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92)
- 2023(9250)
- 2022(7510)
- 2021(7197)
- 2020(5335)
- 2019(12128)
- 2018(11665)
- 2017(21103)
- 2016(12142)
- 2015(13517)
- 2014(13789)
- 2013(12863)
- 2012(12086)
- 2011(10945)
- 2010(11558)
- 2009(10211)
- 2008(9922)
- 2007(9205)
- 2006(8397)
- 2005(7144)
- 学科
- 济(37558)
- 经济(37512)
- 业(30729)
- 管理(28817)
- 农(28593)
- 企(19049)
- 企业(19049)
- 农业(19038)
- 中国(15277)
- 业经(13281)
- 财(11679)
- 地方(11016)
- 制(10793)
- 策(10562)
- 教育(10043)
- 教学(9828)
- 理论(9780)
- 方法(9475)
- 及其(8260)
- 银(8188)
- 银行(8179)
- 发(8159)
- 数学(8108)
- 农业经济(7978)
- 数学方法(7877)
- 行(7871)
- 政策(7832)
- 收入(7480)
- 方针(7351)
- 贸(7161)
- 机构
- 学院(161823)
- 大学(147752)
- 济(59380)
- 经济(57550)
- 管理(55050)
- 研究(54367)
- 理学(45565)
- 理学院(45065)
- 管理学(44228)
- 管理学院(43916)
- 中国(42237)
- 京(31091)
- 财(30886)
- 科学(30569)
- 农(29710)
- 江(29066)
- 中心(26446)
- 所(26289)
- 职业(25688)
- 技术(25497)
- 范(24271)
- 师范(24082)
- 州(23170)
- 研究所(23080)
- 财经(22228)
- 业大(21602)
- 农业(21516)
- 院(20104)
- 经(20014)
- 北京(19875)
- 基金
- 项目(99579)
- 研究(85720)
- 科学(77347)
- 基金(64688)
- 家(54008)
- 国家(53320)
- 社会(49886)
- 社会科(46651)
- 社会科学(46644)
- 科学基金(45138)
- 省(43853)
- 教育(43388)
- 编号(40654)
- 划(35098)
- 成果(34577)
- 基金项目(32777)
- 课题(30805)
- 年(27109)
- 资助(25909)
- 自然(24863)
- 自然科(24211)
- 自然科学(24207)
- 发(23868)
- 自然科学基金(23725)
- 性(23400)
- 重点(23153)
- 规划(22292)
- 项目编号(22126)
- 部(21559)
- 创(21359)
- 期刊
- 济(79103)
- 经济(79103)
- 研究(50945)
- 中国(45186)
- 教育(38182)
- 农(34889)
- 财(22935)
- 农业(22874)
- 融(20564)
- 金融(20564)
- 管理(19969)
- 技术(19659)
- 学报(19609)
- 科学(19008)
- 业经(17085)
- 大学(16564)
- 职业(16252)
- 学学(15235)
- 经济研究(10967)
- 技术教育(10518)
- 职业技术(10518)
- 职业技术教育(10518)
- 财经(10187)
- 农业经济(10131)
- 坛(10020)
- 论坛(10020)
- 农村(9752)
- 村(9752)
- 问题(9708)
- 业(9198)
共检索到263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菲 赵劲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凸显。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上面临服务定位矛盾、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脱节、乡村就业尴尬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面向乡村招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乡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化与建设,推进高职院校功能定位转型与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准培养 乡村人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韦大宇 庞炜婷
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开启了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局面。文章以全国55所高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为例,从涉农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师资和就业能力五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状况,从厚植理念、创新模式、多方协同、科技服务和数字赋能五个方面提炼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典型经验,并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提升路径:坚持耕读教育,围绕“三农”事业培养人才;坚持产业导向,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培养人才;坚持校企合作,深化农业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深化科教融汇,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推进数字教育,聚焦数字乡村建设培养人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玉龙
当下,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村扶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乡村振兴也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目前国内可供借鉴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有产业振兴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旅游+农业模式等,综观这些模式的背后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数字经济时代,电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等教育视角出发,针对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以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 可行性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翁国瑞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出发,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更多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但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一步落实落地,仍有少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偏差问题,如专业设置上与乡村发展需求不符或滞后、课程上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培育方向上忽视“三农”情怀等。因此,高校要深入调查乡村产业结构,了解乡村发展需求特征,积极采用创新思维应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关键词:
高校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夏现伟 张吉先
地方创生是乡村振兴、城镇统筹战略下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存在目标、要素与过程的耦合性。日本在地方创生已经开展了大量实践,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创生人才培育政策与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开放大学而言,可以发挥灵活的学习模式、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便捷的资源共享、强调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的优势,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融合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灵活开放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协同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格局重塑、教学模式变革、品牌形象创设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地方创生 乡村振兴 开放大学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塔娜
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阶段,乡村的独特价值与多元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乡村人力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新兴力量,是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刚刚走出校门,面对就业创业经验不足、形势严峻等未知挑战,需要更多的就业方向和发展机会。因此,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社会、融入乡村是时代召唤,是历史机遇,也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应转变教学观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战略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小波 张利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开发和培育农村人才资源的重大职责,对于持续促进乡村人才振兴、造就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产教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振兴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不清、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转变从“升学”到“成才”的办学理念、明确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树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办学目标;构建“产业—专业—课程—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逐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文静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高素质、高学历人才作为基础支撑。由于长期以来城市环境的优越性以及工商业发展的迫切性,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主,导致农村会计人才不能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改变现有的农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力量整合的培养模式,传统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多的农村会计人才。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会计 培养模式 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程挺 张志宏 吴淑芳 陈露 吴亚楠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要明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建设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质量,以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为己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打造一批优质专业。文章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商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新商科人才培养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商科 人才培养 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慧青 邵文琪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职业教育应与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携手建立"职业院校牵头,多方协同"的职业教育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并采取明确多阶段协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政行校企协同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内外协同的人才培养资源库等措施,致力于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协同理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钱兴成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客观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准确把握“对上与对下”“内化与外化”“主责与主体”“所需与所能”“当下与长远”等多重关系,通过凸显专业优势、锚定以人为本、强化产业支撑、坚持变革重塑,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能级中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 时代意蕴 实践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沈兴兴 朱守银 彭超
理清绿色食品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对于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分析,发现绿色食品的内涵与要求,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基本契合。基于绿色食品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提炼总结出绿色食品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结合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瓶颈,提出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建议: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建设专业化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强化绿色食品品牌打造与宣传。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杰豪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分析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阐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实施路径,围绕存在的现实困难,提出加强涉农类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增强各级各类乡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多样化技术技能支撑服务、厚植职业院校师生“三农”情怀、完善政策和资金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政策依据 实施路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肖宇 李博文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财政扶贫模式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乡村振兴基金在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论文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方式,聚焦“三农”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受制于农业项目投产周期长、农村资源确权定价困难和风险较高等客观条件制约,目前乡村振兴基金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部分公益基金内在属性又决定了管理考核存在平衡与取舍难题。在对我国乡村振兴基金演进历程进行系统性梳理及和日本A-FIVE基金对比研究后,论文提出创新和畅通现有退出方式、设立与乡村振兴基金投资特征相适应的考核机制以及建立合理容错制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解涛 杜建国 许玲燕
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农村人才、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其中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基于三螺旋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知识溢出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农村经济组织和基层政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探讨知识溢出的主体、动机、过程和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是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知识的需求与匹配程度决定了三螺旋演化路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受知识源因素、农村行政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吸收能力以及高校与农村之间溢出途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强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人力资本流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官产学合作、促进高校与农村组织的知识交流和人才共享等三条路径可以保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效率,优化当前政策机制。因此,建议在知识源层面,注重提高知识的供需匹配度;在知识接收方层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溢出环境方面,构建合作平台与制度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