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86)
2023(6641)
2022(5313)
2021(4985)
2020(3909)
2019(8776)
2018(7720)
2017(14603)
2016(7921)
2015(9307)
2014(9359)
2013(8545)
2012(7759)
2011(6699)
2010(7121)
2009(6306)
2008(5084)
2007(4303)
2006(3815)
2005(3645)
作者
(19144)
(15418)
(15297)
(14931)
(9522)
(7400)
(7213)
(6147)
(5802)
(5690)
(5284)
(5173)
(5055)
(4979)
(4895)
(4806)
(4581)
(4522)
(4505)
(4298)
(4098)
(3878)
(3735)
(3619)
(3615)
(3596)
(3568)
(3436)
(3222)
(3163)
学科
(25494)
经济(25477)
(24526)
金融(24526)
(21443)
银行(21441)
(20930)
管理(19425)
中国(18290)
(17747)
(16509)
(15097)
企业(15097)
中国金融(10887)
地方(10865)
(10362)
财政(9925)
方法(8869)
(8372)
理论(8365)
数学(8211)
数学方法(8055)
(7457)
业经(6973)
(6972)
教学(6873)
(6145)
财务(6130)
体制(6119)
财务管理(6119)
机构
学院(100974)
大学(90644)
(38518)
经济(37552)
管理(31167)
研究(30302)
中国(29743)
理学(26288)
理学院(26056)
管理学(25497)
管理学院(25341)
(25054)
职业(19181)
(17906)
技术(17581)
财经(17123)
科学(16198)
中心(16188)
(15561)
(15552)
(15233)
(15215)
金融(14917)
银行(14722)
(14348)
(13841)
职业技术(13798)
技术学院(13727)
(13725)
经济学(13539)
基金
项目(63910)
研究(54481)
科学(50003)
基金(42388)
(34881)
国家(34500)
社会(32647)
社会科(30986)
社会科学(30979)
科学基金(30138)
(28950)
教育(28753)
编号(24798)
(22805)
基金项目(21490)
成果(20097)
课题(19490)
(17512)
资助(17273)
自然(16142)
自然科(15799)
自然科学(15797)
重点(15591)
自然科学基金(15495)
(15195)
(15044)
(14689)
规划(14669)
项目编号(14613)
(13873)
期刊
(40182)
经济(40182)
研究(33279)
中国(27073)
(26153)
金融(26153)
教育(24781)
(20890)
技术(13795)
职业(12661)
管理(11591)
学报(11153)
(10801)
科学(9551)
大学(9527)
财经(9093)
学学(8893)
技术教育(8285)
职业技术(8285)
职业技术教育(8285)
(7779)
经济研究(7462)
农业(6604)
(6473)
论坛(6473)
业经(5505)
(5475)
财政(5475)
问题(4843)
理论(4734)
共检索到161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海洋  
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则是其持续深入落实这一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选择实践形态,需要将学科知识功能间的多维转换、育人要素与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以倒逼机制推进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利用"大数据+教育"的精准思维,作为具体选择理路,以推动"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发展,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发展新局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向飞  
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基本原则:政治性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同向性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求实性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现实路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勇于创新,发挥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无缝对接,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路径;打造"浸润育人"平台,润物无声,涵养师生正向价值;建设优质队伍,同心同力,强化协同育人工作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丽华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成了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合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载体。时代需求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前提,理论依据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基础,原则规定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关键,路径设计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核心,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内在理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睿  
课程思政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并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上不断优化。高职院校要结合金融专业特点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通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家庭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协同来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彦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方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飞燕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然而,受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育人场域“重术轻道”、育人渠道衔接不畅、育人方式融合不深、育人路径实施不力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建议基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师师互动、术道同行、德技并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方式,构建强师育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五育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打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促进各育人环节和育人要素有机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梅鲁海  
为阐释两者协同育人的人本定向性和内在统合性,介绍了"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的耦合性、共生性和亲和性特点;论述了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和育人要素共生体系持续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强调在育人实践中要突出多学科互融与共建、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以及"企业文化"教育,指出"大数据+教育"等大德育框架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产业链和职业人才价值链的跨界和协同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崔雨  刘友女  刘祯琪  
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存在着全员育人“人员”角色缺位、全过程育人“过程”链条欠完整、全方位育人“方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成诸多制约。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中,其所具有的基于开放效应的开放性、基于伺服原理的序参量、基于自组织原理的自主性等内涵特征,成为实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基础、关键要素、发展动力。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现理路为:以价值引领实现目标重组促进目标协同;以评价改革实现主体重塑促进主体协同;以元素融合实现内容重构促进内容协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丹中  赵佩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国家从政策制度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都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把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观念整体"付诸高职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社会批判课程论的维度上看,"课程思政"进一步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从存在主义课程观维度上看,"课程思政"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就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维度而言,"课程思政"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性本质。总之,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性要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谷献晖  涂凯迪  
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部门分立等状况,应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实施“线场思政”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通过“一格局、三体系、三结合”,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以思政专员为引领的思政队伍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的思政课程体系、以校企协同为导向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思政课与思政工作相结合、学校思政教育与企业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会议三平台三创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将培养德技双强的新时代高职生落在实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马捷  赵天缘  田园  邓君  
[目的/意义]落实国家对新时代高校部署的“立德树人”重要任务,探索图情档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不仅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程,也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方法/过程]梳理课程思政内涵,调研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结合吉林大学图情档学科的特点,构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并以档案学为例,介绍该模式指导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及成果。[结果/结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图情档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亟需对其理论及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蓉  
高校肩负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高等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授先进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且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同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挺  马新新  
建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高职院校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深化“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重要之举。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类型层次清晰度上表现为类型特色融入课程思政不深、思政课程吸纳类型特色不足;在互融互促粘合度上表现为教师双向协同意识不强、课程双向协同机制不活;在协同绩效满意度上表现为质量评价落脚点聚焦不准、成果转化应用性评价不实。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定位为顺应高等教育时代特征、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对应高职教育层次特质。据此提出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构策略:在供应链层面优化课程供给侧协同基础;在创新链层面健全育人管理侧协同机制;在价值链层面完善质量需求侧协同评价。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桓  陈福明  程艳红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向特色鲜明、水平一流发展,而且能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企业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增强,实现社会协同发展。基于协同育人总目标和要求,分析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再根据产教园为载体的产教融合的作用与机制,提出从产教园载体建设、利益共同体机制构建、现代学徒制模式实施三方面进行深化产教融合实施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