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4)
2023(8630)
2022(6940)
2021(6715)
2020(4969)
2019(11219)
2018(10897)
2017(18529)
2016(11194)
2015(12687)
2014(13075)
2013(11514)
2012(10568)
2011(9503)
2010(9555)
2009(7956)
2008(7519)
2007(6737)
2006(5847)
2005(5228)
作者
(29737)
(24910)
(24668)
(23822)
(15606)
(11899)
(11292)
(9647)
(9626)
(9071)
(8588)
(8452)
(8046)
(7984)
(7850)
(7835)
(7645)
(7416)
(7290)
(7180)
(6418)
(6316)
(6103)
(5868)
(5803)
(5672)
(5558)
(5513)
(5222)
(5170)
学科
(29384)
经济(29340)
管理(22186)
(16929)
中国(12916)
(12329)
企业(12329)
(11750)
教学(11524)
理论(11333)
教育(11101)
地方(9697)
(8802)
业经(8289)
(7994)
农业(7754)
学法(7620)
教学法(7620)
(7436)
方法(7402)
学理(6446)
学理论(6446)
(6196)
(5890)
银行(5864)
数学(5850)
技术(5723)
(5719)
(5708)
金融(5701)
机构
学院(140146)
大学(131646)
研究(51477)
(40602)
管理(40557)
经济(39044)
中国(34783)
科学(33953)
理学(33501)
理学院(32894)
管理学(31914)
管理学院(31652)
(29802)
技术(26767)
(26488)
(26267)
师范(26171)
(25976)
(25246)
职业(24587)
研究所(24029)
中心(23019)
教育(21302)
业大(21120)
师范大学(20732)
(20202)
农业(20181)
(20158)
(19942)
北京(18638)
基金
项目(94973)
研究(77319)
科学(72823)
基金(60117)
(53106)
国家(52518)
科学基金(43089)
(42673)
社会(42449)
教育(41875)
社会科(39750)
社会科学(39743)
编号(36124)
(35839)
基金项目(31400)
成果(30874)
课题(29226)
自然(25871)
(25523)
自然科(25229)
自然科学(25218)
自然科学基金(24676)
重点(23383)
资助(22992)
(22125)
规划(20662)
(20511)
项目编号(20482)
(19731)
(19729)
期刊
(51491)
经济(51491)
教育(45163)
研究(42964)
中国(42156)
(25268)
学报(24686)
科学(20220)
技术(18857)
大学(18426)
职业(17798)
农业(17120)
学学(16693)
(15544)
管理(15500)
技术教育(11627)
职业技术(11627)
职业技术教育(11627)
(10646)
金融(10646)
业经(9759)
(9639)
论坛(9639)
(8952)
图书(8706)
(7930)
(7773)
经济研究(7496)
财经(6953)
业大(6860)
共检索到222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唐亚南  吴南中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当前高职教师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构建普通本科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一体化培养的空间是解决当前高职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重要举措。第三空间所体现出的流动性与融合性为高职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但第三空间的可执行性需借助场域客体、实践主体与活动载体来实现,如此可以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第三空间的运行。在构建高职教师专业实践第三空间的过程中,要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培养目标的协同;要建立多样化的交流学习平台,并且利用第三空间的跨界性,促进校企双向流动及知识的创新和迁移;要强化合作制度保障,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活动落到实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海燕  王傲冰  
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职业人力资本的职业角色、职业结构及能力素质面临着被调整和重构的挑战。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智能经济体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命题。基于此",一体三面"人才培养逻辑框架,根据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新场域和新需求,从职业性、社会性和个性化三个维度重塑职业人力资本的知识边界、能力体系及个体素质,以提升其职业胜任力、幸福感及创新创造能力,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军  杨洋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建设,重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基于"双高"建设的视角,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旨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为依归。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保障机制不健全、目标功利化与标准模糊、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保障;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标准;推动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专业素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新生  施步洲  庄西真  臧志军  
就其核心特质而言,职教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其在学科专业、教育领域和职业领域都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其专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在职教理论指导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相适应,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种目标,需建立专业化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这一体系需以科学的职教理论为统领,努力实现培养培训内容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机构的一体化和领导管理体制的一体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龙宝新  
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成长问题是教师教育系统的原生点。理性主义专业成长观的内核是理论逻辑,其适切性正受到教师专业社区的质疑。教师的教育实践通过"行动中反映"进行,实践逻辑是其内生逻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基点。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逻辑具有崭新的内涵——实践图式的创生、教育惯习的形塑、实践感的内驱、实践育师潜能的彰显、教师实践创造力的释放等勾画着未来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图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毕丽花   袁潇   詹莹莹  
自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设立职教专硕硕士点以来,各培养院校积极探索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培养院校在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明确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推动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整合性,推进课程建设与综合知识素养培养精准对接;健全“双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协同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重视校外企业实践环节,推进理实结合培养职教专硕研究生专业素养;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职教专硕研究生实践创新素养培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究竟是用理论工作者所创设的教育理论指导、规范教师的实践,还是用教师自身所创生的实践理论去促进其专业发展?仔细审视可以发现,这种论争其实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所遵从逻辑的论争:主张理论指导实践者秉持的是一种理论优先性逻辑;倡导教师实践理论者秉持的是一种实践优先性逻辑。文章认为,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跳出既有论争,回到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原点考查,确立并提升理论者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者的理论意识,推进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伟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从国际经验来看,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金融业实力显著增强,这为我国金融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呈现新常态,由此也使金融市场的运行格局产生了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风险隐患。依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新颁布的《国家安全法》、国家"十三五"规划等法律和政策,我国亟需树立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完善抵御金融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就我国的国情以及国际经验来看,我国要着重从国家战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法治创新、优化金融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敏  袁潇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旨归、目标愿景、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分析,发现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招生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主体单一、课程体系封闭、实践环节薄弱以及考核评价未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问题。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追求卓越的新阶段,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生源选拔机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构建“校—企—校”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复合型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培养环节,发挥双导师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阮彩霞  陈爽  雷忠良  苏丹  许爱军  唐湘桃  陈的非  陈敏  王向岭  薛胜男  
本文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为研究个案,针对高职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理念滞后、专业知识陈旧、实践能力不足、教科研水平偏低"四大突出共性问题,通过厘清教师专业发展8大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建立教师专业培训与发展机构,搭建以校本研训为主体、"校校""校企"联合为双翼的"一主双翼"培养平台,实施"八位一体"校本研训模式,设立制度管理、资金支持及评价反馈三重保障机制,形成无界化知识分享、学习型组织文化等系列改革举措,形成"培养目标+培训机构+培养平台+研训模式+保障机制+组织文化"的校本研训体系,快速提升了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和专业能力,促进了学院内涵建设和教学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颖  成洁  刘彦文  
本文探析了职教师资能力的构建要素,结合开放性职教师资能力培养道路,提出并介绍了打造国内外师资能力建设合作平台,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构建职教师资能力培养体系的理念与可行性实践。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珍  王文权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覆盖学生的思政教育,基于课程内在特征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乃至校园生活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其实践路径是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戴理达  
传统财务管理忽视了产业链上各链环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贯通效应,遮蔽了隐匿其中的潜在价值空间,难以实现对产业链大循环的支撑。鉴于此,本文结合“对标行动”,研究新发展格局下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生成逻辑、基本架构及其助力畅通产业链大循环的实践路径,认为央企与国有重点企业可通过构建“理念—技术—管理”三元协同的框架体系重塑财务管理边界,依托智能财务转型增强财务数据的价值赋能作用,通过管理会计工具创新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通过引入“关系契约”治理模式优化风险控制效率,并通过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增强财务管理对产业链大循环的战略引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洪彬  
习近平文化思想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继承和创新,结合习近平地方工作期间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和新时代文化建设之伟大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建设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坚持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造性地转化以及创新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做好文艺工作等多个领域和层面,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因、内容及其路径体系等作出了全方位阐释和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系统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多重特性。新时代新征程切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贯彻与落实,必须进一步形成动态性的衔接转化机制、多元化的协同介入机制、精准化的理论传播机制和细致性的责任落实机制,由此才能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曾全胜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创建是"双师"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及其在整个"双师"教师的能力素养中的重要性,并研究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理论,研究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协同培养的模式及其评价模型,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机械制造专业群为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