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16)
2023(19152)
2022(15875)
2021(14874)
2020(12061)
2019(27629)
2018(27446)
2017(50846)
2016(28522)
2015(32200)
2014(32378)
2013(31073)
2012(28775)
2011(26114)
2010(26494)
2009(23660)
2008(23141)
2007(20946)
2006(18763)
2005(16636)
作者
(79888)
(65920)
(65615)
(62444)
(42110)
(31566)
(29931)
(25697)
(25314)
(23873)
(22576)
(22291)
(21160)
(20858)
(20593)
(20129)
(19588)
(19373)
(19015)
(18930)
(16666)
(16367)
(15943)
(15177)
(15024)
(14900)
(14781)
(14702)
(13307)
(13163)
学科
(109798)
经济(109690)
管理(78923)
(74463)
(60341)
企业(60341)
方法(40674)
中国(40193)
数学(33859)
数学方法(33444)
(32559)
地方(29923)
业经(27690)
教育(25232)
(24590)
(24374)
技术(24125)
理论(22432)
农业(22043)
(20589)
(18901)
(18532)
银行(18486)
环境(18124)
(18000)
贸易(17982)
(17791)
(17760)
(17623)
金融(17622)
机构
学院(390551)
大学(389220)
(148230)
管理(147478)
经济(144473)
研究(137033)
理学(125609)
理学院(124059)
管理学(121885)
管理学院(121147)
中国(99101)
(86733)
科学(83975)
(68520)
(68173)
研究所(61954)
(61627)
(61466)
中心(61334)
师范(61137)
(60347)
北京(56023)
业大(55013)
财经(53107)
(50289)
(50158)
师范大学(49448)
技术(48261)
(48206)
农业(46453)
基金
项目(259031)
科学(204978)
研究(198932)
基金(181956)
(157011)
国家(155476)
科学基金(133706)
社会(122632)
社会科(115813)
社会科学(115787)
(104713)
教育(96686)
基金项目(96416)
(88333)
编号(84385)
自然(83874)
自然科(81928)
自然科学(81913)
自然科学基金(80427)
资助(72625)
成果(70363)
课题(61829)
(59608)
重点(59165)
(56856)
(56541)
创新(52084)
项目编号(50776)
(50434)
规划(49222)
期刊
(173063)
经济(173063)
研究(125638)
中国(92816)
教育(77334)
学报(57242)
管理(57058)
(56042)
科学(54113)
(50374)
大学(44506)
技术(40798)
学学(40015)
农业(38923)
(35245)
金融(35245)
业经(29828)
经济研究(26452)
财经(25282)
图书(24135)
问题(23155)
职业(22284)
(21726)
(20748)
(20253)
论坛(20253)
科技(19954)
技术经济(18762)
(18290)
现代(17675)
共检索到605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玺玫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多方协同壁垒明显、学校办学现状限制、创新成果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及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等障碍因素,既不利于高职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也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文章从解决现实困境、寻找有效路径出发,提出了政府主导、高校主导、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等举措,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增强服务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能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寅生  周有军  朱建达  
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承接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战略在城市尺度的具体化和地方化。本文分析了苏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基础和将要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发展的目标,最后提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员宁波  
为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克服国内资源环境的强约束,必须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推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可持续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而创新驱动机制的建立是其依靠力量。文章研究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创新驱动作用机制,从内源式和外源式视角提炼出科技、人才、外生促进机制和知识转移梯度创新驱动机制四个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创新驱动作用机制,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建求  
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工业化社会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并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丽  
雄安新区承担着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历史重任。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借鉴美国硅谷和珠三角深圳创新城市发展经验,提出要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激励,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建立京津雄跨行政区协作的制度安排、推进政策衔接及执行落实;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瀛洲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多次强调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央行如何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保平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深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创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立志  
本文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出发,在对我国国情做出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从经济结构调整、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和智力与精神支持等方面,阐述了科技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凤仪  
新型工业化既批判继承了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工业化路径的经验,又是对国内外经验发展路径的全面创新。它的本质内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根本特征是循环经济。它有着独特的微观运行机制。文章据此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启平  董爽  
本文在回顾国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并提出了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楼世洲  王良春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增长,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以制造业为龙头的工业经济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之中。经济和社会持续快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文强  陈宪  
新型工业化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理论界对怎样在新世纪走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本文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融合、信息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新型工业化之路应该如何走等几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理论界研究的最新进展。希望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有助于深化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慧慧  胡秋阳  张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区域间城市化和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城市化与镇化并重,中西部地区镇化快于城市化,东北地区镇化水平偏低。从省级层面来看,人口城市化与镇化之间的关系由正相关逐渐转为负相关,反映出城市化与镇化间并没有实现良好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表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其改善的时间节点在2005年前后。同时,由于镇化与工业化的正向互动不断增强且与城市化的竞争关系逐步显现,导致镇化与"两化"协调性间的关系渐趋负向。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应明确城市化与镇化分工定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城市化发展培育新动能。同时,打破行政化分割,促进区域间融合发展,推动国内大循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君安  
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工业能耗高、工业资源利用率低、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及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国工业绿色化发展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优化绿色工业组织结构、加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并提高其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文章认为,中国工业绿色化发展的重点是要以创新驱动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而关键在于强化制度激励、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深化国际合作。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种照辉  高志红  覃成林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