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48)
- 2023(5932)
- 2022(4988)
- 2021(4848)
- 2020(3860)
- 2019(8859)
- 2018(8451)
- 2017(15880)
- 2016(9479)
- 2015(10926)
- 2014(11045)
- 2013(10403)
- 2012(9896)
- 2011(8795)
- 2010(9377)
- 2009(7891)
- 2008(7807)
- 2007(7369)
- 2006(6596)
- 2005(6090)
- 学科
- 济(28681)
- 经济(28654)
- 管理(26634)
- 业(23692)
- 企(19715)
- 企业(19715)
- 财(16241)
- 中国(12139)
- 农(11201)
- 财政(10963)
- 策(10200)
- 政(9197)
- 制(8740)
- 地方(8689)
- 理论(8377)
- 方法(8339)
- 业经(7488)
- 教学(7292)
- 教育(7039)
- 农业(6893)
- 数学(6803)
- 技术(6610)
- 数学方法(6601)
- 及其(6437)
- 政策(6199)
- 贸(6187)
- 贸易(6182)
- 易(6048)
- 体(5804)
- 方针(5570)
- 机构
- 学院(125723)
- 大学(114559)
- 济(48412)
- 经济(47119)
- 研究(43064)
- 管理(42936)
- 理学(35433)
- 理学院(35051)
- 管理学(34501)
- 管理学院(34250)
- 中国(31972)
- 财(29388)
- 京(24544)
- 科学(23653)
- 江(22189)
- 所(21647)
- 职业(21588)
- 技术(21043)
- 财经(19393)
- 中心(19143)
- 研究所(18979)
- 范(18054)
- 师范(17949)
- 经(17485)
- 州(17440)
- 农(17385)
- 北京(15905)
- 院(15682)
- 职业技术(15438)
- 技术学院(15321)
- 基金
- 项目(72687)
- 研究(62262)
- 科学(56587)
- 基金(47399)
- 家(39680)
- 国家(39254)
- 社会(35157)
- 社会科(33101)
- 社会科学(33094)
- 科学基金(33074)
- 教育(32817)
- 省(31212)
- 编号(29494)
- 划(25954)
- 成果(25229)
- 基金项目(23513)
- 课题(23052)
- 年(20181)
- 资助(20105)
- 自然(19208)
- 自然科(18718)
- 自然科学(18709)
- 自然科学基金(18376)
- 性(17492)
- 重点(17470)
- 发(17018)
- 项目编号(16774)
- 规划(16466)
- 部(16404)
- 创(15468)
共检索到207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润花 李珊珊 陈文娟
推进"课程思政"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要从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道德品行素养培育、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三方面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四大学科类别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从着力加强课程设计、注重提升教师素养、倡导多元教学方法、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四方面科学实施"课程思政"。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建新
内涵建设以注重质量、突出特色为价值追求,发展意图直接指向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深化与提升。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只有理性地认识软实力与硬条件适配、外源压力与内生动力并重、传统传承与创新变革并举、成果显现与过程积累并行,高职院校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内涵建设的轨道。对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需"明定位"、"强特色",师资队伍需"提增量"、"优存量",专业建设需"抓品牌"、"成梯队",科研工作需"抓团队"、"重质量",人才培养需"重技能"、"强素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胥郁
跨专业组织已成为国家优质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的内涵与特征,归纳出关键技术突破型、产业聚集服务型、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型和跨校(战略)联盟构建型四种跨专业组织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的实施策略,包括明确跨专业组织的目标定位、探索跨专业组织的可行模式及构建跨专业组织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跨专业组织 基本模式 实施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永胜 焦爱新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群内涵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本着立德树人、德技兼修、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亟需重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遵循,弥补专业群内涵建设的不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存在教学目标缺乏系统设计、教学内容不契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不贴近高职学生实际、教学评价缺少指标体系及脱离人才培养效果等现实困境,从二级学院中观层面提出设计专业群“系统分层”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构建专业群“师史事势”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专业群“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专业群“增值赋能”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构建进路及实施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顺义 欧阳河 周悟
高职课程适应性不仅要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角度进行“适应”与“被适应”的解释和关切,还需要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课程范式的内在需求层面进行更深刻的诠释和适切性调整,回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高职课程在建构范式、价值取向、高阶认知和情境学习等方面与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本主义价值旨趣、国家人才战略要求、未来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建议采取构建先进课程范式、有效衔接教育供求关系、科学识别学生学情、培养高阶认知技能、提升教师适应性专业知识和推行情境化课程改革等策略提升课程适应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孔德兰 周建松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全面深化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适应新的财政投入方式的要求。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归纳提炼"加减乘除"财政投入教育新机制的基本含义,分析其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应新的财政投入机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若干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
财政投入机制 高职院校 生均拨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邹吉权 刘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党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割裂等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渊源,明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与高职特点,厘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进而系统构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炜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不断提升,课程文化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课程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核心内容,物质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制度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发展规范。高职课程文化建设应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同时进行关照,齐头并进地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文化,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打造富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高职课程文化。
关键词:
高职 课程文化 建设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慧
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课程化为基本理念,把握课程内涵,避免窄化或泛化;把握课程特征,明确一致性与差异性。基于"金课"标准,以政治性为引领,体现职业性;以标准为共性,注重特色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主导。在行动策略上,须以"三化"夯实课程基础,以"三个融通"打造课程实施格局,以"三个重点"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 课程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严交笋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在实现路径当中,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是基础;专业课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思维,寻找专业课程与德育知识的"触点"是关键;将育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监测点是保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詹先明
高职院校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是院校发展的核心工作、实现"就业导向"的保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整合学科和社会资源,深化课程及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开展专门知识、技能以及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研、训等活动,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 内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筠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和素质,需要在理论知识培养和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突出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发展具有个性的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创新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个性化教育 实施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存霞 张童 陆道坤
破解课程思政“硬融入”和“表面化”难题,要以学生精准“增值”为指向,围绕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精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一是精准地准备。科学研判学情,系统收集与分析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明晰课程思政建设指向。二是精准设计与实施。从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资源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精心构画,精准定位“落脚点”并基于此推动思政的有机融入。三是精准选择教学方法并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优质师生生态和生态课堂建设,为精准课程思政提供环境与氛围支持。四是精准评价与反思,以学生“增值”为核心,渐次延伸到教学与课程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精准”反思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思政 精准融入 内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雷世平 乐乐
"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从课程本质维度看,"课程劳育"是指任何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从课程内容维度看,"课程劳育"则是指任何课程都包含了具体、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高职院校"课程劳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亦是确保劳动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战场。高职院校有效推进"课程劳育"的路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全员参与的"课程劳育";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渗透的"课程劳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实现内容全覆盖的"课程劳育";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全过程保障的"课程劳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雁平
教学创新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创新,需要立足新职教、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定位,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要素渗透和典型推广,并实现其常态化、制度化和绩效化。从构建内容体系、创设推进载体、提升教师能力、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探索全面推进教学创新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创新 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