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6)
2023(4152)
2022(3591)
2021(3499)
2020(3113)
2019(7334)
2018(7248)
2017(14205)
2016(7766)
2015(8705)
2014(8746)
2013(8988)
2012(8083)
2011(7160)
2010(7232)
2009(6923)
2008(7561)
2007(6888)
2006(6293)
2005(6012)
作者
(20848)
(17172)
(17101)
(16596)
(11304)
(8071)
(8070)
(6398)
(6387)
(6315)
(5924)
(5880)
(5656)
(5490)
(5425)
(5328)
(5320)
(5179)
(5041)
(4815)
(4295)
(4271)
(4092)
(4002)
(3915)
(3902)
(3884)
(3877)
(3421)
(3348)
学科
管理(38694)
(33240)
(32731)
企业(32731)
(30083)
经济(30051)
方法(18194)
(16996)
数学(15824)
数学方法(15777)
(14429)
财务(14409)
财务管理(14390)
企业财务(13906)
(10872)
(9039)
银行(9038)
(8417)
(7845)
金融(7845)
(6713)
人事(6459)
人事管理(6458)
业经(6318)
体制(6172)
(5939)
(5810)
理论(5445)
经营(5393)
(5177)
机构
大学(108859)
学院(106259)
管理(48402)
(46419)
经济(45262)
理学(39045)
理学院(38737)
管理学(38418)
管理学院(38182)
中国(31610)
(29622)
研究(29147)
(22337)
财经(22196)
(20365)
财经大学(17060)
(16336)
中心(15651)
(15397)
金融(15113)
商学(14910)
商学院(14778)
北京(14656)
(14254)
(14175)
(13915)
经济学(13797)
银行(13607)
科学(13332)
人民(12731)
基金
项目(58813)
科学(47020)
基金(45526)
研究(42619)
(37939)
国家(37629)
科学基金(34081)
社会(27623)
社会科(26493)
社会科学(26485)
基金项目(23923)
自然(23147)
自然科(22721)
自然科学(22718)
自然科学基金(22380)
资助(20562)
教育(20334)
(20125)
(17246)
编号(16725)
(14408)
成果(14042)
教育部(13238)
人文(12864)
大学(12219)
重点(11999)
(11965)
(11892)
项目编号(11822)
科研(11623)
期刊
(53819)
经济(53819)
研究(34579)
(28716)
(24100)
金融(24100)
管理(23219)
中国(22104)
财经(12391)
科学(11294)
学报(11238)
(10446)
大学(9549)
财会(9362)
学学(9044)
技术(8887)
会计(8738)
经济研究(8247)
国际(7240)
(6913)
通讯(6410)
会通(6389)
理论(6386)
(6290)
业经(6146)
问题(6102)
教育(5931)
技术经济(5740)
现代(5636)
实践(5631)
共检索到178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哈根花  杨丽芳  
信息不对称引发了两层代理冲突问题,如何缓解这两大代理冲突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基于"高管货币薪酬激励是缓解第一层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机构投资者持股是缓解第二层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的观点,从激励和监督两个方面出发,以2010~2016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高管货币薪酬激励、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高管货币薪酬激励会诱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基于盈余管理全景式考察,其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即利益趋同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能够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其持股比例越高,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越少;在内外部治理机制协调配合下,高管货币薪酬激励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凌云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2012-2016年非金融行业财务数据,分析了高管内外部薪酬差距、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真实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研究表明:高管内外部薪酬差距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类型不同,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不同。较之交易性机构投资者来说,稳定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存在,对高管薪酬差距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区分高管薪酬差距样本组,发现稳定性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差距与真实盈余管理正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在高管薪酬差距高的样本组更大。区分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发现,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高管薪酬差距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在不同控股企业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珊  刘洪铎  
既有文献局限于将机构投资者视为无差异的分析对象,使得关于上市公司外部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扮演"监督者""合谋者"、抑或"旁观者"的角色至今仍未有明确定论。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个体异质性视角,选取我国2010年~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异质个体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超额薪酬之间的关系,以此考察个体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层面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助于降低高管超额薪酬,并且后者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大;个体层面上,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与高管超额薪酬正相关,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高管超额薪酬负相关,未有证据表明QFII、财务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持股与高管超额薪酬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上述结果说明,券商、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降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方面主要扮演"监督者"角色,证券投资基金更多体现为"合谋者",而QFII、财务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主要持"旁观者"的态度。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李争光  成辛子  张十根  戴维  
本文以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本文还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压力敏感型与压力非敏感型机构投资者,进一步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压力非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高管薪酬不存在相关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林永坚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2011数据为样本,将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纳入分析框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与上市公司长期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与上市公司短期业绩表现显著负相关,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长期业绩表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其积极治理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邬烈岚  徐雯  
以A股2012-201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是否存在黏性特征,同时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考察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高管薪酬黏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上市公司业绩上升时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高于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黏性特征;第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抑制高管薪酬黏性,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在完善高管薪酬契约机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在抑制高管薪酬黏性方面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引导上市公司优化薪酬契约机制、抑制高管薪酬黏性,一是要优化高管的薪酬结构,提高绩效薪酬所占比重,增强高管薪酬对公司业绩尤其是长期业绩的敏感性;二是要完善对高管业绩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考核方式,避免高管短视行为;三是要完善高管薪酬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四是要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稳定型机构投资者,保障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权利,充分发挥其外部监督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韩亮亮  
文章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金融机构薪酬管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银行高管货币薪酬在中央直管银行显著负相关,在非中央直管银行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实际控制人性质影响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高管货币薪酬制定中的作用;投资主导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银行高管货币薪酬在非中央直管银行显著负相关,业务主导型机构投资者比例与银行高管货币薪酬在非中央直管银行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银行高管货币薪酬制定中异质机构投资者会根据实际控制人的不同选择扮演"监督者"还是"合谋者"角色。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罗宏  曾永良  宛玲羽  
本文研究攀比的心理特征对高管薪酬契约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高管薪酬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高管薪酬中位数越多,高管进行薪酬攀比的动机越大,其在未来通过盈余管理操纵薪酬的程度增加,并且相比于应计盈余管理,高管更可能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操纵薪酬,而这种效应在公司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较大时得以缓解。进一步看,当公司属于竞争性行业或所处行业景气度较低时,薪酬攀比加剧了高管的薪酬操纵行为,即行业特征会对薪酬攀比与薪酬操纵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效应。研究还发现,薪酬攀比对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的确具有负面效应。上述证据表明,攀比心理是高管实施薪酬操纵的重要诱因,意味着研究高管薪酬激励时,应关注高管对待薪酬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心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方飞  李苏  何慧  郭娜瑛  
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从会计数据中识别盈余管理;而作为投资专家的机构投资者能否识别盈余管理,并将其融入到市场价格机制中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股票累计超额报酬率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的股票的超额报酬率与正向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负相关,说明机构投资者股东能从会计信息中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将其反映到市场价格机制中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苗  扈文秀  
本文以2006—2018年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深刻探析了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更容易导致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并且发现高管货币薪酬在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具有调节效应,并且呈现“倒U型”的调节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效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路军伟  韩菲  石昕  
薪酬激励是缓解代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可能引发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各有特点,在薪酬激励下高管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可能存在偏好,管理层持股可能会影响高管在薪酬激励下的盈余管理偏好。研究发现:(1)薪酬激励强度越大,高管越偏好采用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但薪酬激励会显著抑制高管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2)管理层持股增强了薪酬激励下高管采用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的偏好,弱化了高管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偏好,但管理层持股不会改变薪酬激励下高管抑制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偏好。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胜蓝  卢锐  
理论研究认为基于会计信息的高管薪酬制度安排是高管实施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本文以新股发行过程为特定的研究背景,实证考察发行公司会计信息对高管薪酬激励产生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我国资本市场2001-2007年的新股发行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下,公司高管通过盈余管理显著提高了货币薪酬水平。第二,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与没有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发行公司相比,前者现金流量的平均水平显著较低,而操控性应计的平均水平显著较高,表明实施高管股权激励的公司很可能普遍存在收益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了其股权激励价值。近几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高速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晖  马瑞  朱久华  
以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及其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两方面,研究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检验表明在调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情况下,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与管理者的年度报酬水平和股权激励呈正相关关系,另外,盈余管理对薪酬业债敏感性也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有效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光国  刘爽  赵健宇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2年的数据,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检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大股东控制对二者作用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同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在将样本依据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分组后,这种负相关性在大股东非绝对控制组中仍然成立,而在绝对控制组中则不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傅颀  邓川  
以2008-2011年度我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从管理层权力视角考察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在全流通时代公司完全有可能诱使管理层为满足激励函数而操纵会计盈余,以实现股票期权收益;在薪酬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下,管理层权力大的公司其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说明管理层权力的大小确实能够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从公司和监管层的角度分别提出建立更为合理的与业绩挂钩的长效薪酬管理体系和进一步完善强制性高管薪酬披露制度等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