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8)
- 2023(8350)
- 2022(6645)
- 2021(5813)
- 2020(4842)
- 2019(10789)
- 2018(10516)
- 2017(20351)
- 2016(10881)
- 2015(11991)
- 2014(11678)
- 2013(11894)
- 2012(10583)
- 2011(9085)
- 2010(9455)
- 2009(8973)
- 2008(9248)
- 2007(8343)
- 2006(7493)
- 2005(7027)
- 学科
- 业(70495)
- 企(67412)
- 企业(67412)
- 济(56802)
- 经济(56729)
- 管理(53151)
- 业经(24930)
- 方法(23110)
- 财(20931)
- 农(19428)
- 务(17488)
- 财务(17485)
- 财务管理(17478)
- 企业财务(16559)
- 数学(15841)
- 数学方法(15756)
- 技术(14957)
- 农业(14906)
- 中国(14679)
- 划(12354)
- 策(12124)
- 企业经济(11820)
- 制(11414)
- 经营(10862)
- 和(10740)
- 理论(10704)
- 技术管理(10057)
- 地方(9946)
- 体(9561)
- 决策(8644)
- 机构
- 学院(163975)
- 大学(156050)
- 济(73899)
- 经济(72513)
- 管理(71300)
- 理学(61005)
- 理学院(60446)
- 管理学(59926)
- 管理学院(59592)
- 研究(48469)
- 中国(40736)
- 财(34234)
- 京(32595)
- 财经(27074)
- 科学(27020)
- 农(26934)
- 江(26310)
- 经(24605)
- 所(23223)
- 中心(22777)
- 业大(22234)
- 经济学(21947)
- 农业(21051)
- 商学(20893)
- 商学院(20722)
- 研究所(20520)
- 州(20341)
- 北京(19946)
- 经济学院(19924)
- 财经大学(19798)
- 基金
- 项目(105239)
- 科学(86334)
- 基金(79071)
- 研究(78344)
- 家(67241)
- 国家(66585)
- 科学基金(60619)
- 社会(53653)
- 社会科(51011)
- 社会科学(50995)
- 基金项目(42269)
- 省(41974)
- 自然(38630)
- 自然科(37843)
- 自然科学(37834)
- 自然科学基金(37245)
- 教育(33811)
- 划(33358)
- 资助(30786)
- 编号(30140)
- 业(29259)
- 创(25658)
- 发(23143)
- 创新(22979)
- 部(22957)
- 重点(22851)
- 国家社会(22587)
- 制(21980)
- 成果(21633)
- 人文(20579)
共检索到245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小平 汤萱 傅元海
本文研究发现,与进入其他城市相比,进入高层级城市后新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更为缓慢。在中国独特的城市行政层级架构下,企业设址在高层级城市可通过资源行政配置获得更多好处,企业为争取更多资源可能会迎合政府的各种诉求,导致资源错配,不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了新企业选址时的权衡,并考察了它们进入不同层级城市后对政府特定目标的响应行为,证实了上述假说,揭示了中国高层级城市中企业集聚和生产率溢价的特殊之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小平 汤萱 傅元海
本文研究发现,与进入其他城市相比,进入高层级城市后新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更为缓慢。在中国独特的城市行政层级架构下,企业设址在高层级城市可通过资源行政配置获得更多好处,企业为争取更多资源可能会迎合政府的各种诉求,导致资源错配,不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了新企业选址时的权衡,并考察了它们进入不同层级城市后对政府特定目标的响应行为,证实了上述假说,揭示了中国高层级城市中企业集聚和生产率溢价的特殊之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先锋 刘婷婷 吴飞飞
从城市行政层级视角出发,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与27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运用Cox风险模型分析集聚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排序效应三种机制对本地企业存续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高行政层级城市的企业存续风险较低,高行政层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显著降低了企业存续风险,城市行政层级的排序效应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高行政层级城市的存续风险更低,存续期更长,且高行政层级城市并不排斥小型企业发展。上述研究为客观评估城市行政层级对企业存续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萃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视野切入,探讨什么样的集聚经济更能激励人们创业。理论研究揭示: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经济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创业。从动态角度看,我国专业化集聚的现实特征使得多样化集聚经济而非专业化集聚经济对创业企业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这一理论推论得到了基于个体微观数据与城市数据相匹配的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围绕创业企业发展和创业动机的对比研究揭示,生存型小规模创业不仅受益于城市多样化外部性,也受益于城市专业化外部性,但多样化外部性对规模较大的机会型创业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上下游行业关联是多样化外部性促进我国创业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 集聚经济 创业 作用机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林川
数字化转型可以拓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渠道,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和风险,并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由于底层技术运用层面数字化转型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比技术实践应用层面数字化转型更大;由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比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更大。采用2014—2021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发现: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比未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比数字化转型程度较低的企业有更高的国际化经营概率和水平,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底层技术运用层面数字化转型和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更大,非国有企业、非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国际化经营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应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数字化转型方式和恰当的数字技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赵悦 王烽玮 胡晓鑫
本文借助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来自国外的发展援助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国外的发展援助对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一个国家接受的来自国外的发展援助越多,该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倾向于不断提高;来自国外的发展援助具有异质性效应,援助资金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会随着本国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虽然来自国外的发展援助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对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要比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强。最后给出本文的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友 刘嘉
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对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沪深港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其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影响效果,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系统探析了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效果与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沪深港通对不同特质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开通促进了企业ESG评级的提高,且这种促进作用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均得到验证。考究其中的作用机制,沪深港通开通主要通过缓解内部融资约束和提高外部投资者关注来提高企业ESG表现。考虑企业特质性,入选沪深港通的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污染企业的ESG表现更好。本文研究结论对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推进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勇 范薇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所匹配的企业样本,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双向贸易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是否存在与单向贸易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向贸易企业在创新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方面均优于单向贸易企业,双向贸易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且该结论不受匹配方法的影响,具有稳健性;双向贸易对不同行业企业创新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双向贸易对机械电子类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对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混合贸易等贸易类型,双向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均优于单向贸易企业;双向贸易更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的内在影响机理,可以从规模经济效应、竞争促进效应、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四个方面来解释,本文最后给出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汪辉平 王增涛
本文将企业家精神区分为创新型企业家精神与管理型企业家精神,引入"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比率"这一变量,构建理论模型来描述创新型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2009—2015年全球46个主要国家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全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管理型企业家精神只能在短期内提升产出水平,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才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分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管理型企业家精神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在短期内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创造出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制度和环境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欣 邓大松
现有文献认为,社保投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成本效应、激励效应两种不同的影响。由于大样本数据的缺乏,现阶段对于社会保险企业投入的讨论大多停留在其对企业生产的抑制效应。然而,本文运用随机分层抽样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数据,就社保投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进行了创新性地实证研究。基准回归表明,在充分剔除选择性偏误的前提下,社保投入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激励效应更强。随着人均社保投入每增加10%,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3.5%。进一步地,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创新精神与管理效率是社保投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激励效应的重要渠道;其中,与人力资本、创新精神相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与大部分基于发达经济体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有所不同,本文发现: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而言,社保投入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成本挤出效应并不明显,社会保险通过激励员工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率的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秋梅 林灵 曾海舰
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12-2016年样本数据,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期阶段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首先,通过面板双重差分估计策略发现,倡议实施初期阶段,参与倡议建设企业的创新产出显著下降。其次,为解决内生性问题,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验证,结论仍一致。最后,通过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估计发现,参与倡议建设的非国有企业创新产出下降幅度更大更显著,并且其创新产出对政府补助的敏感度更高。研究表明,在倡议实施后期阶段,需通过政府补助等调控手段提高非国有企业创新水平,并注重对外开放与企业创新耦合协调度,逐步实现与沿线国家高端产业对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百兴 李琦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董事会成员由于社会资本不同而形成的非正式层级对公司治理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索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越清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代理成本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在非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显著,在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企业中这种正向作用会随之加强。本文从董事会角度拓展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为企业优化董事会结构提供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延兵
本文基于企业调研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出企业的技术效率、生产率变化及其构成,并运用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企业产权结构和隶属层级对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最低,但生产率增长较快,且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效率改善;中央主管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国有垄断企业,不仅技术效率低,而且生产率无显著增长。
关键词:
产权结构 隶属层级 生产率 国有企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玉泽 罗能生 刘文彬
如何处理"降杠杆"与"促创新"的关系,寻求既能促进创新又能规避债务风险的企业杠杆率,是当前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创新风险三个维度构建企业创新评价体系,以2010—2015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固定效应及Probit模型对什么样的杠杆率有利于企业创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杠杆率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对创新风险的影响则呈"U型";一般而言,杠杆率小于43.01%时能够促进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同时降低创新风险,但是当杠杆率超过43.01%,随着杠杆率的继续提升,创新风险增加。与此同时,与短期杠杆相比,长期杠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创新产出;与银行借贷杠杆相比,商业信用杠杆无法有效支持企业的创新产出,同时创新风险效应显著。此外,基于企业异质性的研究表明,杠杆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企业规模及所属行业的技术特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杠杆率区间在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依据企业具体情况,优化企业杠杆率,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去杠杆背景下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何好俊 祝树金
基于2003—2012年中国21个制造业数据,运用EG指数来衡量制造业集聚水平,构建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技术效率视角下制造业集聚影响环境治理绩效的非线性效应。研究表明,制造业集聚可通过绿色技术效率影响环境治理绩效,对绿色技术效率及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市场化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门槛。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并提高环境治理绩效,制造业绿色技术外溢存在吸收能力的门槛,只有成功跨越科技创新水平门槛,才能对绿色技术效率和环境治理绩效产生显著提升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环境治理绩效 绿色技术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