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6)
- 2023(15815)
- 2022(13680)
- 2021(12865)
- 2020(10525)
- 2019(24202)
- 2018(24033)
- 2017(45710)
- 2016(25189)
- 2015(28555)
- 2014(28924)
- 2013(28423)
- 2012(26625)
- 2011(24017)
- 2010(24200)
- 2009(21584)
- 2008(20662)
- 2007(18136)
- 2006(16097)
- 2005(14286)
- 学科
- 济(107358)
- 经济(107264)
- 管理(65412)
- 业(62865)
- 企(49666)
- 企业(49666)
- 方法(41120)
- 数学(34860)
- 数学方法(34475)
- 地方(31632)
- 中国(31005)
- 农(30175)
- 业经(25085)
- 学(22106)
- 财(20695)
- 农业(20646)
- 理论(18200)
- 贸(18118)
- 贸易(18102)
- 技术(17661)
- 制(17583)
- 易(17395)
- 环境(17236)
- 地方经济(17222)
- 和(16813)
- 融(15758)
- 金融(15754)
- 银(15708)
- 银行(15666)
- 发(15295)
- 机构
- 学院(352548)
- 大学(345811)
- 济(137701)
- 管理(134960)
- 经济(134521)
- 研究(123747)
- 理学(115712)
- 理学院(114280)
- 管理学(112371)
- 管理学院(111736)
- 中国(90883)
- 科学(77396)
- 京(76212)
- 所(62828)
- 财(59942)
- 农(57626)
- 研究所(57135)
- 中心(55776)
- 江(53832)
- 业大(51737)
- 范(50627)
- 师范(50174)
- 北京(48710)
- 财经(47411)
- 州(45972)
- 院(45457)
- 农业(44723)
- 经(42927)
- 技术(42797)
- 师范大学(40495)
- 基金
- 项目(239323)
- 科学(187608)
- 研究(179826)
- 基金(168581)
- 家(146511)
- 国家(145207)
- 科学基金(124105)
- 社会(109967)
- 社会科(103971)
- 社会科学(103946)
- 省(96719)
- 基金项目(90627)
- 教育(83459)
- 划(80827)
- 自然(79628)
- 自然科(77706)
- 自然科学(77689)
- 编号(76269)
- 自然科学基金(76258)
- 资助(68442)
- 成果(61605)
- 发(55975)
- 重点(54407)
- 课题(53960)
- 部(51531)
- 创(49972)
- 创新(46443)
- 项目编号(45185)
- 发展(44840)
- 科研(44674)
- 期刊
- 济(158940)
- 经济(158940)
- 研究(105718)
- 中国(74682)
- 农(53155)
- 学报(53128)
- 教育(50786)
- 科学(50583)
- 管理(50091)
- 财(42804)
- 大学(39694)
- 农业(37175)
- 学学(36826)
- 技术(34751)
- 融(30859)
- 金融(30859)
- 业经(27539)
- 经济研究(24326)
- 财经(21899)
- 问题(20967)
- 图书(20935)
- 业(19464)
- 经(18807)
- 资源(17966)
- 科技(17482)
- 坛(17208)
- 论坛(17208)
- 技术经济(16797)
- 职业(16791)
- 理论(16513)
共检索到532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俞国 唐建 俞富坤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作用日显突出。扬州市高职院校建设了10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个校级重点专业群。专业设置覆盖了部分扬州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放大了产业集聚效应。而与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建设尚显不足。基于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本文以扬州为例,在对扬州地区"十二五"九大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群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清 顾庆龙 向立
立足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扬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度,提出扬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四点建议: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兼顾多方需求,提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加强市场调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建立有效机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区域经济 扬州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英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若干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伴随着集群的发展,生产要素持续向集群集聚,集聚优势更加突出,经济特色更加显著,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经济间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中国牙刷之都”——扬州市杭集牙刷产业集群为例,简要介绍扬州杭集牙刷产业集群特征,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特色经济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杭集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特色经济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夏天 仲健心
经国家刚批准设立不久的扬州化工产业园区,如何克服周边众多化工园区的挤压、走出一条规避风险和自我发展、壮大的路子?对此,文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依靠自身优势、克服劣势、推动扬州化工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化工产业 资源 策略 扬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游细斌 杨青生 付远方
以潮州市为例,通过构建区域交通系统和城镇系统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交通系统和城镇系统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潮州市2006—2015年交通与城镇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二者差距越来越小,表明城镇系统发展水平与交通系统发展水平逐渐缩小,城镇交通处于交通超前型。研究认为,需要重点发展交通系统,强化公路、铁路和港口等交通设施发展,提高货运量、客运量和客货周转量,以匹配城镇系统的需求;同时,发挥交通的廊道作用,提高城镇系统发展质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明
传统优势产业是当前区域经济的产业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未来的产业支柱,两者如何协同融合已成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动态分析,综合应用协同学等理论探讨其协同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薛勇军
以甘肃省为例研究区域优势产业判别及对经济发展作用,确定了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相关指标体系,并且计算出相关指标具体数值,运用因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优势产业进行判别,进一步研究甘肃省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促进甘肃省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甘肃省 优势产业 判别 因子和主成份分析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忠华 李新生
产业集群的产生过程伴随着人才集聚,专业集群是人才集聚的表现形式。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专业集群成长。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探究产业集群和专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机理,提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推动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耦合发展,从而给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使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更好地深度融合。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产业集群 专业集群 耦合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军丽 杨祥禄 王明
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川菜、川酒作为四川区域经济的两大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关联性强,融合互动发展潜力巨大。川菜、川酒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解决四川"三农"问题、促进四川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两大产业要建立"一个中心、三个互动发展经济带"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将更多符合社会消费新趋势的元素融入到川菜、川酒发展之中,实现关联产业的聚集效应与互动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优势产业 互动发展 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海平 黄宝连
近年来,虽然农业优势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国一些重要农产品却接连失去国际市场。我国相当数量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已处于集群发展的中后期,本文以新疆棉花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等约束,深刻揭示进行战略升级的意义;最后,站在国际视野,提出实施政策性补贴、明确发展定位、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集群战略升级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农业优势产业集群 约束 战略升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婷 廖斌 卫少鹏
生态活力是西部地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依托,为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从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的耦合内涵出发,运用DPSIR模型和SD方法,建立了西部地区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模拟评测的基础上,提出三种耦合发展路径并对不同路径的发展趋势进行情景预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发展路径下,产业工业化与生态化耦合发展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各耦合发展模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缺陷;(2)根据贵州省的发展特点和一般规律,应用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更适合现阶段的产业发展;(3)考虑到资源存量的不可逆性与西部地区产业的生态依赖性,提出从优化布局、建立门槛等方面提高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储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建军
面对区位优势、发展基础不如东部,政策优惠、国家投资不如西部的困境,以比较优势产业为突破口,走集群发展之路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的可行途径。然而,优势产业集群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又依赖于中部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是双向的互动。研究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机制是实现中部经济崛起必须要突破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
优势产业 集群发展 中部崛起 互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巾
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体系的成熟能促成产业集群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台州产业集群面临的创新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项目驱动的科技平台进行发展、完善集群与区域创新政策、培育企业孵化器、打造学习型和竞争合作集群文化方面,提出了加强区域创新和集群创新耦合发展的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创新 耦合 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宇艳
依托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建立了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定量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实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群与城市群的耦合在地理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态势,然而城市群尚未形成功能等级与分工协作明确的区域综合经济体。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成员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城际产业链接、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提高群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盈
本文从优化高职教育的视角引入,应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等分析方法,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体现该区域耦合作用机理和互动效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诸如教育、人才、技术等许多因素的同步推进,特别是通过积极发挥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体现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内涵,探索提出合理化路径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