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77)
- 2023(13800)
- 2022(11912)
- 2021(11228)
- 2020(9435)
- 2019(21511)
- 2018(21482)
- 2017(40511)
- 2016(22031)
- 2015(25192)
- 2014(24787)
- 2013(24162)
- 2012(22141)
- 2011(19720)
- 2010(19822)
- 2009(17402)
- 2008(16787)
- 2007(14852)
- 2006(12929)
- 2005(10824)
- 学科
- 济(79403)
- 经济(79329)
- 管理(66440)
- 业(64773)
- 企(53237)
- 企业(53237)
- 方法(35580)
- 数学(29955)
- 数学方法(29615)
- 中国(24313)
- 技术(23751)
- 农(22254)
- 业经(20120)
- 财(19013)
- 地方(18251)
- 学(17031)
- 理论(16929)
- 贸(15180)
- 贸易(15168)
- 农业(15090)
- 制(14712)
- 易(14693)
- 技术管理(13978)
- 和(13691)
- 教育(13421)
- 环境(12707)
- 银(12433)
- 银行(12393)
- 划(11950)
- 行(11814)
- 机构
- 学院(298107)
- 大学(293455)
- 管理(120818)
- 济(111549)
- 经济(108730)
- 理学(104245)
- 理学院(103121)
- 管理学(101455)
- 管理学院(100900)
- 研究(94965)
- 中国(69506)
- 京(63479)
- 科学(59206)
- 财(49494)
- 所(46302)
- 江(44821)
- 中心(43986)
- 农(43471)
- 业大(43386)
- 研究所(42009)
- 范(40438)
- 北京(40182)
- 师范(40078)
- 财经(39329)
- 技术(39269)
- 州(37149)
- 经(35849)
- 院(35263)
- 农业(33616)
- 师范大学(31995)
- 基金
- 项目(206651)
- 科学(162620)
- 研究(158139)
- 基金(145637)
- 家(125418)
- 国家(124285)
- 科学基金(107852)
- 社会(96216)
- 社会科(90963)
- 社会科学(90937)
- 省(84149)
- 基金项目(78156)
- 教育(74627)
- 划(69450)
- 自然(69044)
- 编号(67542)
- 自然科(67454)
- 自然科学(67442)
- 自然科学基金(66243)
- 资助(58235)
- 成果(54151)
- 课题(47194)
- 创(47180)
- 重点(46255)
- 部(44532)
- 发(44493)
- 创新(43196)
- 项目编号(41552)
- 年(38757)
- 大学(38694)
- 期刊
- 济(122619)
- 经济(122619)
- 研究(85439)
- 中国(65459)
- 教育(48078)
- 管理(45974)
- 学报(43411)
- 科学(40387)
- 农(38687)
- 财(36323)
- 技术(33892)
- 大学(33300)
- 学学(30377)
- 农业(27605)
- 图书(23075)
- 融(22810)
- 金融(22810)
- 业经(20862)
- 经济研究(18897)
- 财经(18059)
- 科技(17432)
- 职业(16991)
- 坛(16414)
- 论坛(16414)
- 书馆(16003)
- 图书馆(16003)
- 技术经济(15698)
- 经(15445)
- 问题(15059)
- 业(14914)
共检索到439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彦宗
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实现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存在运行管理效能不足、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协同化服务能力欠缺、人事管理制度落后、评价功能和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推进多元主体深度参与,提升科研资源核心价值和共享程度,打造平台协同式服务能力,制定科研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以“共享、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平台管理模式和评价激励措施,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理连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有自身的要素范畴和实施路径。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还存在不足,包括支撑专业群不够、协同融合不够、成果转化不够等。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应坚持促进教学资源转化、促进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师资能力提升三个原则,同时采取从创新服务平台群布局、平台协同融合建设、协同创新团队打造、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导向评价等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窦佳佳 刘晓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既是满足国家战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竞争力,从而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通过对197所“双高计划”院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发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打造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应用研究、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服务能力不够和平台育人功能未完全发挥的问题,未来推动“双高计划”院校建设应从关照弱势区域、加强队伍建设、找准服务定位、系统设计平台等方面进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海生 杨慧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一种创新模式,聚焦于中小企业技术集成与工艺改造,目的在于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它通过对高职教育场域在组织结构与功能上的重塑,转变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线性关系秩序,实现人才培养价值链与其他相关主体价值链的融合。有效整合并高效利用资源是平台建设的逻辑起点,其建设的内在逻辑应遵循以特色战略定位为引领、以产教要素融合为关键、以供需双向驱动为核心、以协同演进能力为支撑,并可从立足区域创新统筹建设、建立实体化运行机制、转换形式治理范式、构建服务供给与转化模式、搭建集体共享与学习网络等制度举措系统推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持续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江平 谢晓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担负着社会服务职能,协同创新平台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薛春志 张鑫 王姗珊
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必须强化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建设。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服务工作的现状,阐述了高职院校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索了通过组建"技术研发中心""技能名师工作室"、创办大学生就业基地等途径,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对外承接产品加工、承担社会培训等项目,推进技术研发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专业内涵建设实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魏国平 杜安国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社区服务与治理创新也呈现出平台化趋势。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社区服务中心的案例呈现出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和通过搭建服务于平台的"圈环形产业链"来实现网络价值利润池的创新绩效等方面的平台构建的逻辑机理。以此为参照,社区服务平台战略的规划与实施需要转变思维,建立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共赢治理机制,完善法律法规驱动社区平台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纪珍 赫运涛 邓衢文
我国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在国家和地方这两个层次开展的,在部分地方省市区构建的已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中央正在建设国家层次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本文基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互补性"和"服务半径"概念,提出从地方平台到国家平台构建的四种理论模式,并通过总结欧洲制造技术平台和荷兰创新平台的建设经验,提出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战略引领作用。最后以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纺织产业的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应遵循动态调整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优先考虑从"布局型"过渡到"虚拟联合型"的发展模式。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贾晓丹 赵景晖
提出构建"互融共赢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模型。通过创新模式和理念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通过搭建适合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以服务促合作的互融共赢型"创业服务平台,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创业载体和途径,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创业机制长期有效的建立。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互融共赢 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翁伟斌 杨梅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师资队伍、教育活动设计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深度融合产学资源,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技术创新、活动设计、实习实训以及"双师型"师资建设中,促进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应着眼于产教融合,建设融合课程体系、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创新项目、创业型社团活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于一体的集成化大平台,以平台建设带动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的系统创新。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 平台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艳霞 倪玲
分析了目前国内知识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在解读英国国家知识服务计划目标以及4个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并建立面向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平台模型,最后阐述知识服务平台主要模块的功能及相关的支撑技术。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平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晓霞 丁荣贵
本文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政产学研用"多个主体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领导下的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治理平台;对平台结构、构成要素及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分析,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多主体的紧密融合、良好互动和协同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并能够为地方或国家研究院及其他协同创新项目式组织的运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治理平台 协同创新 产业技术研究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建松 陶永诚 邢运凯
开展社会科学研究,要求建立一种多学科、多专业、多方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高职院校社科联应基于社科研究的这一基本属性,结合高职教育定位和校本研究优势,通过整合型平台、自主型平台、互补型平台和特色型平台,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引导机制、协调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发现机制,从而有效发挥高职院校社科联的统领、协调、服务、智囊等综合效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科联 平台与机制 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慧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的建设任务之一。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与声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文章在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现实审视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策略:凝聚优势特色,建设以应用科研为特征的服务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形成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强化制度供给,激发师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文化氛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胡剑虹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中存在学生创业能力偏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持续性等问题,据此提出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平台未来的建设方向:选择培育孵化创业途径,实现在扶持中成长;完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营造良好校园创业氛围,建立全真创业孵化体系;建立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设计建立创业孵化平台,科学运行创业孵化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