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709)
2023(20614)
2022(17619)
2021(16467)
2020(13934)
2019(32281)
2018(31728)
2017(60478)
2016(32683)
2015(36729)
2014(36307)
2013(36173)
2012(33208)
2011(29670)
2010(29632)
2009(27947)
2008(27953)
2007(24501)
2006(21686)
2005(19798)
作者
(92256)
(76880)
(76210)
(72955)
(49090)
(36547)
(34678)
(29879)
(29261)
(27503)
(26136)
(26091)
(24552)
(24324)
(23810)
(23574)
(22825)
(22360)
(22107)
(22104)
(18978)
(18684)
(18623)
(17578)
(17247)
(17118)
(17096)
(16802)
(15437)
(15037)
学科
(138788)
经济(138602)
(114115)
管理(109210)
(100253)
企业(100253)
方法(63904)
数学(53502)
数学方法(52913)
(44817)
(39565)
中国(36890)
业经(36507)
(31678)
(30746)
财务(30668)
财务管理(30616)
企业财务(29172)
农业(27051)
(25621)
贸易(25601)
(24915)
(24484)
地方(24300)
(23134)
银行(23088)
(22894)
技术(22871)
(22842)
理论(22737)
机构
大学(465968)
学院(464929)
(197231)
经济(193470)
管理(187293)
理学(161036)
理学院(159369)
管理学(156882)
管理学院(156020)
研究(154162)
中国(122944)
(99273)
(95877)
科学(90302)
(76263)
财经(75555)
(72939)
中心(70557)
(68920)
研究所(68517)
(68243)
业大(65417)
北京(63040)
经济学(60044)
农业(56853)
(56851)
师范(56343)
财经大学(56262)
(55976)
(54495)
基金
项目(307729)
科学(244567)
基金(227354)
研究(226290)
(196802)
国家(195191)
科学基金(169696)
社会(145889)
社会科(138485)
社会科学(138453)
基金项目(119645)
(117071)
自然(109567)
自然科(107088)
自然科学(107065)
自然科学基金(105211)
教育(103432)
(98520)
资助(94239)
编号(90777)
成果(73394)
(69407)
重点(68293)
(64949)
(64295)
课题(61729)
国家社会(60899)
教育部(60332)
创新(60242)
(58913)
期刊
(217417)
经济(217417)
研究(141836)
中国(89895)
(78793)
管理(73982)
学报(68060)
(66552)
科学(65163)
大学(53382)
学学(50388)
(46837)
金融(46837)
农业(45757)
教育(44824)
技术(41238)
财经(38287)
经济研究(35025)
业经(34802)
(32821)
问题(28065)
(26596)
技术经济(24189)
(23713)
理论(22508)
世界(21863)
财会(21849)
统计(21753)
现代(21655)
(21104)
共检索到702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友娣  许成  焦丽华  
近年来,上市公司高管成群离职现象频现。以2008—2009年中国制造业新增ST公司为样本,按同行业原则选取19家健康公司为对照样本,揭示公司业绩变动的过程特征。研究发现:公司业绩下滑过程特征明显,路径清晰;高管成群离职现象对公司业绩具有显著预警作用;激励不足影响高管内驱力释放是业绩下滑的潜在因素,"一股独大"是业绩下滑的机制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友娣  许成  焦丽华  
以2008-2009年中国制造业新增ST公司为样本,按同行业原则选取对照样本,根据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指标和高管离职率作为预警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比较预警效果。研究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形成路径清晰;高管离职率对财务困境具有显著预警作用;高管成群离职的首要因素不是报酬偏低,而是对公司的困境预期;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潜在因素是大股东的过度干预。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张世敬  王生年  
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大股东控制以及多元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大股东控制度与公司业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股权制衡度越高公司业绩越好,这一关系在相对控股类型的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何非  
投资是拉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高效率的投资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在现实中由于投资意愿偏误和决策失误等因素的影响,非效率投资问题广泛存在。文章选取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究大股东控制力、公司治理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机制质量越高,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程度越低;大股东控制力越强,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程度越高;大股东控制力会显著削弱公司治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侯晓红  
本文以1998-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大股东资源侵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处在正常水平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侵占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低于预期水平,并且预期上市公司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为避免破产而带来的损失,大股东倾向于更多地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介于上述区间内时,为免于破产,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侵占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而减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水平  
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协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那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会带来什么效应呢?本文选定2000~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大股东利益侵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接着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了控制权转移、企业绩效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后高管变更确实对大股东利益侵占产生了正的影响,同时,大股东利益侵占又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向的作用。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引入了高管变更和大股东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丽  
股份公司较好地克服了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难以满足大规模融资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缺陷,但也产生了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所引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倾向",职业经理人未必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李国平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研究了控股股东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总体上,控股股东所有制性质在国家股、国有法人股以及私有股之间的变更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性影响。第二,同控股股东的国家股或私有股性质相比,控股股东变更为国有法人股更可能改善公司业绩。所谓"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主要体现在国家股所有者缺位。第三,控股股东的私有性质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私有控股股东隐瞒利润的结果。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杨向阳  李前兵  
本文以679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间1946个时间序列的观测值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团队特征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实证结果表明: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高管薪酬与业绩是同向变化的;高管年龄越大,企业经营的惰性越大;高管的教育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公司业绩;两职兼任利于管理层制定高薪酬,但是并没有显著提高企业绩效;管理层股权激励并没有显著提高公司业绩,但有助于管理层利用权力获取高额薪酬;财务杠杆成为拉低高管薪酬的反向力,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激励管理层实现组织目标,又能限制管理层利用权力从企业获得高薪酬。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娟  黄志忠  
经典的管理学文献提出了内部控制作用于技术创新的两种不同机制,分别形成"内部控制促进论"和"内部控制悖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虽然整体上我国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存在促进作用,但作用力较弱。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在技术创新活跃的公司中,内部控制提高创新绩效的作用力较弱;在大部分处于创新平均水平的公司中,内部控制的加强产生抑制创新投入的倾向;而在技术创新消极的公司中,内部控制对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都没有发挥显著的改善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一步改进内部控制建设,以促进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和向新兴制造业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石水平  
"壳"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众多企业争夺的对象,但控制权争夺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传统的支持和掏空理论认为这是"两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令大股东有意侵占上市公司,以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但这难以解释中国的现象。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相互关系是剖析股东行为,研究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超控制权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呈正相关;(2)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正相关;(3)大股东利益侵占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负相关;(4)大...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林建秀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第一大股东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两个层面的控制权组合界定为控制模式,考察在各种控制模式下,第一大股东为政府和自然人的上市公司业绩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第一大股东超强控制和完全竞争的控制模式,政府和自然人性质的上市公司业绩不存在差异;在第一大股东高股权低控制模式下,政府性质的上市公司业绩优于自然人性质的上市公司;而在第一大股东低股权高控制模式下,自然人性质的上市公司业绩优于政府性质的上市公司。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彭丁  
我国上市公司国家控股与控股集中的特殊制度背景是引发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代理冲突的导火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上述治理环境,以控制权结构为研究载体,利用2005—2008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无论在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机构制衡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但这种制衡效应在非国有公司更为突出;(2)在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但在非国有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线性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持股对国有公司的倒U绩效影响受制于公司控股集中度,随着控股股东控股比例提高,机构持股的边际...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周泽将  雷玲  王彪华  
本文以高管拥有纪委身份作为高管廉洁的代理变量,选取2011—2017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考察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高管廉洁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表现为高管廉洁程度越高,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越强。相对于中央国有企业,上述抑制作用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显著增强。基于经济后果的进一步测试显示,高管廉洁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且大股东掏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高管廉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大股东掏空影响因素文献,同时为高管廉洁的治理效应提供了直接经验证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兵  
利用2001~2004年的上市公司数据,采用修正的Dechow和Dichev(2002)模型对大股东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呈倒U型关系,即大股东持股分散和集中都会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此外,在大股东兼任董事会成员的比例较高、大股东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及大股东股权为非国有的公司,盈余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股权性质进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而言,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