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5)
2023(12679)
2022(10817)
2021(9741)
2020(8262)
2019(19015)
2018(18642)
2017(36313)
2016(19591)
2015(22044)
2014(22454)
2013(22539)
2012(21696)
2011(19880)
2010(20411)
2009(19195)
2008(19126)
2007(17447)
2006(15672)
2005(14684)
作者
(59167)
(49735)
(49674)
(47329)
(31819)
(23748)
(22710)
(19300)
(18798)
(17842)
(17183)
(16529)
(15948)
(15893)
(15691)
(15556)
(14777)
(14629)
(14354)
(14230)
(12501)
(12391)
(12218)
(11442)
(11415)
(11286)
(11051)
(10975)
(10149)
(9831)
学科
(105421)
经济(105329)
(53724)
管理(51898)
(39856)
企业(39856)
方法(38268)
数学(33777)
数学方法(33522)
中国(29725)
地方(27618)
(25959)
(21492)
业经(20843)
(19194)
(18413)
(18096)
银行(18064)
农业(17891)
(17348)
(17321)
金融(17319)
(17050)
贸易(17040)
地方经济(16499)
(16395)
环境(13602)
(13570)
(13367)
(12484)
机构
学院(292688)
大学(291556)
(133336)
经济(130642)
管理(107880)
研究(107132)
理学(90403)
理学院(89317)
管理学(87935)
管理学院(87371)
中国(85636)
科学(63324)
(62663)
(62016)
(55986)
(50748)
研究所(50220)
中心(48571)
财经(47994)
(46294)
(43322)
经济学(42259)
业大(40895)
北京(40658)
农业(39573)
(38070)
经济学院(37852)
师范(37706)
(37617)
(36727)
基金
项目(180864)
科学(141601)
研究(132790)
基金(130105)
(112731)
国家(111761)
科学基金(94696)
社会(85684)
社会科(81210)
社会科学(81189)
(71139)
基金项目(68062)
教育(59700)
(59419)
自然(58864)
自然科(57428)
自然科学(57410)
自然科学基金(56390)
资助(54239)
编号(53593)
(44579)
成果(44409)
重点(41073)
(40214)
课题(37801)
(36807)
发展(36220)
(35650)
国家社会(35476)
创新(34566)
期刊
(159425)
经济(159425)
研究(96266)
中国(62836)
(48345)
(47338)
学报(43482)
科学(40446)
管理(40138)
(36161)
金融(36161)
大学(32681)
农业(31574)
学学(30944)
教育(27597)
经济研究(26397)
技术(25815)
财经(24607)
业经(24454)
(21191)
问题(20598)
(16983)
技术经济(16907)
(16472)
统计(15341)
世界(14932)
国际(14596)
商业(14362)
理论(14201)
(13482)
共检索到467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国权  孙韶阳  
高经济增长与高廉政风险并存这一"双高"现象,长期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彰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失衡。文章认为,这一失衡现象与中国以公有制为制度基础、以财政分权为核心的财税体制,以及有计划的经济增长管理体系引发的地方政府经营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地方政府事实上存在政治、经济与法制三重治理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导致经济逻辑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主导逻辑,这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它也导致法治悖论现象以及系统性的腐败问题。文章提出,在现阶段要控制腐败,关键在于构建权力法治下的廉政治理体系,转变地方政府经营化的思维模式,实现国家廉政治理的现代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义平  
本文研究了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失衡问题,认为失衡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失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失衡的原因在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主义、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混淆和政府与市场功能的错位。本文的结论是应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校正失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娅  
本文在分析财政权力运行现状及所存的廉政风险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防控财政廉政风险的建议:(1)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用完善的制度和严密的程序防控廉政风险;(2)完善内控、加强监督,以有效的监督制约来防控财政权力行使中的廉政风险;(3)加强教育、增强实效,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基础来抵御廉政风险;(4)加强问责、严格惩处,以震慑作用来防控廉政风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伟  蔡志洲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体制创新。体制创新首先通过改变分配关系,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激励竞争和提高效率,使经济活跃起来。但也应该看到,随着以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反映的经济增长阶段的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失衡(如地区、城乡、行业和收入分配失衡等)开始显现并逐渐扩大,解决这些失衡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提出,中国应该从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发展目标逐渐过渡到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从宏观管理上看,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社会综合管理的结合则是这种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时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风廉政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作出了重要论断,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府采购项目数量日益增多,金额日益增大,高校的政府采购活动中存在较多风险点,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文章从高校政府采购工作各环节的风险点入手,对找准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力维  鲁航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加强我国高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28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铁车次流量和卫星灯光数据,研究高铁发展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对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上呈U型,但其对不同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高铁的积极作用更偏向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占优势的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条件,即那些距离大城市越近、区位优势越明显的中小城市,高铁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明显。最后,本文从加强高铁网络建设、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海林  
中央政府以金融手段化解财政风险的行为,即为财政风险金融化。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抑制财政风险,但是,它不仅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大纳税人的税负,还会导致财政风险的持续上升,因此,从长期来看,财政风险金融化会向上推动经济风险,并最终抑制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中国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财政风险金融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模型的抑制效应,若不有效限制这种政府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邵全权  
本文在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框架下构建了保险业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和多重均衡现象,在保险业发达的情形下,经济增长和保险业发展相互促进;在保险业不发达的情形下,经济增长存在低水平陷阱。本文以寿险业为例,运用中国各省份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门槛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寿险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人均GDP和保险密度进入更高的区制,寿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当相对寿险深度跨越更高的门槛值后,寿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降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晶  
经济增长促进保险发展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认识,但这种促进作用的稳定性与周期性尚未得到验证。文章利用脉冲函数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对人身险的促进作用是周期性的,一个周期约为7年,对财产险的促进作用是较为稳定的,这也与不同险种的保费来源有关。而通过聚类分析对经济增长促进保险发展的地域性进行分析发现,随着GDP与保险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高度一致,但保险密度与GDP的地区分布具有一定差异,这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促进保险发展的机制是复杂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永龙  
我国经济高碳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碳生产率水平一直以来相对落后。低碳发展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目标一致。因此,提高碳生产率是建构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何强  
民生发展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落脚点。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增长质量对民生发展的理论影响分析框架,并采用门槛面板计量模型以及相关统计方法,实证考察2000年以来中国各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对民生发展的多重均衡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间,经济增长质量对民生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以经济增长质量、人均GDP和经济结构为门槛变量的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质量对民生发展的影响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而以城镇化率为门槛变量的结果则显示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为此应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罗小芳  卢现祥  
共享式增长是一种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共享式增长强调消除部分"不能分享者"的"分享"问题,它是一种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共享式增长的实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和均衡增长。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中的失衡、人力资本投资的体制失衡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偏离了共享式增长。实现我国共享式增长一是要制度创新;二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共享式增长的制度体系;三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实施第二次分权让利。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永龙  
总体上看,我国低碳经济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建构系统的低碳政策体系,也没有专门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工具选择,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本文试图从有效政策设计角度,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及其对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付才辉  
总量增长伴随着结构失衡是中国六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事实。在一般性的理论层面上,我们发现这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阿基里斯之踵:为追求总量增长最大化,政府实施的(产业、地区、城乡等)部门专用的异质性政策会引发部门间的结构失衡。基于泰尔熵指数所测度的部门间结构失衡,本文通过引入部门要素密度异质性与部门专用政策异质性,拓展了Barro(1990)经典的政府公共服务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与省份区域经济近六十年的经验数据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式发展存在为增长而失衡的机制。在取得较高总量增长的成就之后,结构失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未来须熨平过度倾斜性的部门专用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亚庄,李陆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