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18)
2023(2742)
2022(2436)
2021(2460)
2020(2141)
2019(4849)
2018(4713)
2017(7240)
2016(5264)
2015(6666)
2014(7059)
2013(5986)
2012(5609)
2011(5074)
2010(5547)
2009(4634)
2008(4462)
2007(4102)
2006(3816)
2005(3578)
作者
(13024)
(10739)
(10538)
(10499)
(6856)
(5205)
(5007)
(4272)
(4245)
(4063)
(3912)
(3630)
(3622)
(3581)
(3552)
(3473)
(3355)
(3218)
(3193)
(3169)
(3153)
(2852)
(2778)
(2694)
(2588)
(2547)
(2478)
(2446)
(2364)
(2250)
学科
管理(10775)
(9956)
经济(9931)
教育(9271)
教学(8517)
(7895)
理论(7159)
中国(6175)
(6161)
企业(6161)
学法(5778)
教学法(5778)
学理(4958)
学理论(4958)
(4451)
学校(4408)
(3714)
政治(3685)
思想(3654)
思想政治(3543)
政治教育(3543)
治教(3543)
德育(3526)
研究(3186)
技术(3166)
方法(3017)
(3009)
(2948)
(2866)
银行(2858)
机构
学院(64807)
大学(57653)
研究(20325)
职业(17905)
管理(16478)
技术(16421)
(16105)
经济(15331)
中国(14609)
(13843)
(13571)
职业技术(13023)
理学(12963)
技术学院(12843)
理学院(12710)
教育(12580)
(12556)
师范(12458)
科学(12264)
管理学(12067)
管理学院(11954)
(11198)
(10460)
中心(10119)
(9860)
师范大学(9480)
(9469)
研究所(9116)
北京(9062)
(8173)
基金
项目(35313)
研究(33364)
科学(26666)
教育(22448)
基金(19084)
(18260)
编号(18003)
成果(16076)
社会(15712)
课题(15633)
(15198)
国家(14883)
(14882)
(14554)
社会科(14472)
社会科学(14470)
科学基金(12295)
规划(10414)
项目编号(9871)
(9607)
(9309)
基金项目(9297)
研究成果(9221)
重点(9173)
资助(8951)
大学(8577)
年度(8577)
(8276)
(8275)
(8269)
期刊
教育(33536)
中国(25899)
(22543)
经济(22543)
研究(21985)
职业(14018)
技术(11660)
(8970)
学报(8654)
技术教育(8504)
职业技术(8504)
职业技术教育(8504)
(8173)
管理(7360)
大学(7077)
(6698)
金融(6698)
(6543)
论坛(6543)
科学(6534)
图书(5848)
农业(5832)
学学(5706)
书馆(4769)
图书馆(4769)
成人(4577)
成人教育(4577)
职教(4518)
高等(4419)
(3765)
共检索到114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裴智民  
后示范时期,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与"以学生为本"要求不相称的现象,折射出高职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工具人",教育资源的"管建"不"管用",教育功能主次颠倒等问题。高职院校应使人才培养回归"以学生为本",让高职课堂呈现"绿色",让个性服务融入育人方阵,让高职校园文化五彩缤纷,让学生顶岗实习真正受益,让毕业生有"立交桥"可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枭鹰  
近百年来,学界有关"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的论争从未停止过。原因何在?因为这一论争不只是了结一个师生关系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关系如何构建,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考试评价方法如何抉择等诸多问题。理论争鸣仍在继续,理性抉择已刻不容缓。2012年实施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洪列平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本文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内涵的分析,提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淑贞  
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对当前高职专业定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专业定位的原则,论述了专业定位的方法,认为高职教育既要保留高等教育之根,更要创出职业教育之本,并且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和学校特色与学生实际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之本进行了论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中民  
本文从工学结合的根本目的出发,分析了目前一些政府、企业、学校对开展"工学结合"在认识和做法上的偏向及原因,提出了通过政府的努力推动和规范管理、企业的积极担当和方向引领、学校的恰当把握和全面负责、学生的主体觉醒和全力以赴等促进工学结合回归人才培养的期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海生  张蒙  
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职业岗位的变化要求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逐步由单一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教育的整体性的变革,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标准、信息化校园、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娟莉  
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不高,主要源于高职院校主要是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的角度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却忽视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和第四代评价理论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展教学评价的观点,从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视角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而提出以服务学生需求和关注学生评价为中心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罗代忠  刁善会  
为克服"去工程化"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坚持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素质为特征、以课外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工程化特征显著的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回归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帆  
如何构建有效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课题,是事关高校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基本诉求。前者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后者在教育部教改与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兰小云  杨秀英  方林中  林军  凌航  盛靖琪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探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姚寿广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并明确其内涵,通过对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提出了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力图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思路与方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秋斌  
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很多技能操作型职业将被取代或改造,对技能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需加强学习引导,开展理论研究,注重实践探索,开发新型师资,做好教育规划与创新培养体系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双证书"式、"订单"式、顶岗式、工学交替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建  
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革中凸现的一种文化景观。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逐渐构建了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但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中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上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小娟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从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人才评价等方面深化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