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1)
2023(9595)
2022(7654)
2021(7329)
2020(5835)
2019(13478)
2018(13340)
2017(23085)
2016(13827)
2015(16027)
2014(16766)
2013(15602)
2012(14121)
2011(12610)
2010(13416)
2009(11868)
2008(12201)
2007(11695)
2006(10572)
2005(9531)
作者
(36534)
(30004)
(29930)
(28507)
(19302)
(14453)
(14014)
(11577)
(11534)
(11425)
(10397)
(10022)
(9916)
(9708)
(9302)
(9257)
(9163)
(9053)
(9009)
(8680)
(7809)
(7505)
(7380)
(7226)
(7017)
(7010)
(6667)
(6543)
(6064)
(6058)
学科
(67027)
企业(67027)
(61801)
管理(57157)
(47548)
经济(47475)
教育(21709)
(21457)
业经(20922)
理论(18159)
中国(18050)
(17691)
财务(17662)
财务管理(17641)
方法(16939)
企业财务(16691)
技术(15911)
(13374)
(12072)
企业经济(11945)
(11410)
(11229)
教学(11210)
(10458)
经营(10385)
(10266)
技术管理(9930)
数学(9214)
数学方法(9064)
决策(8549)
机构
学院(189128)
大学(182964)
管理(69275)
(63529)
经济(61605)
研究(58770)
理学(57162)
理学院(56499)
管理学(55660)
管理学院(55244)
中国(41534)
(41194)
(34646)
(34285)
(33635)
师范(33440)
科学(32962)
教育(32681)
职业(30248)
技术(29570)
(28867)
(27798)
北京(27014)
中心(26892)
师范大学(26687)
财经(25773)
研究所(25240)
(23081)
(21642)
职业技术(21243)
基金
项目(109760)
研究(94841)
科学(87979)
基金(72155)
(59500)
国家(58638)
社会(54756)
教育(53207)
科学基金(51656)
社会科(51254)
社会科学(51238)
(47891)
编号(45091)
(39734)
成果(38842)
基金项目(37194)
课题(34547)
自然(30880)
自然科(30023)
自然科学(30014)
(29652)
自然科学基金(29528)
资助(28718)
项目编号(27588)
规划(26197)
重点(25839)
(25607)
(25173)
(25150)
(24584)
期刊
(83747)
经济(83747)
研究(63494)
教育(63011)
中国(54419)
(32874)
管理(32427)
技术(27358)
职业(20646)
科学(20065)
学报(19993)
(17360)
大学(16610)
业经(15040)
(14232)
金融(14232)
技术教育(13754)
职业技术(13754)
职业技术教育(13754)
(13215)
论坛(13215)
学学(13209)
财经(13154)
图书(12941)
财会(11930)
(11553)
农业(11410)
经济研究(10725)
会计(10041)
技术经济(9737)
共检索到313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琼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部署,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创新的关键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特点和使命,必须面向社会才有创新题材,高职学生才有创业机会;企业要对接学校,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因此,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必要由政府主导,搭建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平台,使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第一线办学,同时又降低企业在技术创新、职工培训、补充人力资源的成本,从而实现政府、学校、企业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邢彦明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理顺校企合作运行与管理机制,把高职院校办成"开放性管理平台",对于提升校企合作深度,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运行模式大致可分为学校主导、校企联盟、高职集团、职教改革试验区、校企利益共同体五种类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必然要经历"两点一线"和"三维立体"两个发展阶段,推动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单边教育"到"校企联盟"再到"校企合作教育"以至"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方向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亚妮  
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概况、模式种类、存在问题的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质特点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它恰恰容易偏离制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应该包括校企双方的认知因子、情感因子、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因子和社会与政府的协调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晓平  
为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各个国家普遍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在职教立法、体制机制、发展历史上存在差异,导致其在职教师资队伍的准入、培养和培训、评价考核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文章试图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基础上,探索以自身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为平台来推动和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彭银年  裴智民  史重庆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内园外站"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矛盾,增强了高职办学活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洪霄  
文章就高职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学校与企业两个平台属于具体实施产学研的执行层面,中介平台属于提供服务的对接层面,政府平台属于提供保障的基础层面,并对如何增进高职产学研合作平台的相容性进行了重点探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从本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介绍了校企合作的定义,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红委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决定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升师资能力素质和优化师资结构的重要方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青  
决策机制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管理中处于主要地位。文章拟从系统理论和活动理论的视角,探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决策机制的基本理论依据及其设置要求,并通过对决策机制的运作分析,提出要注重决策机制的整体性、层次性和程序性设计,建立健全基于目标、组织、制度的决策机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龙根  贺定修  范明明  
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之间存在严重偏差,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不到位,企业对人才培养不感兴趣,校企不能实现产学结合、互利共赢,成为制约高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相关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实训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组结合广东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结构转型、企业升级改造、急需高技能人才等契机,选择当地若干家大型企业,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全方位合作办学模式、整合校企实训资源、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光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校企股份合作办学是办学体制改革的创新形式之一。本文分析了校企股份合作办学的内涵及其特点,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校企股份合作创办航海学院的实践,探索了校企股份合作办学的形式、内容、管理等问题,以及校企股份合作办学取得的效益。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戴裕崴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用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目标的载体。文章结合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对订单培养、学费分成、共建基地和校企融合等四种模式进行了探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莉莉  王清强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主要体现在多主体的结合、多要素间的动态互动以及高职教育本质属性上,而文化共融为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定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现"双证融通"的体制机制革新,是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共融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孙茜芸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需要逐步明晰,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院校举办主体和规模的规划。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但并非所有职业教育专业都能做好校企合作文章。校企合作特别适用于工科类以及其它劳动用工密集型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特别适合举办职业教育。相比政府、企业和民营院校,行业办学存在一些问题。文化艺术传媒类的职业教育难成规模却不可或缺,国家应该予以保护和扶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崔发周  
校企合作的实践困境反映出理论上存在的缺陷。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较短,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仍处于浅表层面。通过企业经营机制与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的比较发现,校企合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两个层次,运行机制的完善有赖于动力机制的构建;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校企合作的内在动机,但由于企业资本的趋利性,其提供职教公共服务的外部动力主要源自于政府导向的市场驱动;构建政府购买职教服务的机制是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