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2)
2023(8442)
2022(6895)
2021(6600)
2020(5156)
2019(11582)
2018(11027)
2017(19950)
2016(11498)
2015(12794)
2014(12754)
2013(11522)
2012(10380)
2011(9123)
2010(9271)
2009(7923)
2008(7663)
2007(6798)
2006(5659)
2005(5173)
作者
(29042)
(24322)
(23560)
(23127)
(15337)
(11482)
(10929)
(9104)
(9078)
(8904)
(8223)
(8153)
(7621)
(7584)
(7557)
(7477)
(7357)
(7096)
(6886)
(6804)
(5999)
(5944)
(5857)
(5520)
(5520)
(5483)
(5475)
(5422)
(4876)
(4871)
学科
(31439)
经济(31387)
管理(28959)
(27247)
(22085)
企业(22085)
方法(12633)
中国(11481)
(11322)
(10942)
数学(10561)
数学方法(10330)
(10215)
理论(9956)
教育(9705)
业经(8945)
教学(8925)
(8910)
银行(8904)
(8526)
(8150)
金融(8149)
农业(7783)
(7686)
财务(7677)
(7655)
财务管理(7654)
企业财务(7384)
(7231)
技术(7082)
机构
学院(144766)
大学(135224)
(47904)
经济(46519)
管理(46450)
研究(45802)
理学(39616)
理学院(39047)
管理学(38029)
管理学院(37747)
中国(35163)
(28552)
科学(28283)
(26111)
技术(23419)
(23398)
(22517)
职业(22313)
中心(21926)
(21733)
(21726)
师范(21495)
财经(20425)
研究所(20299)
(19524)
业大(19295)
(18678)
北京(17998)
(17397)
农业(16836)
基金
项目(95852)
研究(77112)
科学(75106)
基金(64919)
(56116)
国家(55466)
科学基金(47254)
社会(45476)
社会科(42790)
社会科学(42782)
教育(41111)
(40861)
编号(34354)
(34018)
基金项目(33502)
自然(28977)
成果(28567)
自然科(28301)
自然科学(28294)
自然科学基金(27811)
课题(26519)
资助(25928)
(23653)
重点(22897)
(22527)
(21136)
(21123)
(20615)
项目编号(20482)
规划(19811)
期刊
(53703)
经济(53703)
研究(42058)
中国(37429)
教育(37166)
学报(22142)
(21605)
(20495)
科学(18885)
管理(17845)
大学(17469)
技术(16664)
(16098)
金融(16098)
学学(16037)
职业(15414)
农业(13961)
财经(10260)
技术教育(9418)
职业技术(9418)
职业技术教育(9418)
业经(9403)
经济研究(8996)
(8835)
(8070)
论坛(8070)
(7609)
(7384)
问题(6391)
图书(6380)
共检索到218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加权  
回应性监管契合学生资助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顺应“三全育人”新常态、促进资助育人提质增效,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回应性监管面临着多样性监管主体缺位、一体化监管网络匮乏、监管机制建设滞后等实践困境。对此,高职院校应从壮大监管队伍、增强回应性监管主体力量,打造一体化监管网络、畅通回应性监管渠道,构建协同监管机制、激发回应性监管活力等方面,探索推行路径,大力推进学生资助回应性监管,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兰海涛  屠明将  余燕青  
学生资助工作是平衡高职院校育人生态的重要杠杆,而"扶志"又是精准扶贫的薄弱环节。基于资助育人的精准度不高、工作机制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到位、对象群体画像不清晰的困境,应从工作精准度、体制机制、受助群体等多个维度,进一步阐释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理念与实践价值,本着"立德树人"使命和"学生为本"理念,深度挖掘以发展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路径的可行性,从理论研究、系统完善、落实需求、协同力量、规范管理等角度,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动态完善与效能评价,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转型提供路径指引与理念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鹤婷   吴峥  
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成为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中虚拟仿真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面对数字时代高职财经类虚拟仿真建设的主观需求偏颇、片面技术依赖、人才培养支撑不足、运行机制效益不高等问题,提出以数字时代人才培养新目标、新理念为引领,聚焦实训教学中的“三高三难”问题,创新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实训课程体系重构,强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深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用、共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杰  
培养大量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全面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关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培养。高职院校要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前提下,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从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产业行业共同进步的角度挖掘工匠精神培育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摸清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原因,并从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方面寻求促进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案与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涂俊礼  姜红  
高职院校通过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架起毕业生赴广大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的桥梁,对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价值。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就业指导课程与毕业生实际需求不匹配、就业信息发布"碎片化"、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较低、自主创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因此,急需构建多元融合的就业课程体系和乡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发挥"双创"教育引领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毕业端和乡村供需端有效对接,而且有益于强化学生赴乡村就业的意识实现,夯实毕业生赴农村就业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剑锋   畅立丹   许倩婷   念潮旭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双师型”队伍的根本基础;但是,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特征不明、主体不强、总量不足、保障不力的困境。应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指引,结合职普融通、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强化技术师范院校建设、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参与培养、采用项目制或委托制针对性培养等方式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量和质,实现学历培养产教双能、岗位培训全程贯通、服务地方常态练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国际交流,改革职教师资招生制度、资格技能认证制度、标准建设制度等,系统推进职教师资培养水平,服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李玲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化趋势、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向精准、高效,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契机。目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据获取难度大、信息茧房阻碍大、数字治理保障难等现实困境。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健全推进数字思政的体制机制、树立适合数字思政的教学理念、培育具有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搭建优质数字资源的教学平台等途径实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廖海   沈阳   曹哲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完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发展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对此,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优质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纵深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轶舫  
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为“点亮”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动力。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乡风文明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出现偏差、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乡村文化载体作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明确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文化嵌入作为重要抓手等实践路径,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晓宇   程晋宽  
在学校文化日益多样化的实践需求、批判种族理论及美国问责制和教育公平立法政策的推动下,文化回应性领导被提上研究议程。文化回应性领导的内涵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其本质在于以多元文化为基本理念,以公平和包容为核心价值追求。文化回应性领导的实践路径注重批判性自我反思,突出开发和维持符合文化回应要求的教师与课程,促进文化回应性和包容性的学校环境,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社区活动,以解决学校中的文化回应不公平问题。文化回应性领导体现当代教育领导范式的转变,强调教育领导的文化回应价值立场,以多元文化视角反思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公平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郑政捷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学松  陈雨  
高等继续教育是引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是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是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也是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当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理念失位、管理失效、质量失范、资源失衡等实践困境,由此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理念为先,优化转型的教育氛围;以制度为要,激发转型的内生动力;以质量为本,提升转型的内涵水平;以开放为纲,筑牢转型的资源基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敦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但一些高职院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劳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不足,监督考评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安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科学编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体系,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平台,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优化劳动教育环境氛围,健全劳动教育考核激励制度,健全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璇  门超  王屹  
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是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职业院校精准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路径。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出发,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是多维场域网格交织变化的产物。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易陷入思想层面、合作层面以及管理层面的现实困境。基于此,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场域定位,厘清教学成果建设新思路;立足跨界属性,重构主体资源整合新模式;辨明成果需求,构建院校管理组织新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