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1)
2023(6661)
2022(5512)
2021(5582)
2020(4464)
2019(10173)
2018(9988)
2017(16718)
2016(11075)
2015(13144)
2014(13810)
2013(12010)
2012(11376)
2011(10320)
2010(10951)
2009(9244)
2008(9264)
2007(8604)
2006(7785)
2005(7479)
作者
(27517)
(22647)
(22394)
(21844)
(14400)
(10826)
(10608)
(8945)
(8772)
(8538)
(8022)
(7541)
(7305)
(7244)
(7233)
(7135)
(7051)
(6871)
(6755)
(6496)
(6142)
(5607)
(5537)
(5463)
(5308)
(5152)
(5103)
(4986)
(4637)
(4603)
学科
(31908)
经济(31866)
管理(22842)
教育(22613)
中国(17512)
(17156)
(13180)
企业(13180)
理论(11756)
教学(11427)
地方(10856)
方法(10704)
数学(9248)
(9181)
(9080)
数学方法(8928)
(8887)
地方经济(7029)
(6720)
(6430)
学校(6350)
学法(6304)
教学法(6304)
技术(6199)
业经(6193)
农业(6131)
研究(5909)
发展(5539)
(5416)
(5368)
机构
大学(140276)
学院(139236)
研究(51745)
(42603)
经济(41060)
管理(40335)
教育(34820)
中国(33867)
(33402)
理学(33132)
理学院(32526)
(32167)
师范(32046)
管理学(31433)
科学(31296)
管理学院(31154)
(26437)
师范大学(26273)
职业(25193)
(24846)
技术(24784)
研究所(23456)
(23048)
北京(22903)
中心(22764)
(20319)
(19047)
职业技术(17753)
财经(17147)
技术学院(17104)
基金
项目(82282)
研究(73567)
科学(65949)
基金(51727)
教育(45260)
(42868)
国家(42287)
社会(40528)
社会科(37914)
社会科学(37905)
(36405)
编号(35588)
科学基金(35503)
成果(33082)
(32193)
课题(29941)
(26232)
基金项目(25871)
资助(21776)
规划(21531)
重点(21175)
项目编号(20562)
(19804)
自然(19756)
(19753)
(19697)
自然科(19236)
自然科学(19230)
自然科学基金(18801)
(18476)
期刊
教育(66723)
研究(56201)
(52181)
经济(52181)
中国(44754)
技术(19747)
职业(19528)
(18137)
学报(17295)
(16001)
大学(15466)
科学(15281)
管理(14416)
技术教育(12236)
职业技术(12236)
职业技术教育(12236)
(11986)
金融(11986)
农业(11434)
学学(11176)
(10797)
论坛(10797)
图书(10106)
高等(9061)
财经(8581)
(8044)
高等教育(7772)
业经(7604)
(7509)
成人(7490)
共检索到237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玲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着生源危机日益逼近、国内经济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机遇期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艰难抉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给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提供了具有较强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参考。我国亟需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厘清高职高专教育责任和人才培养定位,明确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路径,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生源空间,逐步拓展国际生源市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琦斯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还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对现行高职高专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深化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之路。要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正确方向,明确培养目标,以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严格学制,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育质量,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机制,确保高职高专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龙军  岑妍梅  宁琳  
广西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覆盖第三产业比例较大,与广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基本相适应,但分布不均衡,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应加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贺武华  
学校分类是评价学校的前提。我国目前的高校排名热衷于对"精英型"大学的评价而缺乏对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必要关注,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实际有些脱离。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价应建立合乎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关乎自身的"学术话语"。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谢祁  
文章在选取来自8个省市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14所高职高专院校、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的基础上,对品牌资产数据进行统计,针对品牌发展现状剖析品牌营造误区,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在品牌营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新民  吴敏良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双高"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双高"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高水平专业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需借助专业评价,以引导专业建设方向。在政府推动下逐渐过渡到第三方独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按照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系统指标互相独立、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和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的四项原则构建的高职专业评价体系,具有量化程度高、评价信息来源稳定、容易操作等特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主要观测点,可用与第三方对高职高专的专业分等评价。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长华  刘建铭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立志  
通过对比研究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和最新发展,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最新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原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强调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性本质特征和产学结合的基本途径,以及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应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兴辉  
论述高职高专目标定位特点,并用系统的观点对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提出动态系统流程图。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目标定位和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八大能力模块。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沛武  刘桂兰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职业岗位、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高级应用型人才。由此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则,并根据原则论述了地方经济建设与专业设置的关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贺元  程培英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实践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单位的联系,实行开放式办学。而要做到上述各点,必须有领导支持和制度健全作保障,必须加大融资和投资力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金存  贾生超  赵明亮  
以应用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欧洲一体化背景下,传承"双元制"等优秀办学传统,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合理因素,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改革学位学制、开发国际课程、吸引外国留学生等,不断开拓海外教育服务市场,实现了国际化发展。借鉴其国际化经验,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要抓住国家推行对外投资战略的契机,构建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品牌,建立境内外校际交流的留学生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艳霞  
通过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的政府管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应由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宏观管理,建立实训基地组织机构及其协调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激励企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提高其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兆义  
近年来,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中出现了集体更名的现象,掀起一股由政府推动、广大应用科学大学积极响应的潮流。更名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之一,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更名代表了应用科学大学谋求与综合型大学同等地位的诉求,是应用科学大学对其"大学身份"的集体再塑造,以期在资源获取上获得与综合型大学同等的待遇。更名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德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在理念层面上从"经典大学"到"新型大学"之间的跨越。与此同时,在新的"身份"下,应用科学大学同样也面临着特色丢失、盲目从众的问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董仁忠  陈莹  
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提出新的挑战。德国政府出台若干推动应用科学大学改革的政策举措,使得应用科学大学重新明确自身定位,加强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与继续教育相对接、与综合性大学相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