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7)
- 2023(13062)
- 2022(11224)
- 2021(10667)
- 2020(9089)
- 2019(20386)
- 2018(20032)
- 2017(38629)
- 2016(20920)
- 2015(23586)
- 2014(23232)
- 2013(22522)
- 2012(20918)
- 2011(18590)
- 2010(18794)
- 2009(17345)
- 2008(16948)
- 2007(14991)
- 2006(13188)
- 2005(11745)
- 学科
- 济(78017)
- 经济(77919)
- 管理(62421)
- 业(57780)
- 企(48580)
- 企业(48580)
- 方法(36276)
- 数学(31485)
- 数学方法(30903)
- 财(23377)
- 农(22759)
- 中国(21602)
- 制(17766)
- 业经(17472)
- 学(16977)
- 贸(15702)
- 贸易(15691)
- 易(15296)
- 农业(14641)
- 地方(14641)
- 务(14511)
- 财务(14460)
- 财务管理(14424)
- 理论(14295)
- 企业财务(13648)
- 策(13553)
- 银(13227)
- 银行(13189)
- 教育(12673)
- 行(12491)
- 机构
- 大学(289333)
- 学院(287427)
- 济(114862)
- 经济(112201)
- 管理(111007)
- 研究(96522)
- 理学(95278)
- 理学院(94294)
- 管理学(92401)
- 管理学院(91875)
- 中国(73143)
- 京(60698)
- 科学(57955)
- 财(55705)
- 农(47867)
- 所(47131)
- 中心(46292)
- 江(45743)
- 财经(43378)
- 研究所(42483)
- 业大(42341)
- 经(39426)
- 范(38502)
- 师范(38041)
- 北京(37733)
- 农业(37571)
- 院(35834)
- 州(35683)
- 经济学(34835)
- 财经大学(32136)
- 基金
- 项目(193049)
- 科学(152570)
- 研究(142076)
- 基金(140464)
- 家(122627)
- 国家(121548)
- 科学基金(104840)
- 社会(89210)
- 社会科(84458)
- 社会科学(84437)
- 省(75415)
- 基金项目(73058)
- 自然(68771)
- 教育(67518)
- 自然科(67240)
- 自然科学(67217)
- 自然科学基金(65993)
- 划(64129)
- 资助(58137)
- 编号(57931)
- 成果(47806)
- 重点(43885)
- 部(43342)
- 发(41246)
- 创(40457)
- 课题(40454)
- 创新(37715)
- 科研(37510)
- 教育部(37451)
- 大学(36826)
- 期刊
- 济(128625)
- 经济(128625)
- 研究(87347)
- 中国(59916)
- 学报(45181)
- 财(44451)
- 农(42871)
- 管理(42686)
- 科学(41242)
- 教育(38727)
- 大学(35356)
- 学学(32949)
- 农业(28933)
- 融(28680)
- 金融(28680)
- 技术(26526)
- 财经(21531)
- 业经(20918)
- 经济研究(19989)
- 经(18611)
- 问题(16340)
- 业(15073)
- 图书(14952)
- 贸(14282)
- 版(14191)
- 理论(13513)
- 技术经济(13450)
- 科技(12498)
- 统计(12466)
- 实践(12288)
共检索到436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新春 杨菲 熊庆年
招生倾斜政策使用降分的方式录取边远省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被指责为对择优录取原则的背离。基于X大学的学生学业记录和调研数据,分析验证了高中排名是更有效且更公平的优秀标准,为招生倾斜政策注重高中成绩的做法提供了实证支持。第一,重点大学在实施倾斜政策时似乎无意中使用了高考分数和高中排名两个"择优录取"的标准,高考分数有所放松的学生高中排名优秀。第二,高中排名对于大学表现有着更好的预测力,预测力更大而且随年级上升而增强。高考分数相当程度反映了学生的基础教育地区性差异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异,而高中排名的内涵更独立于资源优势因此更为公平。第三,在继续实施招生倾斜政策时,为保证招生目标的实现,提高高考分数并不可行,而且仅关注提高高考分数对于促进大学学业表现而言也相对低效。适当放松高考分数而注重高中排名不仅是倾斜政策实施的现实选择也是更好的选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文雯 连志鑫 杨帆
为增加弱势学生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我国制定了"国家专项"、"少数民族"和"高校专项"等招生倾斜政策,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家庭弱势学生进行入学机会上的特殊补偿。本研究通过对某部委直属院校2014级全体新生入学数据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上述多种招生倾斜政策整体上有效,其中政府主导的招生倾斜政策在宏观群体机会补偿方面表现更有效,高校主导的招生政策在微观个体选拔方面更为有效;另外,"国家专项"和"少数民族"中城镇户籍学生并不"弱势",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秀兰 白雪
向农村倾斜的专项招生政策意为贫困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上优质大学的机会,以畅通他们纵向流动的渠道,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但该政策在是否公平等方面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分析表明:从理论上看,该政策有其公平、合理性;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需要高等教育尤其是名牌大学来促进其升迁性社会流动;通过优惠政策升入名牌大学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未来的改革既需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农村经济和教育,也需进一步完善招生政策本身。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秉林 王新凤
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变迁体现在:选拔标准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重视全面发展;考试科目从零散、分科走向融合,强调能力立意;考试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注重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从效率优先到更加注重公平,实施阳光工程;招生计划从质量优先走向综合考量,实施政策补偿。高考改革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呈现出注重科学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公平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宏观环境的变化,各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与分化的利益诉求,对高考招生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提出的变革需求,成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价值取向 政策文本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希伟
高考制度作为一项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考试制度,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目前,在浙、沪试点高考招生制度的创新价值在于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调整;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程度的应试主义、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基础的匹配问题、分数不等值、考试效度与区分度问题等。为此,建议浙江将选考时间减少至两次、推迟高考选考时间安排,并限制某选考科目第一次获得满分者不得再参加第二次考试;上海可以考虑扩大高考选考科目的分值区间;两地应加强学科专业录取要求与考生知识结构匹配问题研究。
关键词:
新高考制度 招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礼业 李政
职教高考制度的提出,源自于现行单轨制高考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作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招考关系,其理应得到深入讨论与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招考关系的演进脉络,发现职业教育招考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协调职业院校和政府之间,围绕自主发展权和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事权所形成的关系,本质是对教育资源分配权的博弈。近年来中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催生了招考分离的土壤。从招考一体到招考分离,有利于提升考试工作的专业性与效率性、促进跨专业创新人才与特色人才的培养、维护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质量。然而,实施招考分离仍存在高职院校招生的“关系”之忧、高职院校的招生能力之忧、中职的教学工作之忧以及学生的备考成本与负担之忧等疑虑。未来职教高考的招考关系改革,应处理好中央、地方和学校在招考分离制度中的权责关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项目认证制度,把提升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自由度作为招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确保高职院校招考制度改革在正确而合理的方向上进行。
关键词:
职教高考 高考改革 招考制度 利益相关者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生尧
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文理合科、文理分科之外,另一条思路是专业分化。它是指在保证适量共同课程的前提下,以专业志愿为指引,让高中学生灵活地进行选修和选考。性向差异理论、社会分工理论、学科发展历史、以及高中的性质都支持专业分化。历史上已有的人才类型和目前美国专业分化的成效,也都证明了专业分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专业分化 文理分科 高中 高考 大学招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熊静 杨颉
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近年来我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的重要举措。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考察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专项计划生群体入校后的学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其在"课程设置""目标规划""时间安排""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五个维度上与非专项计划生之间的适应差距最大,且总体学业适应不良的学生比例偏高、过渡适应期较长;在家庭背景相似的情况下,学业投入程度、院校环境支持以及压力应对方式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水平。建议高校开展入校前学业准备与指导项目,扭转专项计划生错位的大学认知观念;营造支持性的校园学习环境,弥补专项计划生薄弱的学业基础;拓宽师生互动机会与渠道,提升专项计划生的学业投入程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若玲
近10年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决心与力度不可谓不大、角度与层面不可谓不多、范围与影响不可谓不广。高考招生改革的目的不外有三:为各类高校更科学地选拔优秀、适合的培养对象;为所有考生提供更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竞争机会;将各级教育更有效地引导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健康轨道、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诗亚
在高考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的优惠政策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条件,为尊重民族差异、体现民族平等和教育公平原则而实施的,对于提高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反思问题症结之所在,本文提出的对策为:应采取国家统筹与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应采取入口不限、出口把关、诊断学习、经费包干的策略;应在综合性大学设置民族院系等。
关键词:
优惠政策 少数民族 高考招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禹薇 胡中锋
考试公平还是区域公平是高考招生政策公平性论争的关键。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考试公平的适用前提是教育公平,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区域公平要求高考招生对西部进行倾斜,是机会均等原则的本来要求,也是补偿原则的现实体现。空间分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教育资源配置等事实表明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这是实施高考差别招生政策的根本原因。尽管高考扩招显著提高了所有省份的入学率,但东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不过,高考招生区域差异政策也取得了实质成效,在精英大学入学率方面,东中西部已不存在实质性差异,该政策在保证区域公平的同时也实现了优秀人才选拔的目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吴红光 许锦 王林霞
文章通过对我国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的考察和2013-202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的预测,分析隐含的问题,寻求高考人数见拐点后的高职办学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考人数 高职招生 预测 应对策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雷生
"招生专员制"为改变当前韩国教育存在的应试教育、课外辅导教育盛行等弊端,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拓展学生潜能、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可能性。"招生专员制"的推广实施,对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方向和内容的调整也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了新生入学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的改变。"招生专员制"改革的重点为:强化过程环节监控;提升制度公信力;保障专职招生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减少或杜绝大学招生录取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根洲 刘海峰
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只是导致高中教育"唯分数"困局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唯分数"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仅使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现象泛滥,也阻碍了高等学校招生依据多元化的积极探索,更会让破格录取、注册入学失去价值依据与改革空间。彻底克服"唯分数",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目标,必须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文化环境,构建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推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须时刻把握好"唯"分数与"不唯"分数的平衡。
关键词:
唯分数 高等学校招生 高考 综合评价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成林
招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分配形式,是影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文章以我国近三十年29份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文本为样本,在政策工具类型视角下,通过政策条文主题词归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政府调控高职招生的政策工具特征,为完善高职招生政策工具以及选择、使用和评估方法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
高职 招生 政策工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