数据密码”,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植入“数据元素”,搭建立体式教学模式;构建“数据校园”,设立教育资源共享系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慧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具有三重逻辑:从政策逻辑看,国家布局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从理论逻辑看,协同理论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科学指引;从问题逻辑看,要聚焦解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工程,要从培养理念、能力结构、运行体系三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其实践路径是:个体层面,厚植工匠精神,激发内生动力;学校层面,优化培养方式,提升工作积极性;企业层面,创设实践环境,提高互利共赢;社会层面,增强职业认同,促进自主发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周海军 杨晓宏 俞树煜
“双师教学”是新时期助力农村薄弱学校发展、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随着各地“双师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双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双师教学”面临新的困境。该文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双师教学”是农村薄弱学校获取优质师资资源的有效途径,但当下“双师教学”面临资源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间依赖关系持续性差、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主体性弱、优质学校教师参与积极性低的现实困境。研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提出了“双师教学”困境的突围之策:在外部,需发挥政府行政职能,通过资金性补偿、政策性补偿等举措调动资源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参与积极性,保障“双师教学”持续性;在内部,需发挥农村薄弱学校潜能,依托资源性补偿、多形式联盟和协商性决策等途径降低其对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依赖强度,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主体性。研究可为当下各地“双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韩启峰 尚振峰
高校教师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关键。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应用研究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师是高校办学育人的最重要抓手,是提升高校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动力源,教师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媛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关键词:
“双碳” 绿色金融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欧阳波仪 易启明 汪炎珍 杨明鄂 李治国
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和发展平台。当前,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传统观念的钳制、体制机制的束缚、水平不高的困境等制约团队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障碍,应从塑造团队发展愿景、研制一流建设标准、培育教师发展自觉、构建卓越的共生体、完善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陶莉 彭茂辉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效融通。职普融通是我国深化教育体系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职普融通的内涵指的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是从整体性、关联性和平衡性等方面系统审视职普融通的发展,是不同教育类型以及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效融通。当前职普融通主要存在大众认知困境、政策治理困境、学校办学困境和学生发展困境。为此,要建构突破职普融通困境的路径,具体包括:重塑教育观念,培厚职教与普教均等认可的文化土壤;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扩充职普融通的政策空间向度;适度弹性执行,逐步改善职普融通的实施环境,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苗苗 雷振东 高雅
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土沟壑区乡村治理的空间范畴、配置动力、行动主体已发生变化。面向生态安全到生态持续、经济脱贫到经济高效、社会稳定到社会公平的目标变化,针对乡村治理载体、治理动力、治理主体呈现的空间要素分散治理、资本价值诉求冲突、参与治理意愿减弱等问题,基于乡村空间流域化特征,依托次沟流域构建乡村治理单元,文章提出功能协同、价值协调、主体协作3大治理路径,以促进乡村空间要素、资本要素和行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超
教师参与学科治理是现代大学治理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其参与学科治理在推动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多元整合价值。但在学科治理实践中,教师参与学科治理面临着学科发展自主性与学科管理行政化、学科治理民主性与教师权责边界模糊、学科治理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等多重矛盾的现实困境。而解决这些困境,应确立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民主参与、利益公共性和权力共享原则和范畴,构建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情—利—权—责"一体化激励机制以及完善和创新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等学科组织结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君
数字创新以其特有的收敛性、自生长性、开放性等特征正在重塑新的发展格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剖析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微观层面,以企业为抓手,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基础,赋能过程、产品、服务、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竞争活力;在中观层面,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宏观层面,改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硬环境与资源软环境,完善数字治理、消弭数字鸿沟,推动经济增长稳定性、发展均衡性、环境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性。从质量、效率、动力、结构四个维度考察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即技术增值链不畅通、数据共享运用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产业供需结构失衡。最后,针对性地从这四个维度提出释放技术价值、推进数据机制、强化人才支撑、筑牢数字基础等破解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佟玲 张祝平
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积淀,辽宁虽已基本具备了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然而,仍旧存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尚需多元、创新成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仍需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度有待加强的现实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了逐步构建农业科技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层级、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突破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