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66)
2023(7117)
2022(6122)
2021(5550)
2020(4977)
2019(11496)
2018(11346)
2017(22287)
2016(12275)
2015(14155)
2014(14515)
2013(14580)
2012(13963)
2011(12599)
2010(12654)
2009(11544)
2008(11773)
2007(10847)
2006(9173)
2005(8167)
作者
(39167)
(33098)
(32936)
(31369)
(20830)
(15934)
(15052)
(13060)
(12221)
(11723)
(11217)
(11034)
(10490)
(10445)
(10411)
(10399)
(10396)
(9972)
(9651)
(9461)
(8407)
(8278)
(8224)
(7581)
(7479)
(7420)
(7357)
(7294)
(6883)
(6678)
学科
(54756)
经济(54717)
管理(37509)
(37337)
(29022)
企业(29022)
方法(28403)
数学(25708)
数学方法(25513)
(15222)
技术(13616)
(13078)
中国(12717)
(12504)
(11678)
贸易(11676)
(11392)
环境(10821)
业经(10354)
农业(10329)
地方(9549)
(9361)
(8620)
银行(8574)
(8120)
(8110)
(7812)
财务(7789)
(7772)
(7766)
机构
大学(187357)
学院(186904)
(79200)
经济(77610)
管理(70926)
研究(65505)
理学(61194)
理学院(60471)
管理学(59396)
管理学院(59045)
中国(49137)
科学(43078)
(40287)
(38757)
(35613)
(33176)
研究所(32748)
业大(32491)
农业(31113)
中心(30182)
(28643)
财经(26922)
北京(25166)
经济学(24925)
(24385)
(23329)
师范(23040)
(22985)
经济学院(22855)
(22155)
基金
项目(126504)
科学(98327)
基金(91258)
研究(87938)
(81662)
国家(81076)
科学基金(67846)
社会(54700)
社会科(51963)
社会科学(51945)
(49996)
基金项目(48653)
自然(45298)
自然科(44227)
自然科学(44215)
自然科学基金(43429)
(42632)
教育(40334)
资助(37640)
编号(34998)
重点(29311)
(28336)
(28008)
成果(27110)
(26743)
创新(25246)
计划(25163)
科研(24938)
课题(24111)
教育部(23508)
期刊
(81328)
经济(81328)
研究(49733)
中国(35522)
学报(34081)
(33988)
科学(30663)
(26361)
大学(24537)
管理(23640)
学学(23453)
农业(23125)
技术(19371)
教育(16206)
(15302)
金融(15302)
(13411)
经济研究(13333)
财经(13268)
业经(12793)
技术经济(12185)
(11493)
问题(11067)
科技(10169)
(9785)
资源(9620)
统计(9411)
(9193)
理论(8861)
业大(8751)
共检索到269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俊娜  赵涛  
"十一五"时期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研究高耗能行业CO2排放强度的敏感因素对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投入-产出模型在研究碳排放或能耗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整体的概述,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与相关方法进行比较,明确其优越性。然后,以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建立26部门的对称投入产出表,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行业生产技术变化对高耗能行业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深度,得出结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技术系数变化对整体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影响最为显著;大多数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对本行业生产技术变化最为敏感;一般而言,直接生产技术系数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王建军  
调整高耗能行业的结构,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围绕如何设计这一过程展开研究。首先构建了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口因素、人均不变价格GDP、高耗能行业结构、高耗能行业能效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的STIRPAT关系模型,通过对1980~2012年期间的数据模拟得到长期均衡发展关系模型,最后通过设定不同的情景研究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变化对我国CO2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第三产业结构、人口因素和人均不变价格GDP而言,我国高耗能行业结构和能效对CO2排放量的影响更大,我国在未来是有可能通过调整高耗能行业结构和提高高耗能能效在203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闫俊娜  赵涛  张欣  
"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大部分源于六大高耗能行业,为实现2020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本文以六大高耗能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基于Ghosh投入-产出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以2007年对称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研究了不同行业生产技术变化对高耗能行业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文章首先,论述了Ghosh与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Ghosh模型的具体应用,夯实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技术系数变化对整体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影响最为显著;大多数高耗能行业排放强度对本行业生产技术变化最为敏感。最后,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基于Leontief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滨  
高耗能行业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σ趋同的方法分析了若干典型高耗能行业能源技术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高耗能行业能源技术差距并无明显缩小趋势,能源技术区域扩散并不明显。本文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角度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郎威  陈英姿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度量工业内部十个高耗能行业产出和能源消费总量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四种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动态关联关系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十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灰色关联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时间段内不同行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存在动态变化,行业间能源使用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逐渐由高污染能源向绿色、清洁能源过渡。为使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生产、引进、调配环节上下功夫;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对高耗能行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全面升级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杨涛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家庭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不断增长。本文以1991年-2010年为样本期,对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城镇和农村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以及总量变化,都呈现出以1998年为拐点的先下降后上升特征。原因在于1998年之前,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与家庭规模缩小的节能减排效应大于消费水平提高的增能增排效应,而1998年之后,后者超过了前者。城镇和农村家庭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使户均直接能源消费CO2排放增加,原因在于电力的CO2排放不断增加。城镇的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一直高于农村,但差距正在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宗舞  庞宏建  
文章首先对河南省1998~2008年的CO2排放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约为11.90%,远高于全国平均及北京、上海的同期水平。对CO2排放增加起拉动作用的因素依次有: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其贡献份额依次为85.62%、10.13%、4.07%和4.12%和0.18%,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和CO2排放系数变化起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制订减排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涂洁  樊后保  王勇刚  李志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全球66个国家划分为32个发达国家和34个发展中国家,并通过对其分解,分别计算出了32个发达国家与34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指数,运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不论是否引入其它相关变量,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强度,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分...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席卫群  
以工业领域10大高耗能行业为分析对象,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现行税收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发现,税收政策特别是增值税政策总体上对工业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有较强的作用,但调节力度和方向有所不同;消费税、营业税等政策的调节力度和方向在不同的行业也有所差异。因此,应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的政策调节作用:一方面大力降低高耗能产业的单位能耗水平,提高治污强度;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回弹效应,降低能耗总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张志强  曲建升  熊永兰  
以人均CO2排放量为测度指标,定量计算了1999—2011年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均CO2排放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集聚性呈先波动减小、后增加趋势;空间正相关性随距离增加减弱;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相关性减弱。2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各省域人均CO2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3影响人均CO2排放量的最大驱动因子是碳排放强度,其次依次为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年末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相昭  邹骥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在讨论Kaya恒等式及其政策涵义的基础上,利用修改后的Kaya恒等式对1971-2005年期间中国的CO2排放进行了无残差分解,并结合宏观经济背景的变迁对从"四五"到"十五"计划期间的排放变化展开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最后强调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能效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等政策选择不仅能促进"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约束性目标的...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唐小焱  
制定“碳减排”措施需要信息支持,为获得必要的辅助信息,首先用动态时间规整聚类方法将中国30个省份按CO_2排放的相似性划分为4种类型,再对每种排放类型用LASSO回归模型识别出总CO_2排放量的关键排放源,最后用长短期记忆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4种场景下的排放量,并探索“碳达峰”路径。结果显示:类型1和2的关键排放源是交通运输业的柴油、发电供热行业的原煤和非金属矿物产品部门的生产过程(水泥);类型3的关键排放源是发电供热行业的原煤和钢铁行业的焦炭,类型4的关键排放源是交通运输业的汽油、发电供热行业的原煤以及非金属矿物产品部门的生产过程(水泥)。针对当前的“碳达峰”目标,在基准场景下所有类型都不能按时达峰;在达峰任务方面,类型3的省份比其它各类型的省份任务更为艰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