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3)
2023(2374)
2022(2010)
2021(2002)
2020(1585)
2019(3394)
2018(2906)
2017(5286)
2016(3393)
2015(4290)
2014(4516)
2013(3726)
2012(3472)
2011(2886)
2010(2866)
2009(2178)
2008(2138)
2007(1850)
2006(1565)
2005(1421)
作者
(7224)
(5881)
(5759)
(5662)
(3686)
(2809)
(2773)
(2381)
(2302)
(2156)
(2025)
(1985)
(1873)
(1861)
(1860)
(1824)
(1818)
(1741)
(1721)
(1619)
(1594)
(1496)
(1491)
(1457)
(1423)
(1408)
(1338)
(1272)
(1263)
(1247)
学科
管理(8008)
(6763)
经济(6753)
(6532)
企业(6532)
(5715)
理论(5474)
教学(4292)
教育(4121)
学校(3743)
文化(3699)
中国(3607)
方法(3383)
业经(3212)
学法(3118)
教学法(3118)
学理(2764)
学理论(2764)
政治(2564)
技术(2551)
思想(2503)
产业(2443)
思想政治(2419)
政治教育(2419)
治教(2419)
(2408)
德育(2399)
(2393)
(2374)
(2350)
机构
学院(45086)
大学(35073)
职业(14684)
技术(12200)
管理(12086)
研究(11280)
职业技术(10858)
技术学院(10532)
理学(10260)
理学院(10119)
(10021)
管理学(9880)
管理学院(9801)
经济(9638)
(7505)
师范(7474)
(7470)
(7394)
中国(6766)
(6498)
教育(6155)
科学(6120)
(6102)
师范大学(5725)
中心(4991)
财经(4859)
(4811)
北京(4435)
(4425)
研究所(4236)
基金
项目(27296)
研究(26304)
科学(21613)
基金(16160)
教育(16029)
社会(14425)
编号(14093)
(13510)
社会科(13414)
社会科学(13410)
(13069)
国家(12848)
成果(11639)
课题(11313)
科学基金(10973)
(10807)
(10696)
基金项目(8220)
规划(8093)
项目编号(7909)
(7446)
(7429)
重点(7063)
研究成果(6640)
(6499)
(6498)
阶段(6468)
年度(6382)
(6305)
(6220)
期刊
教育(18339)
(12680)
经济(12680)
中国(11872)
研究(10944)
职业(10400)
技术(7764)
技术教育(6620)
职业技术(6620)
职业技术教育(6620)
学报(5374)
(5113)
(4914)
论坛(4914)
科学(4870)
大学(4765)
管理(4559)
学学(4287)
(4020)
职教(3725)
农业(2843)
(2740)
财经(2740)
图书(2669)
社会(2566)
(2437)
书馆(2245)
图书馆(2245)
社会科(2194)
社会科学(2194)
共检索到62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蓝洁  唐锡海  
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价值定位包括社会本位、人本位、技术本位三个维度。传统的"管治"文化范型中,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技术技能积累和传递活动;现代治理理念进入高职教育领域之后,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从"管治"转型为"共治",在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重视技术技能积累、传递和创新。为建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文化,有必要塑造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愿景,协同合作,更新主体行为,促进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培育与确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杨勇  
根据对产学研内涵的分析,认为产学研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的联合;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要注意职业技术的人文维度;教学和研究的真正结合不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产学研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琦  
剩女"的异军突起昭示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作为新式精英女性的代表,却在形形色色的媒介建构中呈现出"妖魔化"的颓势。在表层意义上,时尚杂志似乎已完成对"剩女"趋于公正化的形象再现,但实质上却依然将"剩女"视为吸睛的媒体奇观,置于消费主义樊篱之中,甚至使其成为二者合谋榨取共同利益的动力内核。在时尚杂志的涵化意图与劝服艺术中,男权中心意识形态仍潜移默化地建构着"剩女"的集体无意识,且对其实施严苛的身体规训。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阮思余  王金红  
为了区分流行于欧美社会的民主政治,查特杰基于对印度社会的观察,提出了"被治理者的政治"这一概念。文章认为,他尚未对这一理论做系统阐释,以形成完整的理论范式。因此,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文章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内容、政治后果、行动后果和治理手段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研究对象来看,被治理者的政治所关心的主题是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从研究视角来看,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从治理与被治理的视角来研究政治;从社会结构来看,被治理者的政治主要关注的是政治社会,而非公民社会;从政治后果来看,政治社会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与潜在问题;从行动后果来看,政治社会中的人民具有逆向驯服治理者的能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旭  
高职院校特色体现在核心特色、外显特色和场域特色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呼应,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由内而外包括三大战略类型:文化战略、CI战略和整合传播战略;文化战略是通过愿景管理凝聚共同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打造学习型组织;CI战略是帮助学校从理念、行为与视觉上树立个性形象,建设外显特色;整合传播战略是组合各种传播方法的综合计划,以最大化地彰显学校特色。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奎  
确定性是语言在特定条件或语境下相对具体化的展现。法律规范的适用,是规范语词的模糊性和确定性相互调适和转化的过程。由此,阐释成为架通二者的必经桥梁。阐释中,应注重以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背后最小意义单元的价值为原点,通过意向性活动对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勾连和整合,进而,在阐释者与被阐释者的视域融合中形成同构共相体。同时,在众多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围绕相互趋同的价值轴心,通过多数议决或综合折洽机制,形成有机共识,从而获取具备社会整合功能的建构性结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何剑波  王珍  
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它提出了崭新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有诸多积极因素。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入手,对其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进行阐释,并就该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作出具体分析。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平  
在人格上尊重人,在政治上关怀人,在文化上关注人,在生活上关爱人,在发展中培育人。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谢诗艺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人们无法回避:有一些概念之于自己像空气——置身其中,随处可感,好似无比寻常而熟悉,但却无从捉摸。档案如此,文化与历史也是如此。而当它们三者交织在一起时,问题似乎更复杂,也更有趣味。从萌生到发展至今,两次热潮的推进使得中国档案文化研究大放异彩,也似乎"硕果累累"——围绕档案文化,研究者从内涵、价值、实现、传播、评价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安瑞霞  代建军  
民间教学变革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草根化的实践创新,它蕴含着丰富的原创性思想资源,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它能够揭示、挖掘和提炼本土化的教学理论。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民间教学变革,需要对民间教学变革的文化基因、文化语境、文化表征、文化特质等进行深度阐释,揭示民间教学变革的学理价值,明确民间教学变革的文化依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圣兵  
解释过程是解释者的世界观念展现的过程。语词是向我们打开了的文本,它以图形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广阔的意欲语境,激发解释者独特的、丰富多样的理解与解释。本文以西方理论话语核心语词之一Logic为个案,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西方理论话语在中国异域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不同译介群体立足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带着不同的学术前见,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或借用中国古代思想中现成的词语,或利用汉字造新词,作为其对等词,使得Logic在与汉语文化的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译名。这些带有双重文化标识的语词传译方式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阐释,贯穿于中国逻辑文化构建的整个动态生成过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云飞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鲜明的不同点,在于"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差异。"乐感文化"源于先秦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深厚的国家性、民族性。"中和美"是其本体审美特征,始终在穿透历史,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宗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