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00)
2023(16590)
2022(13562)
2021(12340)
2020(9923)
2019(22185)
2018(21484)
2017(40273)
2016(21744)
2015(24142)
2014(23750)
2013(23419)
2012(21562)
2011(19399)
2010(19599)
2009(18274)
2008(18132)
2007(16118)
2006(14515)
2005(13618)
作者
(60709)
(50481)
(50157)
(47540)
(32330)
(23973)
(22634)
(19474)
(19206)
(17979)
(17308)
(16830)
(16300)
(15838)
(15731)
(15361)
(15056)
(14684)
(14502)
(14403)
(12577)
(12485)
(12192)
(11575)
(11322)
(11283)
(11262)
(11248)
(10041)
(9958)
学科
(102401)
经济(102294)
(88037)
(78607)
企业(78607)
管理(77778)
方法(37161)
业经(32933)
(31920)
中国(31699)
(29620)
数学(28538)
数学方法(28341)
地方(22816)
农业(22686)
(21408)
财务(21377)
财务管理(21355)
(20280)
企业财务(20257)
(19912)
贸易(19893)
技术(19501)
(19376)
环境(18957)
(18055)
(18029)
(17214)
理论(16118)
(15789)
机构
学院(312824)
大学(304584)
(140007)
经济(137601)
管理(121716)
研究(108034)
理学(103174)
理学院(102130)
管理学(100956)
管理学院(100358)
中国(86543)
(65028)
(64617)
科学(60637)
(53492)
财经(50533)
(48981)
中心(48330)
(48192)
研究所(47786)
(45937)
经济学(42775)
北京(41712)
业大(41124)
(39237)
(38959)
师范(38625)
经济学院(38474)
(38339)
农业(37978)
基金
项目(199135)
科学(159922)
研究(152294)
基金(145322)
(124981)
国家(123833)
科学基金(107940)
社会(100369)
社会科(95362)
社会科学(95343)
(78380)
基金项目(75308)
教育(68930)
自然(65701)
(64525)
自然科(64201)
自然科学(64189)
自然科学基金(63099)
编号(61347)
资助(58434)
成果(48793)
(48606)
重点(45199)
(44727)
(44553)
课题(43014)
国家社会(42318)
创新(41039)
(41038)
发展(40226)
期刊
(166117)
经济(166117)
研究(98623)
中国(67316)
(52554)
管理(51711)
(47468)
科学(41877)
学报(39567)
教育(34583)
农业(32939)
(32149)
金融(32149)
大学(31482)
技术(29778)
学学(29743)
业经(29454)
经济研究(27040)
财经(25757)
(22472)
问题(21282)
(19976)
(18769)
技术经济(17919)
世界(17491)
国际(16514)
现代(15656)
商业(15237)
经济管理(13999)
科技(13749)
共检索到490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红伟   林子祥   胡力元   赵晨瑞   张继宏  
管理改进与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减排的两大关键路径。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测度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对工业企业碳减排技术进步效率的贡献作用。结果发现,整体上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和71.55%,并且二者贡献率在不同类型特征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企业技术进步水平、雇佣规模和能耗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的贡献率逐步递减,而管理创新的贡献率则呈现递增趋势。首次对企业管理改进与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贡献进行测度,为优化“双碳”目标政策与指导企业减排行动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长江  张思涵  侯梦晓  
现有文献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描述为企业具备资源配置协调、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产品服务质量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等特征的一种理想状态。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探讨了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和单一指标替代两种方法。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欠缺、价值性资源开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落后,生产经营方式不清洁、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难以留住消费者,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资金人才双不足是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协调配置内外部资源、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化、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等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巧玲   何文举   罗炜杰   张梅  
开发区政策作为一种典型的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开发区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开发区政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且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国内市场规模和国外市场规模越大的地区,开发区的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更强。这一研究结果指出了大市场驱动下开发区政策对于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也需要持续深入推进全方位开放政策和刺激国内消费升级,扩大市场规模。
[期刊] 改革  [作者] 董志勇  李成明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稳定器和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更是提到了新的高度。现阶段,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为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应用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弱、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鸿沟"、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作活力不足。未来我国应重点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方面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要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荷  
本文以沪深A股工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1—2019年,对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检验,发现:相较于惩罚性环境规制,奖励性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好的推动作用;政府审计的引入能显著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相较于惩罚性环境规制,政府审计能显著增强奖励性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帆  
(一)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即要加快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着力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市场秩序,为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感"。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约束政府的权力,在目前"放管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阳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导战略和主要任务,而数字经济的不断创新演化发展成为驱动企业要素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具备全新的内在驱动机制,包括数据要素形成全新的生产要素、以数字创新形成全新的生产动能、以新的交易机制实现交易成本节约效应以及以全新的组织学习与知识获取方式形成知识创新机制。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研发赋能模式(开放式创新与用户创新)、制造赋能模式(智能制造)、组织管理赋能模式(组织交互数字化重构)、价值链赋能模式(全球价值链升级)等多重模式。但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依然在数据要素市场、企业数字化转型认知、数字人才体系以及数字治理政策体系等层面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深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逐步构建面向“要素—制度—人才—政策—治理”的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实现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马涛  东艳  苏庆义  高凌云  
本文以临港重化工城市宁波为例,根据IPCC的方法测算了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CO2排放强度,基于此构建了碳生产力和碳强度竞争力两个低碳指标,并将其作为战略产业选择的约束指标纳入Weaver-Thomas方法的传统指标体系。在传统指标和低碳指标(分为强低碳约束和弱低碳约束两种情景)基础之上,进行了战略产业选择,进而利用模拟方法对宁波市实现"十二五"期末工业增长和碳强度减排目标进行了双重目标的模拟。结果表明,根据低碳条件下的指标体系进行战略产业选择,同时采用技术减排,可以有效促进地区实现工业增长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张文  
为了考察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不同转型升级路径对转型效果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划分维度,根据内涵提出五条转型升级路径:技术创新路径、绿色发展路径、均衡发展路径、资源配置路径、顾客导向路径,分析各路径的运作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转型升级路径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五条路径对企业转型升级效益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均衡发展路径为最优路径,该路径2019年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率分别为:14.31%、8.60%、23.49%,关键影响因素为技术研发占比。五条路径协同推进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嵌入创新型两化融合技术与信息平台的均衡发展之路,能加速实现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张文  
为了考察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不同转型升级路径对转型效果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划分维度,根据内涵提出五条转型升级路径:技术创新路径、绿色发展路径、均衡发展路径、资源配置路径、顾客导向路径,分析各路径的运作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转型升级路径仿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五条路径对企业转型升级效益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均衡发展路径为最优路径,该路径2019年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率分别为:14.31%、8.60%、23.49%,关键影响因素为技术研发占比。五条路径协同推进重污染企业转型升级,但是嵌入创新型两化融合技术与信息平台的均衡发展之路,能加速实现重污染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庆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的人口政策无疑是2021年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动向之一。这正如始于20世纪中后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助力经济发展,在长达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重塑了我国经济面貌。无论是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推出,还是"三孩""双减"等重磅政策的发布,都标志着我国人口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些政策对各行各业日后的产业布局产生着潜在的作用,其影响之深远关系到千家万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戴国宝  王雅秋  
为了促进民营中小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民营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具体分析民营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从自身来看,民营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为: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难以凝聚人心;缺乏科技创新实力,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缺乏协调发展能力,难以整合有效资源;缺乏高新科技产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缺乏透明开放运营能力,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财富共享精神,难以留住员工与客户。民营中小微企业要想摆脱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可采用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协调发展、提高产品质量、透明开放运营、实施财富共享以及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以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以及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从作用机制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约束等,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和企业效率等内部优化手段,显著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从实现路径来看,目前数字金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路径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同时,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的必要保障。因此,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潜在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路径的积极作用,并以适度监管保障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