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5)
2023(7177)
2022(6019)
2021(5840)
2020(4957)
2019(10877)
2018(10524)
2017(20336)
2016(11672)
2015(13486)
2014(13588)
2013(13285)
2012(12431)
2011(11051)
2010(11521)
2009(10506)
2008(10434)
2007(9841)
2006(8815)
2005(7974)
作者
(31621)
(26786)
(26163)
(25249)
(16895)
(13066)
(12015)
(10360)
(10157)
(9621)
(9117)
(9016)
(8511)
(8356)
(8211)
(8021)
(8002)
(7800)
(7522)
(7483)
(6974)
(6705)
(6546)
(6455)
(6293)
(6050)
(6007)
(5949)
(5528)
(5491)
学科
(46063)
经济(45913)
(44886)
(38282)
农业(29766)
管理(25304)
(20485)
企业(20485)
业经(17704)
方法(16306)
中国(15068)
(13299)
数学(11742)
数学方法(11596)
教育(11444)
(11391)
理论(11235)
地方(10132)
农业经济(10043)
(9137)
农村(9131)
(8795)
(8528)
(8335)
(8103)
(7655)
劳动(7653)
(7649)
(7643)
银行(7638)
机构
学院(164903)
大学(155434)
(65897)
经济(64251)
管理(59528)
研究(55183)
理学(50588)
理学院(50068)
管理学(49250)
管理学院(48943)
(46008)
中国(42754)
农业(34583)
(32712)
(30606)
科学(30461)
(28532)
业大(28480)
(27160)
中心(26983)
研究所(23919)
财经(23488)
(23122)
师范(22948)
(22194)
(21405)
农业大学(21017)
技术(21014)
职业(20689)
北京(20301)
基金
项目(102420)
研究(83763)
科学(81150)
基金(71785)
(60651)
国家(59847)
社会(53407)
科学基金(51640)
社会科(48979)
社会科学(48967)
(43323)
教育(40657)
编号(38680)
基金项目(37540)
(34307)
成果(31813)
自然(30259)
自然科(29557)
自然科学(29551)
自然科学基金(29074)
资助(28792)
(27586)
课题(26894)
(23678)
(23087)
重点(22976)
(22760)
(22708)
(21467)
(21137)
期刊
(85695)
经济(85695)
(52231)
研究(51595)
中国(44634)
农业(35073)
教育(31562)
学报(24443)
(23065)
科学(22388)
大学(20475)
(19917)
金融(19917)
业经(19542)
学学(18948)
管理(17716)
技术(15966)
(15743)
农村(13731)
(13731)
农业经济(13509)
财经(12172)
问题(12153)
职业(11626)
(10524)
(10466)
世界(10334)
经济研究(9817)
经济问题(9223)
社会(9212)
共检索到262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峰  
高职院校已成为"农二代"进入城市,获取高等教育资源,谋求未来工作的重要驿站。文章旨在探讨"农二代"在高职教育中的文化资本积累,是否在市场就业上顺利兑现并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在反思前人的研究上,通过厦门三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案例考察,发现"农二代"内隐的乡土思维会通过教育方式,不断嵌入到高校面向工业化的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训中。同时,这些思维面向与外在的结构性力量,共同塑造"农二代"截然不同的职业人格结构,进而重塑融入城市的独特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农二代"力图运用现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市场兑现,以期在经济、心理和社会交往上更好融入城市生态。对此,文章指出除了"促进论"和"固化论"之外的第三种文化视角,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农二代"城市融入背后的行为逻辑。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粟后发  
中国中西部地区“二代农民工”回到家乡的县城或市区购房是当下的普遍趋势,学界称为“就近城镇化”。对此,以往的研究多将其视为制度性阻碍或家庭策略的结果,但难以解释在制度性障碍消失后农民工返乡购房的情况。本文研究发现:“二代农民工”返乡购房更多是受乡土性“社会生活”方式(以家庭为本位,以乡土网络为依归)的影响和主动平衡不同生活需求与期待的结果。特别是家乡的乡土网络,由于可以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压抑和疏离,对他们返乡购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家庭纽带和乡土网络的联结,进城的“二代农民工”并没有脱离乡村社会,而是在“村庄-县城或市区-务工城市”频繁往返,这使得中国城镇化呈现不同于西方“拔根的城市化”(乡村的原有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被破坏殆尽)的特征。不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就近城镇化的发展并未达到健康状态。对此,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注重将农民工视为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为资源(或加以转化),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若玲  
通过对厦门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学生社会阶层变动的实证调查,探究高考制度对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影响力。可以看出,统一高考比单独招考给较低社会阶层子女实现上向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建国前后高校生源的变化,并不仅仅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它与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都有一定的关联。在判断高考对社会流动影响力的大小时,必须根据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广大普通家庭子女来说,高考作为一个自致性因素,几乎成为他们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实现阶层上向流动的一座最为公平合理的“独木桥”,而教育机会的公平竞争恰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郭建鹏  张娟  甘雅娟  柯雅清  
基于2017年对厦门大学2616名本科毕业生学习经历的调查数据,采用两水平分层线性模型对比分析超级中学与一般中学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四年之后在大学课内外学习体验、学习性投入、学习满意度、核心能力和绩点分数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毕业于一般中学的学生相比,毕业于超级中学的学生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超级中学在破坏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同时,并未提高办学效率,应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多样化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奕  石庆功  肖希明  
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重镇之一。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历史档案进行深入挖掘。从毕业生视角回顾和梳理了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在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进步、推动科研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分析了金陵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社会贡献对当今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管仲乐  
晚清随着西方文化渐入,我国传统书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厦门博闻书院即此背景下的产物,它由中外人士合力创办,并剔除相关"考课"功能,突出公共阅读功能,成为较早具有"公共阅读空间"性质的藏书机构。博闻书院"公共阅读"特色包括院藏书籍多样化、书院设置现代化、书院管理制度化、书院功能立体化等。它隐性地激发了近代公共阅读事业和近代化图书馆的发展,并契合当时的学术转型需求,是我国近代思想文化启蒙建构中的一个版块。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辉  
高职毕业生兼具公民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特点决定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有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岗位责任、经济责任、发展责任等。在学校的社会责任养成过程中,以时空为界面,通过多种维度培养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责任,即"三全式"养成教育:全员参与,确保养成任务落实到位;全程实施,确保养成阶段链接到位;全方位展开,确保养成渠道覆盖到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丁西省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307名地方高校毕业生进行社会适应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水平明显低于重点高校;女生的适应情况要高于男生的适应情况;专业对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十分明显;生源地对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代锋  陈芳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制于多重原因和复杂要素。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高职毕业生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内在性、非理性和投机性、非对称性和失衡性、辐射性和渗透性,社会资本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包括严峻就业形势与择业环境、高职毕业生追求利益最大化、高职院校非正式制度的存在、高职毕业生社会网络关系的延伸。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丰富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路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正式制度构建,用人主体搭建阳光健康的用人平台,引导高职毕业生充满正能量就业;高职毕业生树立人力资本意识,主动参与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社会各方协助完善高职毕业生公平择业机制与监督机制,营造和谐向上的就业氛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宁  谢正宇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吸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分析了民营企业在招聘高职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府、高职、企业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玉嵩  
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照专业岗位要求培训学生技能,按照员工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品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吸引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云志  
文章用社会互动理论剖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治理进程。我国高职院校治理分别在知识、历史以及政治等情境中开展社会互动,这些情境互动对我国高职院校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的社会互动由政治议题、社会响应与知识联盟等环节组成。我国高职院校治理问题的学术互动,既有基本共识,也有观点分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妙珍  
择业效能是影响人们择业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文章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指出了当前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特点和现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惠  
以生涯理论分析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其原因包括生涯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职业准备之"慢"、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就业决策之"慢"、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下有效行动之"慢"。预防高职毕业生"慢就业",需要普及生涯教育,将生涯发展目标贯穿学生学业阶段;建立协同机制,将生涯教育责任赋予利益相关群体;调整教育理念,将生涯适应能力纳入终生教育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贾东荣  
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从民办高职院校的定位入手,在衡量其毕业生就业质量时应强调人职匹配率,从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薪酬水平、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职业结构和心理满意度入手综合考虑。现实数据说明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在多数指标上低于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这既需要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