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3)
2023(8352)
2022(7361)
2021(6571)
2020(5872)
2019(13491)
2018(13318)
2017(26189)
2016(13994)
2015(16105)
2014(16300)
2013(16343)
2012(15685)
2011(14514)
2010(14701)
2009(13964)
2008(13799)
2007(12768)
2006(11339)
2005(10339)
作者
(42876)
(36365)
(36271)
(34712)
(23085)
(17270)
(16699)
(14143)
(13546)
(13017)
(12410)
(12001)
(11576)
(11450)
(11269)
(11229)
(10982)
(10733)
(10504)
(10474)
(9053)
(8984)
(8723)
(8336)
(8267)
(8231)
(7967)
(7907)
(7310)
(7168)
学科
(83399)
经济(83329)
管理(44401)
(39319)
方法(32746)
(32366)
企业(32366)
数学(28892)
数学方法(28685)
地方(18915)
(17679)
(16433)
中国(16294)
(15819)
业经(15216)
地方经济(12962)
(11959)
(11627)
财务(11601)
财务管理(11570)
(11185)
贸易(11181)
农业(11159)
企业财务(11047)
(10941)
(10740)
环境(10181)
理论(9907)
(9639)
金融(9637)
机构
大学(220390)
学院(217994)
(100359)
经济(98424)
管理(85257)
研究(74641)
理学(72915)
理学院(72127)
管理学(71052)
管理学院(70633)
中国(56518)
(45693)
(44359)
科学(44168)
(38439)
财经(35664)
(35468)
中心(34715)
研究所(34709)
(33115)
(32176)
经济学(31793)
业大(30835)
北京(28804)
经济学院(28460)
农业(27905)
(27441)
师范(27193)
财经大学(26171)
(26044)
基金
项目(137777)
科学(108522)
基金(101184)
研究(99988)
(87568)
国家(86878)
科学基金(74406)
社会(65052)
社会科(61606)
社会科学(61586)
基金项目(53816)
(52752)
自然(47298)
自然科(46218)
自然科学(46203)
自然科学基金(45431)
教育(45266)
(44099)
资助(41664)
编号(40999)
成果(34107)
(31095)
重点(30652)
(30001)
(27579)
国家社会(27063)
教育部(26852)
课题(26736)
科研(26452)
人文(26308)
期刊
(114850)
经济(114850)
研究(64467)
中国(39225)
(36380)
学报(33018)
(31049)
管理(29897)
科学(29647)
大学(24235)
学学(22795)
农业(20502)
经济研究(19359)
(19075)
金融(19075)
财经(18911)
技术(18831)
业经(16375)
(16298)
教育(16188)
问题(14934)
图书(13320)
技术经济(13184)
统计(12073)
理论(11808)
(11334)
(11154)
商业(10691)
(10512)
世界(10476)
共检索到328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叶德珠  蔡赟  
在决定是否要进行虚假信息披露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需要在造假收益与未来可能的惩罚之间进行比较计算。行为经济学不一致时间偏好理论模型表明,行为主体存在"短视"认知偏差,他们能够进行理性的长期规划,但在实践时却会因对短期收益的过度重视、对未来成本的估计不足,而出现持续的有违初衷的不当行为。以此模型可以逻辑地解释初衷良好的高管人员持续造假的形成机制,而针对"短视"偏差的反偏差设计有助于拓宽证券监管思路。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徐绪松  曾凡涛  
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角度,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解释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并从经济学角度提出治理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手段和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谭克虎  李瑞贤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书杰  
完善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机制,是本次深化改革试点提出的一个新任务。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信社信息披露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信社信息披露机制的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莺  史晋川  
本文基于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模型,分析了对企业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的经济缘由,指出监管的主要收益在于促使单个企业将其信息披露的社会价值内部化。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对企业信息披露进行监管以改善社会福利的空间,但问题是针对所有企业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并不一定有效、对各个企业制定不同的标准虽然有效却不切实际,而分行业的监管能克服以上两种监管方法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整体福利水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长石  韩庆海  
本文在新规制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验证了煤矿安全规制以及煤矿企业与安全规制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对社会福利损失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煤矿安全规制是有效的。但是,这种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煤矿企业与安全规制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所抵消。除此以外,实证分析还发现,改善煤矿企业与安全规制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有效地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在上述实证结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善中国煤矿安全规制效果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佳玉  
法律与经济具有相当的内在一致性。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则经济关系产生法权关系,法律应该是由经济关系等社会因素形塑而成的。因此,完善的证券法律体系的构建同样需要考虑现实的市场,使得我们制定的规则在付诸执行之际不会产生过大的出入。在证券市场中,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解释法律问题,涉及到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权衡,致力于达成财富最大化的要求。文章通过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到法学之中,以解释为何会存在证券信息披露制度,预测该制度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然"层面的规范式的论述。将成本效益分析、交易成本等分析模型引入证券法律规则之中,以探求实现双方内在一致性的结合,进而追求社会资源运用的效益最大化有效模型。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红漫  赵柳榕  李娇  
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在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公开的漏洞信息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企业异常收益率在漏洞披露时间附近的变化情况,判断披露事件对企业累积异常收益率的负面影响,并阐释企业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漏洞评分、企业补丁响应行为、企业规模和漏洞公布时间对企业累积异常收益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随着漏洞评分的增大,补丁响应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效果会减弱;漏洞披露的延误程度对企业累积异常收益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企业所属产业对企业累积异常收益率无显著影响。最后为企业和漏洞披露平台提出信息安全漏洞披露的策略和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竺素娥  
本文在定义会计造假的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造假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认为造成我国会计造假现象泛滥的原因是从制度上存在着对会计造假的强烈需求和供给源。本文的结论是:降低造假的预期收益和提高预期成本,是抑制会计造假行为的根本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柏  
本文在考虑证券违规行为罚款额和监管成本不确定条件下,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建立了证券监管人员报酬激励合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我国证券监管人员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报酬激励合约的有关特征和相关解释。同时也分析了实施报酬激励合约的代理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邓青  
本文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建立数理模型,对我国股权融资中的强制性披露制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在自愿性披露下,只会进行让新的外部投资者参与投资的最低限度的信息披露水平,且为部分披露;而强制性披露的引入并不会降低企业家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在保证投资效率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总体的信息披露水平,并使整个社会福利增加;加大对企业家侵占现金流的处罚,能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减少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钟国伟,钟仁昌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宫宁   李瑾   罗崇佳   段茂盛  
本文以2016—2020年中国高碳排放行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碳绩效、碳信息披露水平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揭示高碳排放行业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的动机与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企业碳绩效与碳信息披露水平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当企业碳绩效较差时,出于合法性动机考虑,碳绩效越差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越高;当企业碳绩效较好时,出于信号传递动机考虑,碳绩效越好的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进一步地,碳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碳信息披露的成本和风险会对企业短期绩效造成负面影响,但显著提升了企业市场估值,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此外,媒体监督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动机和后果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媒体报道能够提高企业信息传递行为的可见度,从而调节企业碳信息披露动机;媒体报道还能通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降低企业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代理成本,缓解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增强其对市场估值的正向影响。本文为识别企业碳信息披露的不同动机,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主动、规范地披露碳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任玉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大循环之中,金融业要逐步对外开放,国际、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互相渗透及联动效应,迫使国内银行改善资本结构,改变管理体制,并要求我国的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