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75)
- 2023(4292)
- 2022(3242)
- 2021(3370)
- 2020(2339)
- 2019(5510)
- 2018(4918)
- 2017(8101)
- 2016(4975)
- 2015(5931)
- 2014(6156)
- 2013(5337)
- 2012(4950)
- 2011(4098)
- 2010(4461)
- 2009(3265)
- 2008(3319)
- 2007(2825)
- 2006(2346)
- 2005(2064)
- 学科
- 教学(11222)
- 财(11196)
- 管理(9951)
- 财政(9530)
- 济(8720)
- 经济(8703)
- 政(7965)
- 理论(7587)
- 学法(7398)
- 教学法(7398)
- 中国(6447)
- 教育(6188)
- 业(6028)
- 学理(5464)
- 学理论(5464)
- 农(5084)
- 企(4150)
- 企业(4150)
- 学校(3804)
- 制(3721)
- 农业(3246)
- 政治(3219)
- 体(3193)
- 地方(3127)
- 思想(2990)
- 技术(2982)
- 策(2825)
- 思想政治(2801)
- 政治教育(2801)
- 治教(2801)
- 机构
- 学院(59799)
- 大学(51905)
- 职业(17426)
- 研究(17256)
- 济(15515)
- 技术(15269)
- 经济(14892)
- 财(14672)
- 管理(13971)
- 职业技术(12712)
- 中国(12486)
- 技术学院(12358)
- 理学(11362)
- 理学院(11203)
- 范(11088)
- 江(11037)
- 师范(10941)
- 管理学(10798)
- 京(10730)
- 管理学院(10700)
- 教育(10659)
- 科学(10244)
- 州(9054)
- 师范大学(8609)
- 中心(8440)
- 财经(8414)
- 所(8202)
- 经(7641)
- 北京(7093)
- 研究所(6951)
共检索到98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万力
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是精准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动呈现。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彰显高职思政课课程特质、增强学生发展动能过程中,高职思政课应以精准教学回应时代呼唤。以教学对象的精准画像、教学内容的精准定制、教学方法的精准滴灌和教学评估的精准评价,描摹高职思政课精准教学的生成逻辑,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分类分层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弥合好语境“复杂”与教学“精准”之间的张性矛盾,实现学生德性塑造和技能锻造双向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精准教学 立德树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伏志强 邹宏秋
“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品质,是高职思政课精神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内涵的概括是新时代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精神动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和塑造大国工匠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梳理“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充分认识其价值维度,创新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从而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职思政课 教学逻辑 实践创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珍 王文权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覆盖学生的思政教育,基于课程内在特征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乃至校园生活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其实践路径是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谢伟光 王慎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法具有深刻的生成逻辑和丰富的价值意蕴,对讲好思政课具有重大意义。其生成逻辑表现为:在课程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其必然性;在教法逻辑上,独白式教学的单一性决定其必要性;在学情逻辑上,对象与学科的统一性决定其可能性。价值意蕴在于:实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筑牢信仰之基;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锻造时代新人;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于无声处化人。实施对话式教学法的主要路径是:教——预设理论框架,加强引导总结;中介——设置良好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积极发言倾听,协同共建共享。
关键词:
思政课 对话 主体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艳艳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融合性问题,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教学逻辑,提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设计/方法】立足理论大格局、历史大视野、时代大舞台、人生大智慧,阐明“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对接、互动、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立足主题逻辑、关系逻辑、供需逻辑和机制创新,阐明“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协调、知识供给侧与学习需求侧相对接、课程新内容与教学新方法相结合。【结论/发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教学阵地之辽阔、视野之广博、格局之宏大、方法之前沿,要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协同高效”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大思政 高校 教育教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琨 李兴海
产业资源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在分析职业教育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多重逻辑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践路向:健全顶层设计,破解失序难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破解跨界难题;保障企业权益,破解被动难题。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业资源 教学资源 产教融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俊生 周永平
高职实践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这一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包含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效果评定等五大要素。建构彰显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特色的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客观上要求教师首先要理清现有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设计中的突出问题,探析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梳理还原其兼具实践教学"情境性"和教学设计"生成性"的本真逻辑理路,以为当前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效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江 查良松
岗位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核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就越高。当前高职教育注重对岗位适应为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与价值引领,表现为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和工作本位学习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拓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视野,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发展实际,不断深化职业岗位适应为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高职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学 实践教学 岗位适应 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倪亚丽
文章分析了百万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精准思政的特点,认为目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存在定位、体系、导向与实施四方面的不精准,指出实现精准思政应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铸魂育人为核心,守正创新为主线、与时俱进为原则,精准识别为前提、精准制定为主旨,精准滴灌为硬核、精准评估为旨归的逻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强化意识,营造工作新生态;创新转型新范式,拓建新平台;筑牢基石,加强队伍建设。
关键词:
高职扩招 精准思政 思政教育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军
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缺失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佛系"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蔓延,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学生具备新的劳动素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途径全面建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探索"多课堂互动"的劳动教育机制;拓展各类培养平台,丰富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江云 文洁 彭瑶
[目的/意义]针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现实瓶颈问题及研究现状,尝试构建适切课程特点的,集细节切入与组织架构共生的课程思实施路径,为相关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课程认同、教师素养、学习团队、边界意识、科研盲点及顶层设计等6个维度,微观与宏观结合,对其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索。具体实践进路为:重塑课程价值—涵养师资队伍—搞好教学团建—筑牢边界防线—扫除科研盲点—开对谋划方子。由此,整体架构得以勾勒:起点是课程认同,目标是育人生态,关键是师资团队,重点是素养培育。[结果/结论]“创设情境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能在任务驱动中不自觉实现思政教育;“扫除科研盲点”,有利于克服学术误区,培育科学素养;师资队伍涵育与边界意识培养能促进育人生态建设,为相关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 课程思政 生成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杨磊
教学论作为研究教学现象、解析教学问题、明晰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的学科,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践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学论发展经历了"在学苏中模仿"、"在恢复中重建"、"在开放中繁荣"、"在创生中自信"四种实践样态。经过不懈探索,具有中国气派与特色的教学论初步形成。在本体论研究上,教学本质、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在方法论研究上,由对方法的冷漠忽视到方法的多元规范;由对方法的崇拜迷恋到方法论意识的自觉树立,并实现研究范式的跨越式发展。在认识论研究上,教学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与分化,最终形成教学论学科群;学科性质由二元对立走向综合取向;研究对象逐渐澄明,理论与实践共生。教学论未来研究要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回归课堂教学本身,注重原创性研究;发扬方法论的自觉意识,完善学科方法论体系;强化协同创新研究,提升学术交流的有效性;重视教学论史的研究,增强传统"教学文化"融入感。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安国
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特点的立体化“全域思政”育人体系,是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聚焦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多维需求和成长期待与教育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彰显“跨界教育”特质,应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的一种实践探索。其核心要义在于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中实践和环境、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全域思政”育人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提升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系统性,依托现代技术将思政育人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其实践逻辑在于开发集成平台整合校内各个机构和教学单位,推进产教融合,形塑新时代的校园生活,创建“学习·实践·生活”全方位育人载体,形成“课程·社区·社会”三课堂全程联动教学体系,强化文化育人场效应,推动社会实践课程化,形成精准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全域思政 育人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晨宇 刘唯贤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和把握其基本内核和生成逻辑,找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与着力点。课程思政基本内核包括价值内核与议题内核等。要把握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逻辑,"点面蔓延"逻辑,"主体间性"逻辑,"弹性空间与适度留白"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加权 蒋洪 杨海峰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的生成,具有“双创”观培育内在需求、“三观”塑造外在要求、双重价值塑造现实诉求的三重逻辑,这内在规定了其通过实施双重价值塑造、牵引“双创”素质提升、赋能“敢闯会创”的多元目标要求。因此,针对其建设、教学环节薄弱,难以达成多元目标要求的现实境遇,要围绕目标要求,打造“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等五维一体化的实践新样态,着力构建整体实施框架。基于此,从系统化建设、多样化教学、柔性化评价入手,积极探寻改革向路,有效聚拢教学资源要素,是促其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就业创业的理性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