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5)
2023(8597)
2022(7450)
2021(6925)
2020(5907)
2019(13787)
2018(13682)
2017(25717)
2016(14663)
2015(17364)
2014(18277)
2013(17747)
2012(16925)
2011(15312)
2010(15610)
2009(13957)
2008(14245)
2007(13490)
2006(11566)
2005(10095)
作者
(42975)
(35955)
(35748)
(34509)
(22547)
(17138)
(16603)
(13968)
(13541)
(13333)
(12077)
(12030)
(11570)
(11503)
(11311)
(11212)
(11193)
(10529)
(10432)
(10347)
(9148)
(9047)
(8934)
(8456)
(8180)
(8153)
(8117)
(8109)
(7411)
(7382)
学科
(62106)
经济(62056)
管理(38037)
(35514)
(27937)
企业(27937)
方法(26781)
数学(23045)
数学方法(22846)
(18676)
中国(17639)
地方(15876)
业经(14332)
(14273)
(12155)
农业(12125)
理论(12038)
(11226)
(10751)
贸易(10746)
技术(10458)
产业(10394)
(10364)
(10081)
教育(8949)
(8692)
教学(8684)
银行(8669)
环境(8626)
(8440)
机构
学院(214592)
大学(204614)
(82963)
经济(80881)
管理(75436)
研究(69275)
理学(63305)
理学院(62541)
管理学(61340)
管理学院(60939)
中国(51790)
(44494)
科学(43159)
(38249)
(36743)
(36173)
(35973)
中心(32975)
研究所(32133)
业大(31304)
技术(30799)
财经(29645)
(29263)
(29240)
师范(28979)
农业(28798)
北京(28233)
职业(26666)
(26531)
经济学(25423)
基金
项目(131805)
研究(103352)
科学(101184)
基金(87921)
(74996)
国家(74256)
科学基金(62334)
社会(59976)
(56710)
社会科(56539)
社会科学(56521)
教育(50822)
编号(46990)
基金项目(46859)
(46115)
成果(38301)
自然(38193)
自然科(37168)
自然科学(37156)
自然科学基金(36478)
资助(36271)
课题(34344)
(30767)
重点(30657)
(28588)
(28579)
(27840)
项目编号(26881)
(26507)
创新(25782)
期刊
(98137)
经济(98137)
研究(61496)
中国(49306)
教育(36692)
(33649)
(31396)
学报(30982)
科学(27399)
管理(26212)
技术(25264)
大学(23129)
农业(22562)
学学(21088)
业经(17774)
(17320)
金融(17320)
职业(15430)
经济研究(14861)
财经(14616)
问题(13463)
图书(13274)
(12787)
(12395)
(12039)
论坛(12039)
技术经济(11319)
商业(10609)
技术教育(10187)
职业技术(10187)
共检索到326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徐润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由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个独立并互相密切关联的主体协同组建的有机体,是一种非传统模式的校企合作新形态。其是落实国家政策、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体现学生中心理念的重要载体,并在“合作新机制、培养新模式、专业新标准、课程新体系、实践新基地、师资新队伍和服务新平台”等内涵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践中在治理结构、合作模式、建设动力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对此,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要通过合作各方协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技术服务等实践路径,构建发展新格局,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占营  
本文从构建多主体的治理体系、创新专业融合集群模式、探索质量建设多维推进路径、打造职教开放多元格局等四个方面,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政府—市场—院校三元协同的新型关系建立、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的专业群建设、质量要素全面改革与质量保证共治机制建设、国际化内容框架重构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路径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彭薇  方向阳  
树立品牌意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然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目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双重挑战。文章在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自身特色、推进改革创新等高职校院实施品牌战略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品牌战略体系,并特别从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建立产学合作、打造师资队伍、推进制度建设等方面阐释了品牌战略实施的具体举措。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志革  雷久相  
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加强内涵与特色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契机调整专业布局,以汽车企业关键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以汽车特色品牌院校建设为目标创新运行机制,实现了由综合性高职学院向主要服务汽车产业的院校转型,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由劳务输出向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实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鹤子  
当前,高职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移。作为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只有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大胆创新,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帮俊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不仅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特色和优势,还应关注师资队伍建设的持久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指标体系应有三个维度,即优势性、可持续性及协调性。比较分析发现,每个维度下两种指标体系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应互补运用两种指标体系,以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君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立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当前,产业学院课程群协同地方产业发展面临尚未建立常态化课程设计讨论机制、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困境。据此,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课程群协同地方产业发展的建议:课程群建设目标要体现产教融合,凸显岗位适配性;课程群教学模式要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育人优势;课程群体系建设要做到"过程规范化、内容系统化、调整动态化";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策略,校企联合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以生为本",构建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晚英  石慧  
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概念进行界定,并从资源层、中介层、表现层和目标层四个层面解析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内涵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居礼  龚小涛  贺建锋  吴昊  
本文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高职战线创新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角度,阐述了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宏、中、微"三位一体的内涵体系,从世界性、发展性及特色性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的内涵要求,从专业建设载体、人才培养质量核心、产教融合主线等方面介绍了创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工作,从融合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等4方面提出创建高水平院校建设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雷久相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上,其内涵包括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齐林  彭桂香  
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从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等五个方面做了探讨,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栾永斌  
高职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专业与产业对接是关键。专业建设应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对应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基于教产对接的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以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傅伟  柳青松  邓光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包括: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以能力为本位,基本要求是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本途径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准确把握专业建设的内涵是高职专业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钢  宿静  
目前,中国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已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阶段,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水平逐步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进程,决定职业教育质量优劣的是教师,确切地讲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搞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便具有了重大意义。从职业教师个体心理过程的角度对职业教师的内涵加以诠释,对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