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93)
- 2023(11071)
- 2022(9085)
- 2021(8814)
- 2020(7217)
- 2019(16633)
- 2018(15961)
- 2017(30598)
- 2016(16305)
- 2015(18461)
- 2014(18145)
- 2013(16876)
- 2012(15194)
- 2011(13118)
- 2010(12819)
- 2009(10769)
- 2008(9916)
- 2007(8319)
- 2006(6685)
- 2005(5182)
- 学科
- 济(61275)
- 经济(61226)
- 管理(43345)
- 业(38715)
- 企(32408)
- 企业(32408)
- 方法(29560)
- 数学(26423)
- 数学方法(26063)
- 中国(17677)
- 农(16593)
- 财(15858)
- 业经(13578)
- 地方(13069)
- 理论(12316)
- 农业(10873)
- 学(10737)
- 技术(10479)
- 制(10398)
- 务(10148)
- 财务(10107)
- 财务管理(10087)
- 贸(9827)
- 贸易(9822)
- 企业财务(9615)
- 易(9557)
- 和(9368)
- 教学(9123)
- 环境(9117)
- 体(8591)
- 机构
- 学院(211359)
- 大学(203635)
- 济(82628)
- 管理(81422)
- 经济(81004)
- 理学(71445)
- 理学院(70693)
- 管理学(69388)
- 管理学院(68987)
- 研究(61830)
- 中国(44655)
- 京(40590)
- 财(37131)
- 科学(36522)
- 财经(30569)
- 中心(30305)
- 江(30245)
- 范(29011)
- 业大(28882)
- 师范(28691)
- 经(28139)
- 农(28127)
- 技术(27999)
- 所(27034)
- 经济学(26578)
- 职业(25026)
- 研究所(24815)
- 北京(24118)
- 州(24107)
- 经济学院(24089)
- 基金
- 项目(152534)
- 科学(122412)
- 研究(118165)
- 基金(109716)
- 家(93872)
- 国家(93033)
- 科学基金(82303)
- 社会(74840)
- 社会科(70734)
- 社会科学(70719)
- 省(61951)
- 教育(59034)
- 基金项目(58504)
- 自然(51692)
- 划(51488)
- 自然科(50554)
- 自然科学(50544)
- 编号(50005)
- 自然科学基金(49628)
- 资助(42940)
- 成果(38722)
- 重点(35334)
- 课题(35158)
- 部(34427)
- 创(33253)
- 发(33203)
- 国家社会(30984)
- 创新(30878)
- 教育部(30725)
- 项目编号(29960)
- 期刊
- 济(82573)
- 经济(82573)
- 研究(56343)
- 中国(39821)
- 教育(35515)
- 财(29189)
- 管理(29154)
- 学报(28092)
- 科学(26452)
- 农(24803)
- 技术(24744)
- 大学(23289)
- 学学(21587)
- 农业(17198)
- 职业(15139)
- 财经(15065)
- 业经(14589)
- 融(14561)
- 金融(14561)
- 经济研究(13574)
- 经(13073)
- 问题(11149)
- 图书(10415)
- 坛(10184)
- 论坛(10184)
- 技术教育(9888)
- 职业技术(9888)
- 职业技术教育(9888)
- 版(9421)
- 技术经济(9094)
共检索到289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栋科
行动逻辑反映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未来路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已有专业群建设实践秉持"产业-专业-就业"的线性行动逻辑。线性逻辑偏差的理论根源是对职业教育适应论的机械解读,其实质在于忽略了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由此,引入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以专业群作为"代谢生产网络"、以"自我指涉"机制运行的自创生系统,进而将高职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解读视角由单向、被动的静态适应转向互动、主动的动态适应。"自我指涉"机制背后是高职教育内部与外部的"双联动"行动逻辑。秉持"双联动"行动逻辑,高职教育与外在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质,是以专业群为特色的人才生产网络的复杂性来"化约"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复杂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新民 杨文涛
专业群组群逻辑包括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外部逻辑建立起专业群和产业的对应关系,主要是职业联系;内部逻辑建立起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知识联系,人们平常所说的组群逻辑一般是指外部逻辑。外部逻辑主要有产业链组群逻辑、学科基础组群逻辑和技术基础组群逻辑,外部逻辑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专业群组建。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既不是外部逻辑也不是内部逻辑,而是连接专业群和产业的桥梁。作为专业群的内部逻辑,主要包括核心专业的作用、职业岗位群的分配、课程体系和平台课程、共享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
关键词:
组群逻辑 外部逻辑 内部逻辑 职业岗位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晓
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牢牢把握类型教育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和"四新"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中动力转化的现实需要。现有对于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存在建群逻辑不清晰、人才培养改革力度不够、专业群管理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高职学校可根据产业群、岗位群以及群内关系三种建群逻辑,从技术链出发深化专业群顶层设计,依据组群逻辑重组群内资源,推进制度体系保障工作,实现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校 专业群 组群逻辑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龚添妙 朱厚望
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校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扩展与延伸,是职业教育适应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举。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有其政策逻辑,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延续与创新;有其现实逻辑,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打破高职院校身份固化的利器,职业教育发展的牵引;有其理性逻辑,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运行机制上具有典型特征。为促进一流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可在专业协同发展、完善高水平培养体系、构建本土建设模式以及打造一流专业文化体系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一流专业建设 逻辑 行动框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褚金星 李博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举。但在2022年“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中发现,外部对接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内部知识体系封闭,难以整合内外资源;组织协作不畅,难以形成建设发展的合力;知识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构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等依然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论逻辑、突出问题及未来路向进行重新审视和再次梳理,建议基于集群优势竞争理论,以构建开放性知识系统为突破口,强化组群逻辑、整合教学资源、重构管理组织、开展有组织科研等,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竞争力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群 集群优势竞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梦卿 余静
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具有多重维度与内在规律,依循专业逻辑、产业逻辑、资源逻辑等专业群建构的三维逻辑,有利于廓清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实践向度。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将专业逻辑作为组建专业群的基础思路,以专业间的动态调整强化组群活力;将产业逻辑作为组建专业群的根本遵循,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需求;将资源逻辑作为组建专业群的内在机理,以统筹资源布局发挥集聚优势。通过厘清专业、产业、资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有效协调内外关系,实现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锦箫 龚小勇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出发,高职院校专业群是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双高计划作为政策制度,输入系统后启动了专业群生态系统的优化升级。该系统的应然进化指向是强化服务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行业影响力、拓展国际影响力。基于对当前高职专业群建设实然情境的剖析,研究了从实然到应然的系统逻辑,并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专业群建设实践为例,探讨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应对措施策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青松
现行法律制度以个体行为为起点,以个体的权利义务为工具,最终以个体责任为依归,属于典型的个体行为主义范式构造。但中国的"三农"问题却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对法律调整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需要法律构造遵循个体行为主义与整体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逻辑思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传喜 李秉强 黄磊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是后示范时期高职建设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应理顺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之间的关系,突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从构建基于人才紧缺指数的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动态监测机制、识别高职院校培养方案和质量监控与产业链及所需能力的匹配性、制定"高水平高职与专业"认定的科学评价标准、探索政校企协同的"双高"建设推进政策等方面加强建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洪波
从组织变革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是一项行政政策驱动下由学校管理层计划的变革,作为组织成员的教师群体的认同与支持是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诊改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可能使教师群体感受到自我否定的危机、胜任力不足的压力、职业角色的超载以及关系网络的破坏,从而导致其对变革不同程度的抵制。针对这些潜在风险,高职院校要通过创造基于诊改的积极愿景,鼓励广泛、深入的教师参与,推行教师职业发展保障计划,形成鼓励变革的绩效评价导向,提升教师应对职业压力的能力等方面创设心理安全环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宗胜
专业群构建是高职院校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群"内专业主辅关系要以产业链逻辑关系、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基于专业群构建的目标、原则、效益,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构建应以旅游产业要素逻辑关系为依据,以旅游管理专业或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契合产业链的龙头行业,以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敏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的全面推进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协同开展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新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以群建院”可以有效地让专业群直接对接市场,以进一步凸显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优势。梳理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价值意蕴,提出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构建逻辑是:理清专业群组建的结构逻辑,理顺岗位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组建逻辑,理透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逻辑。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建设策略是:构建三级组织架构的治理机制,优化专业群建设的组织策略,优化“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以群建院 价值意蕴 建设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克东 成军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深化,也是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应然追求。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要义在于深刻把握标准、制度、队伍及平台四个关键词的实质内涵,其中标准是基石,制度是核心,队伍是关键,平台是载体。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优化治理结构,坚持党的领导、章程统领;聚焦专业建设,坚持集群发展、特色取胜;提升师资素养,坚持师德引领、引育并举;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立足地方、精准对接;加强国际交流,坚持双向互动、标准输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钏助仁 张涛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为下一阶段深化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牢牢坚持以骨干专业群建设为基本载体,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发展动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践主线。在严格遵循行动逻辑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办学方向,保障品质内涵,坚持创新驱动和合作发展,提升技术技能积累,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
新时代 特色高水平 高职院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覃正纳
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经历了探索实践、蓬勃发展、巩固提升、内涵发展4个阶段,形成了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出场逻辑和组群逻辑。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专业群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评价体系、组建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