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6)
- 2023(4522)
- 2022(3816)
- 2021(3500)
- 2020(3081)
- 2019(6260)
- 2018(6314)
- 2017(10934)
- 2016(6593)
- 2015(7351)
- 2014(7478)
- 2013(7091)
- 2012(6703)
- 2011(6063)
- 2010(6146)
- 2009(5520)
- 2008(5421)
- 2007(4883)
- 2006(4301)
- 2005(3755)
- 学科
- 济(19405)
- 经济(19378)
- 管理(15787)
- 业(14475)
- 企(10326)
- 企业(10326)
- 学(9222)
- 农(7721)
- 方法(7548)
- 数学(6401)
- 制(6352)
- 数学方法(6310)
- 中国(6026)
- 体(5813)
- 财(5241)
- 农业(4903)
- 业经(4667)
- 理论(4527)
- 地方(4133)
- 银(4079)
- 银行(4030)
- 行(3895)
- 融(3640)
- 金融(3632)
- 教育(3539)
- 和(3510)
- 体制(3353)
- 环境(3342)
- 技术(3277)
- 划(2955)
- 机构
- 学院(92805)
- 大学(91593)
- 研究(39332)
- 农(30739)
- 济(30212)
- 经济(29347)
- 科学(29122)
- 管理(28308)
- 中国(27855)
- 农业(24694)
- 理学(23871)
- 理学院(23531)
- 管理学(22832)
- 所(22786)
- 管理学院(22688)
- 业大(22430)
- 研究所(21283)
- 京(21174)
- 中心(17458)
- 农业大学(15963)
- 江(15719)
- 省(15688)
- 院(14340)
- 技术(14236)
- 室(13961)
- 财(13848)
- 业(13351)
- 科学院(13149)
- 北京(13070)
- 实验(12562)
- 基金
- 项目(68255)
- 科学(50071)
- 基金(46273)
- 家(45465)
- 国家(45119)
- 研究(43198)
- 科学基金(34920)
- 省(28429)
- 自然(25023)
- 划(24667)
- 自然科(24416)
- 自然科学(24399)
- 社会(24287)
- 基金项目(23977)
- 自然科学基金(23927)
- 社会科(22752)
- 社会科学(22740)
- 教育(19659)
- 资助(19225)
- 编号(16886)
- 重点(16593)
- 计划(16412)
- 科技(16219)
- 发(15122)
- 创(13954)
- 成果(13772)
- 农(13645)
- 科研(13532)
- 部(13464)
- 业(13462)
共检索到141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樟镳 黄瑞冬 魏保权 张素萍 周宇飞 肖木辑 许文娟
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高粱产量的重要措施,但密度增加使得高粱群体的冠层更加郁闭,如何在高密度下改善冠层特性成为保障高粱高产的重要条件。在高密度(1.25×105株.hm-2)条件下,采用不同种植方式(大垄双行、等行距和穴播)构建3个不同的高粱群体,对它们的冠层叶片结构性状、功能叶光合特性、冠层微环境以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高粱群体中,大垄双行种植群体产量最高,为7808.9kg.hm-2,其冠层顶部叶片叶面积较小、叶向值高、相对挺直,功能叶的光合优势也较明显,此外,比较其他群体,该群体叶面积指数适宜,光照分布合理,通风性好。综合分析表明,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能够优化群...
关键词:
灌浆期 高粱群体 冠层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占魁 刘景辉 段宇坤 焦立新 庞云 刘瑞芳
试验研究了不同饲用高粱品种植株物质生产特性及其在呼和浩特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生育进程存在较明显差异,其中健宝、乐食、牧特利、标兵不能够正常抽穗开花,因此不能成熟。不同饲用高粱品种的株高、可见叶和展开叶片数均呈"S"型曲线变化,株高以蒙农青饲1号增长速度较快,牧特利最慢,8月19日之后各品种的株高陆续达到最大值,以苏波丹的株高为最高,达到277cm,牧特利最低,为175cm;牧特利的可见叶和展开叶片数增加速度最快,平均主茎叶片数最多,为18.8片:健宝最慢,平均主茎叶片数最少,为13.8片。饲用高粱的茎叶比呈"双峰"曲线变化,叶鲜干比和茎鲜干比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各供试品种叶鲜...
关键词:
饲用高粱 植株形态 物质生产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秋 张飞 张志鹏 朱凯 邹剑秋
分蘖是甜高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研究保留分蘖的利弊对甜高粱轻简栽培和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甜高粱辽甜1号、辽甜3号和辽甜11为试材,对去除分蘖(RT)与保留分蘖(KT)处理下甜高粱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物质分配和糖分积累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保留分蘖(KT)较去除分蘖(RT)处理会小幅度降低群体的株高;去除分蘖处理(RT)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比保留分蘖处理(KT)分别降低1.70、1.78和1.65,去除分蘖处理较保留分蘖处理叶绿素有小幅度增加;保留分蘖(KT)较去除分蘖(RT)处理主茎光合速率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增加是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甜高粱 分蘖 光合 物质分配 糖分积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成亚梅 黄正金 李春燕 郭文善 朱新开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高氮肥利用率条件下群体花后衰老特征。【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四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不同氮肥利用率(NUR)群体,研究其产量、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及花后剑叶衰老特性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群体NUR变幅在31.18%—72.23%,NUR≥60%群体(氮高效群体)籽粒产量8 500...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氮效率 物质生产 衰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敖雪 谢甫绨 曹慧 张湘 张惠君 王海英
以两对叶型不同的大豆近等位基因系品系为材料,设置4.5,6.0,10.5,15.0,19.5,24.0,28.5万株/hm2的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基因系大豆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基因系叶片叶色值的影响不大,但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尖叶组的净光合速率在低密度(4.5,6.0万株/hm2)和高密度(28.5万株/hm2)条件下较高,而圆叶组净光合速率在较低密度和正常密度(6.0,10.5,15.0万株/hm2)下较高,生育前期种植密度处理对不同叶型大豆的生物产量影响较小,而生育中后期,尖叶组和圆叶组各生育阶段单株生物产量的积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叶型 物质生产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敖妍 赵磊磊 姜常玉 马履一
为了探索miRNA在文冠果不同类型植株的花发育阶段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异性,以单瓣型和重瓣型文冠果的花芽、茎、叶为试材,提取这2种类型组织的小RNA。从前期研究获得的文冠果小RNA测序数据库中筛选11个候选m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在花发育不同阶段以及茎和叶片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11个候选miRNA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Xso-M007a-b、miR167a-b与miR169在两类中都是表达量随花芽发育呈现下降趋势,XsoM003则相反,说明了miRNA表达的时序性。在不同类型之间以及不同部位miRNA的表达也存在差异,Xso-M002、Xso-M003、Xso-M007a-b、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群 杨雄 李敏 李国业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群体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将50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生产力等级:低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00 t.hm-2)、中层水平(9.00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75 t.hm-2)、高层水平(9.75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 干物质积累 光合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贺盛 张亚黎 易小平 薛军 罗毅 罗宏海 张旺锋
【目的】探讨海岛棉和陆地棉两个棉花栽培种群体物质生产存在差异的原因,揭示海岛棉和陆地棉产量形成的机理,为选育高光效棉花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能适应北疆棉区的海岛棉品种(系)(新海22号、H858)和陆地棉主栽品种(新陆早13号、新陆早33号)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冠层开度、叶片向日性运动、群体光合速率和生物量等指标,探讨海岛棉和陆地棉两个栽培种间群体冠层结构、叶片光合组分和光合生产特性等的差异。【结果】陆地棉品种冠层上部叶片数量多,叶面积指数大,冠层开度小,上部叶片光截获量占冠层光截获总量的比例大,冠层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荣改 孟祥祯 王玉珍 王振圻 冯瑞光 孟令启 宁文书
对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类型的水稻组合(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和光合特性及其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亚种间杂交稻比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具有更强的干物质生产优势,但生长发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群体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较低,干物质分配不协调,库容量大,早衰,导致亚种间杂交稻的籽粒充实度差。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籽粒充实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籽粒充实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军 王伯伦 孟维韧 赵凤艳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形成的物质来源。【方法】以27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对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齐穗期、灌浆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弯穗型品种。齐穗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气孔导度大于弯穗型品种,但灌浆期各类品种气孔导度的差异变小。灌浆期细胞间隙CO2浓度比齐穗期有所增高,其中弯穗型品种增高幅度较大。齐穗期和成熟期细胞间隙CO2浓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合效率和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分配到穗部的比例较大,产量较高。
关键词:
水稻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建恒 李宾兴 王斌 郭程瑾 李雁鸣 肖凯
【目的】通过对不同磷效率品种的光合碳同化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阐明磷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磷素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丰、缺磷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参数、碳酸酐酶活性和RuBPCase活性。【结果】缺磷条件下,各测定时期的叶绿素含量(Chl)、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碳酸酐酶活性(CA)和光合速率(Pn)以及可溶蛋白含量(SP)和RuBPCase活性均大致以磷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品种(M)次之,低效品种(L)最低;不同磷效率品种各测试时期的LAI和作物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光合势(PP)也以H最高,M次之,L最低。【结论】磷胁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淑文 文宏达 周彦珍 李雁鸣 肖凯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酶活性。【结果】缺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均以H最大,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丽华 胡锐 赛力汗 雷钧杰 乔旭 陈兴武
为揭示滴灌高产冬小麦的物质生产规律,在滴灌(分别在越冬前、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2 d、花后20 d各滴水1次,每次滴水750 m3/hm2,共4 500 m3/hm2)条件下,田间比较了8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品种具有最高总茎数多,成穗数多;群体最高叶面积指数值大,孕穗至成熟期间干物质积累量大;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的特点。新冬32产量最高(为8 376.3 kg/hm2),其穗数为736.70万穗/hm2,穗粒数为36.4,千粒质量为36.76 g;群体最高总茎数为2 198.4万/hm...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品种 高产 物质生产与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德玉 刘雪峰 何绍兰 谢让金 钱春 吕强 易时来 郑永强 邓烈
【目的】研究郁闭柑橘园整形改造对植株冠层特性、光合特性及营养代谢、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柑橘园树体管理和郁闭柑橘园合理改造及航空植保农艺配套等提供依据。【方法】以15年生枳橙砧奥林达夏橙为试验材料,对郁闭植株进行开心形、篱壁形和主干形等树形改造处理(对照植株即CK,不作任何处理),研究树体冠层特性、叶片营养、叶绿素快速荧光、果实品质及单株产量等的变化。【结果】6—9月,各处理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均呈不断增大趋势,以开心形的增幅最明显,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及光合有效辐射则相反;各处理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一兰 刘唐兴 付爱斌
灌溉方式是影响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重要的农艺措施,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植株理化和生特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了间歇灌溉(Ⅱ)、湿润灌溉(WI)和节水灌溉(WSI)3种灌溉方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各灌溉方式处理水稻植株的分蘖数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Ⅱ>WI>WSI;植株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Ⅱ和WI条件下,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大小顺序均为WI>Ⅱ>WSI。早稻和晚稻各处理植株的根系、茎、穗干质量大小顺序均为Ⅱ>WI>WSI,叶干质量均为WI>Ⅱ>WSI;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穗干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植株Ⅱ处理的有效穗数均最高,均显著高于WI和WSI处理。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Ⅱ处理产量为最高,2个年份早稻产量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107.9,461.7 kg/hm~2和98.8,422.2 kg/hm~2,晚稻分别比WI和WSI处理增加250.1,683.6 kg/hm~2和220.3,661.8 kg/hm~2,其大小顺序均表现Ⅱ>WI>WSI。在稻田不同水分管理中,可采取间歇灌溉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 灌溉方式 生理特性 干物质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