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1)
2023(9613)
2022(7364)
2021(6793)
2020(5317)
2019(11680)
2018(11523)
2017(19934)
2016(11742)
2015(13560)
2014(14001)
2013(12405)
2012(11192)
2011(9924)
2010(10122)
2009(8606)
2008(8541)
2007(7966)
2006(7085)
2005(6573)
作者
(33392)
(27834)
(27550)
(26600)
(17482)
(13202)
(12607)
(10745)
(10713)
(9952)
(9511)
(9436)
(9133)
(8981)
(8959)
(8579)
(8236)
(8227)
(8185)
(7790)
(7268)
(6959)
(6911)
(6476)
(6333)
(6264)
(6235)
(6113)
(5744)
(5737)
学科
(36348)
经济(36297)
管理(29801)
(26098)
(21091)
企业(21091)
中国(16042)
(14126)
业经(11801)
(11727)
(11294)
理论(10603)
(10166)
(10145)
方法(10142)
农业(8975)
教育(8795)
地方(8327)
教学(7951)
(7577)
银行(7549)
数学(7408)
(7298)
(7293)
数学方法(7282)
体制(6955)
(6923)
金融(6916)
技术(6697)
(6585)
机构
学院(160027)
大学(150937)
研究(57623)
(52000)
管理(50644)
经济(50495)
理学(42129)
中国(41987)
理学院(41573)
管理学(40552)
管理学院(40285)
科学(37136)
(33399)
(29789)
(29724)
(27371)
研究所(27169)
(27061)
技术(26821)
中心(25820)
(24176)
业大(23937)
师范(23864)
农业(23254)
职业(23240)
(21934)
(21530)
财经(20737)
北京(20670)
师范大学(18833)
基金
项目(105707)
研究(82248)
科学(82169)
基金(71263)
(63520)
国家(62887)
科学基金(52083)
社会(48237)
社会科(45214)
社会科学(45199)
(44973)
教育(40837)
(37671)
编号(37085)
基金项目(36814)
自然(31714)
成果(31253)
自然科(30935)
自然科学(30922)
自然科学基金(30335)
课题(28243)
资助(27034)
重点(25820)
(24055)
(23802)
(21916)
(21855)
项目编号(21738)
(21418)
创新(20325)
期刊
(64296)
经济(64296)
研究(46235)
中国(40833)
教育(34355)
学报(29384)
(28949)
科学(25076)
大学(22003)
(21611)
学学(20535)
农业(19447)
管理(19278)
技术(17588)
职业(14954)
(13260)
金融(13260)
业经(11735)
财经(10224)
经济研究(10071)
(9964)
(9713)
论坛(9713)
技术教育(9633)
职业技术(9633)
职业技术教育(9633)
(9474)
图书(8977)
(8945)
问题(8428)
共检索到246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超  堵文静  钱江涵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影响深远,不可替代,其多元、跨界、开放等鲜明特征倒逼学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单治”向“共治”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化、从“经验”向“科学”的转换,深刻把握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要从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内容与选择、“双高计划”引领下的特色与创新、类型层次视域下的实然与必然等维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要从治理理念价值重塑、治理形态一体协同、治理效能内外评价、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治理制度基础支撑五个层面,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进行“五位一体”的逻辑构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红兵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可以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逻辑剖析。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完善党建引领、章程为核、结构优化、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需以政治领导力、制度引领力、基础组织力、队伍胜任力、创新驱动力、学校凝聚力六个关键能力为突破点,优化治理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欧阳丽  
“课程美育”是广泛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进行审美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课程美育”,有着“以美育人”的工具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和“显隐结合”的载体性。结合高职院校新时代“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需求,依据美育规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引导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技、持之于行。遵从课程作为教育性经验的规律,从“内生融入”的教学设计、“协同联动”的教学组织、“师生共鸣”的教学策略、“增值发展”的教学评价等实践路径,实施“课程美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质量美育新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治理提供借鉴。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光文  李晓曈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科学指导、党的自我革命的百年历史演变、发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现实要求的三重逻辑而生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系列党建话语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四个自我""两个伟大革命""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为基本内涵意蕴的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新时代构建党的自我革命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健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体制机制、推动自我革命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加强自我革命话语体系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路径遵循。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君阳  
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克服科层式行政管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专业权威在决策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表现为:保障与促进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共同意志合理性的形成;保障与提升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的权利、自由的顺利实现;赋予非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同位决策中以相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除具有法治、效率、协调、民主等特点以外,还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态性等特征。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三种基本路径:建成学习型社会,积极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洪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治理理论及实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等),它是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并随着对这些基本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在一般意义上,国家治理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甘健侯   杨超   周菊香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新城  霍忻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回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从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和价值意蕴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入研究。在生成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合一的现代化道路。在理论蕴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是什么”的质的规定、“怎么样”的目标设定、“如何实现”的原则遵循在内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在价值意蕴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实践和世界等维度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其中,在理论维度,对现代化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实践维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遵循;在世界维度,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若扬   王树梅   梁伟军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若扬   王树梅   梁伟军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韩连权  檀祝平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及治理效果等核心要素。当前,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存在治理理念转变滞后、治理结构弊端频现、治理机制调配失当以及治理能力制度保守四个方面的困境。基于高职院校具体的治理实践,推进和实现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从传统的"一元管理"向现代的"多元善治"转变,建立核心利益主体和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在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之间构建起治理命运共同体。在过程和结果维度上,借助效率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治理机制的融合,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在质量、规模、效益等各方面特色化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向明  陈晶晶  
督导评估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制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和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督导评估提供了行动逻辑。我国高职院校督导评估内涵不断创新,形成了机构独立性与组织协同性、标准普适性与类型差异性、结果权威性与过程服务性等新特征。与此相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督导评估需要从实践层面构建系统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督导评估制度、开放协同的督导评估组织、特征彰显的督导评估标准与专业高效的督导评估保障,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升适应社会需求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汉权   盛朝迅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不断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主要具有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结构优化、绿色智能、安全可控、高水平开放、竞争力强、效益良好等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需要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进规律和阶段性特点,从横向产业体系构建和纵向产业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做大做强战略性资源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支撑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留成  
文章从人才成长、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三个视角分析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治理体系构建需求,并从逻辑起点、主要目标、作用机理、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梳理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治理体系的构建逻辑。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认同共同愿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丰富实习内容、巩固育人共同体、加强政府治理、拓展实习结果应用等推进路径,以期构建基于高职生发展的实习治理体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际效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威  杨弘业  李明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紧扣新时代矛盾变化、营造经济新动能成长环境、适应国际新形势竞争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通过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在总结20世纪中后期美日德三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引导本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夯实经济体系产业基础、转换经济体系内生增长动力、提高经济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和强化经济体系人才支撑在内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