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7)
- 2023(16166)
- 2022(13678)
- 2021(12454)
- 2020(10734)
- 2019(24006)
- 2018(23357)
- 2017(45331)
- 2016(23846)
- 2015(26347)
- 2014(25959)
- 2013(25548)
- 2012(22946)
- 2011(20577)
- 2010(20419)
- 2009(18971)
- 2008(18066)
- 2007(15814)
- 2006(13756)
- 2005(12167)
- 学科
- 济(112960)
- 经济(112815)
- 管理(79266)
- 业(73207)
- 企(62606)
- 企业(62606)
- 方法(47511)
- 数学(42357)
- 数学方法(41939)
- 财(32242)
- 农(24630)
- 中国(24559)
- 制(24135)
- 业经(23186)
- 地方(21758)
- 务(21365)
- 财务(21318)
- 财务管理(21277)
- 企业财务(20358)
- 学(19125)
- 体(17966)
- 贸(17533)
- 贸易(17524)
- 银(17275)
- 银行(17237)
- 易(17009)
- 融(16926)
- 金融(16923)
- 农业(16655)
- 行(16400)
- 机构
- 学院(339473)
- 大学(339388)
- 济(151780)
- 经济(149147)
- 管理(135356)
- 理学(117961)
- 理学院(116829)
- 管理学(115086)
- 管理学院(114468)
- 研究(109617)
- 中国(84572)
- 财(71318)
- 京(67601)
- 科学(63439)
- 财经(57317)
- 所(52938)
- 农(52764)
- 经(52200)
- 中心(51075)
- 业大(49305)
- 江(48542)
- 经济学(48073)
- 研究所(47917)
- 经济学院(43106)
- 财经大学(42886)
- 农业(41297)
- 北京(41274)
- 院(39656)
- 范(38851)
- 师范(38342)
- 基金
- 项目(232887)
- 科学(185789)
- 基金(174552)
- 研究(165829)
- 家(152394)
- 国家(151182)
- 科学基金(131835)
- 社会(111538)
- 社会科(106025)
- 社会科学(106002)
- 基金项目(92873)
- 省(89431)
- 自然(85641)
- 自然科(83738)
- 自然科学(83715)
- 自然科学基金(82255)
- 教育(76074)
- 划(75061)
- 资助(70028)
- 编号(63613)
- 部(52653)
- 重点(52347)
- 成果(49798)
- 创(49353)
- 发(48896)
- 国家社会(47543)
- 制(46552)
- 创新(46265)
- 教育部(46214)
- 科研(45305)
共检索到490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怡秀 孙世敏
以在职消费的经济性质为逻辑分析起点,从理论上阐释了高管在职消费的各成分(货币薪酬补充、正常职务消费和自娱性消费)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机制,并选择2011—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货币薪酬补充成分在职消费对高管发挥有效激励作用,是补偿性激励机制,对货币薪酬激励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维系关系发生的在职消费是一种关系资本投资,主要用于维系公司与政府的关系,而非客户关系;自娱性消费产生代理成本,损伤公司价值。
关键词:
在职消费 公司业绩 影响机制 经济性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世敏 陈怡秀 马智颖
笔者以中国公司在职消费经济性质为切入点,探索高管关系资源对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关系的中介传导效应,并考察产权性质和在职消费规范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在职消费对公司业绩的驱动机理。笔者选择2010—2016年969家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公司在职消费总体上表现为显著的"效率观";在职消费与高管关系资源显著正相关,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在职消费被广泛用于维系各类关系资源;高管关系资源对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具有中介传导作用;产权性质对高管关系资源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而在职消费规范政策的调节效应不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朝晖 杜方
如何利用高管薪酬差距设计提升公司业绩既是学术界探讨的焦点问题,也是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对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问题进行文献回顾,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在竞争氛围良好的公司,高管薪酬差距会对业绩产生正向影响;在偏重协作的公司,会产生负向影响;针对某上市公司基于EVA作为业绩指标进行分析,得出高管薪酬差距会对业绩无显著影响的结果,认为应当通过业绩考核标准制定高管薪酬,让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建立起良性、有效的关系。
关键词:
EVA 高管薪酬差距 公司业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郝斌斌 李佃辉
一、引言近年来,关于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已经初见端倪,不过大多数都是理论分析和对国外国内研究的总结,国外专门针对在职消费的实证研究也不多见。由于创业板市场目前是我国证券市场中最具有潜力的市场,所以对创业板市场的研究意义重大。而创业板市场由于其上市企业自身的一些不同,其高管消费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特点亟待研究。二、文献综述目前来看,国内外关于高管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代理观和效率观。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李国平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研究了控股股东所有制性质的改变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总体上,控股股东所有制性质在国家股、国有法人股以及私有股之间的变更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性影响。第二,同控股股东的国家股或私有股性质相比,控股股东变更为国有法人股更可能改善公司业绩。所谓"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主要体现在国家股所有者缺位。第三,控股股东的私有性质对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私有控股股东隐瞒利润的结果。
关键词:
控股股东 公司业绩 股权结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宏 黄文华
代理理论是否能够解释我国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是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和公司治理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运用2003~200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与高管人员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相对非国有最终控制的公司而言,国有最终控制公司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程度与公司业绩负相关,而支付现金股利可以显著降低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程度。这表明国企分红在抑制在职消费的同时,减少了代理成本。这为我们从优化公司治理、约束管理层代理动机角度思考国有企业收益分配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德芳 叶陈刚
文章利用沪深两市2010年~201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对管理层权力对在职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越大,其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水平就越高,但在职消费水平越高,公司业绩却在下降,说明了管理层权力提升了在职消费水平,却没能相应的提升公司业绩。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 在职消费 公司业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史春玲 王茁
利用SAS统计软件并运用非参数统计方法,选取净利润、营业收入、普通股每股收益作为公司业绩指标,对2010—2012年2 351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发现企业产权性质也会对两者的相关程度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较强,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其次,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最弱。可见,强国有控股公司受政府干预较多,其高管薪酬的制定对于以财务指标体现的公司业绩的倚重并不显著。
关键词:
高管薪酬 公司业绩 产权性质 相关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平 陈守东 于天琪
本文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明确了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证实资本结构影响公司业绩。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考察了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负相关;无息债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有息债务与公司业绩负相关;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与公司业绩无论为负相关,且长期借款对公司业绩的负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怡秀 孙世敏 屠立鹤
目前,在职消费理论研究集中于"代理观"或"效率观"表现,对其经济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涉猎极少,仅有的几篇文献多以高管同质为前提,忽略了异质性特征。依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职业生涯阶段、性别、学历以及两职兼任等异质特征可能影响高管的在职消费偏好与投向,从而对其经济效应产生调节作用。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12—2014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在职消费的经济效应及高管异质性对其产生的影响,发现如下三点结论:第一,中国企业在职消费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效率观",对高管具有显著的补充激励作用;第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在职消费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怡秀 孙世敏 屠立鹤
目前,在职消费理论研究集中于"代理观"或"效率观"表现,对其经济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涉猎极少,仅有的几篇文献多以高管同质为前提,忽略了异质性特征。依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职业生涯阶段、性别、学历以及两职兼任等异质特征可能影响高管的在职消费偏好与投向,从而对其经济效应产生调节作用。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12—2014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在职消费的经济效应及高管异质性对其产生的影响,发现如下三点结论:第一,中国企业在职消费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效率观",对高管具有显著的补充激励作用;第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在职消费的经济效应存在一定差异,中期与早期相比,在职消费的正向经济效应有所提升,晚期与非晚期相比,在职消费的正向经济效应减弱,但变化不明显;第三,学历和两职兼任对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女性高管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背景对其具有一定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翡
以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高管学术经历对现金持有及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学术经历提升了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提升了公司业绩。结果说明高管学术经历降低其风险偏好。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学术经历对现金持有及公司业绩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故上市公司应重视高管团队中学术经历的重要性和异质性。
关键词:
高管 融资偏好 学术经历 业绩 国有企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罗婷 何云
以2012—2014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并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下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未剔除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修饰情况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而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更为明显的正向提升作用;在剔除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修饰情况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由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且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在剔除盈余管理修饰后,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更为明显的负向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罗婷 何云
以2012—2014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并进一步区分不同产权性质下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未剔除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修饰情况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正相关,而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更为明显的正向提升作用;在剔除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修饰情况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由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且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在剔除盈余管理修饰后,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更为明显的负向影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梁长来 望西雅
为探究政府监管是否对市场高送转行为有所抑制,是否有效推动高送转信号传递机制良性循环,文章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以2018年11月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的高送转新规为外部冲击时间点,研究政府监管对高送转公司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外部监管显著提升了高送转公司的业绩水平,但随着冲击时间延长,监管效应逐渐减弱;进行分样本回归发现,工业和公共事业类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股利政策时对政府监管都很敏感。文章从外部监管角度量化分析高送转行为的政府监管效果,为下一步突出监管重点、规范市场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