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72)
2023(5606)
2022(4515)
2021(4703)
2020(3516)
2019(8333)
2018(8263)
2017(12896)
2016(8840)
2015(10276)
2014(10617)
2013(9265)
2012(8802)
2011(7912)
2010(8443)
2009(7258)
2008(7361)
2007(6872)
2006(6139)
2005(5666)
作者
(22505)
(18808)
(18451)
(17833)
(11804)
(9230)
(8792)
(7449)
(7438)
(6971)
(6580)
(6222)
(6187)
(5967)
(5927)
(5820)
(5806)
(5598)
(5537)
(5386)
(5125)
(4729)
(4642)
(4572)
(4319)
(4230)
(4181)
(4163)
(3947)
(3936)
学科
(21008)
经济(20977)
教育(20747)
管理(17394)
中国(13639)
(13074)
(11248)
企业(11248)
理论(10709)
教学(10015)
方法(8948)
(8223)
数学(7302)
数学方法(7035)
(6904)
学法(5671)
教学法(5671)
(5575)
(5275)
业经(4930)
研究(4855)
技术(4799)
发展(4724)
学理(4713)
学理论(4713)
(4600)
地方(4461)
(4391)
学校(4375)
农业(4329)
机构
大学(112453)
学院(108528)
研究(41030)
管理(31824)
教育(31751)
(28299)
(27481)
师范(27306)
经济(27015)
(26903)
理学(26342)
理学院(25881)
科学(25848)
管理学(24967)
中国(24855)
管理学院(24748)
师范大学(22408)
(20907)
技术(20323)
(19817)
职业(19428)
研究所(18904)
北京(18211)
中心(18127)
(16275)
(15606)
(15164)
业大(14856)
(14571)
职业技术(13448)
基金
项目(66513)
研究(57769)
科学(51891)
基金(40498)
教育(37250)
(34363)
国家(33811)
社会(30571)
(29246)
社会科(28371)
社会科学(28362)
编号(27814)
科学基金(27466)
(26420)
成果(26025)
课题(24092)
(20882)
基金项目(19689)
重点(17011)
规划(16889)
资助(16811)
项目编号(16178)
(15933)
自然(15466)
(15170)
(15106)
自然科(15061)
自然科学(15056)
(14855)
自然科学基金(14720)
期刊
教育(57604)
研究(41931)
中国(38569)
(34917)
经济(34917)
技术(18300)
学报(16929)
职业(16648)
(14761)
科学(14501)
大学(14275)
(12090)
管理(11842)
技术教育(11375)
职业技术(11375)
职业技术教育(11375)
学学(11272)
农业(10543)
(8288)
论坛(8288)
图书(7919)
(6864)
高等(6699)
(6186)
金融(6186)
(6170)
成人(6137)
成人教育(6137)
(5957)
书馆(5731)
共检索到184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丽  
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历史阶段。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的宏观要求,更是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助力提质培优任务的有效保障。当前的评价体系存在着"同文共轨""竞优评价""知识本位"与"单一评价"的不良导向,制约着高职教育吸引力与质量的双重提升。纠偏反正,实现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向"类型特色""综合评价""能力本位""多元评价"的逻辑嬗变已刻不容缓。面向未来,高职教育评价可遵循相应实践进路,取得关键领域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志军  张蕴启  范豫鲁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是面向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是面向未来的理论生成,是面向世界的实践要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规模大与认可度低、就业率高与就业质量低、资源领域广与资源转化率低三大矛盾,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实践进路上,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制度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入手,优化体制机制、拓展教育内涵、融合多方资源,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符号的文化因子、技术养分和技能要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剑萍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高端,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如何以“三融”贯彻落实“三位一体”重大部署,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破解的实践难题,需要厘清理论逻辑,提出新发展阶段的建议。一、聚焦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厘清“三融”理论逻辑,破解“三融”实践难题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端,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亚峰  
基于对1985年至2019年政策文本的分析,可将我国高职产教融合政策实践样态演进历程划分为以校办企业与校企联合办学为纽带的初步探索期、以工学结合为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调整期、以各类项目为依托的产教融合全方位深化期、以各层次产教融合政策为基石的政策体系建设期。对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国外产教融合政策实践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启示。为消解我国高职产教融合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时效性欠佳、针对性不高、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困境,在政策制定环节,应多方借鉴,科学制定;在政策执行环节,应高效执行,全面贯彻;在政策评估环节,应定期监测,有效评估;在政策修订环节,应及时反馈,适时修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剑萍  
党的二十大对于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的高端,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如何以“三融”贯彻落实“三位一体”重大部署,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破解的实践难题,需要厘清理论逻辑,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童世华   崔延强  
科教融汇既是科技创新的新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以三大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双重维度上实现与科学技术创新和使用的融会贯通。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落实科教融汇理念的过程中,却在制度层面存在缺乏针对科教融汇的制度供给、在主体层面存在行动主体科教融汇意识及科研能力薄弱、在场域层面存在校内校外融汇性教育资源缺乏、在结构层面存在科教融汇目标与过程机制不畅等问题。因此,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应从完善科教融汇的制度、打造科教融汇的队伍、丰富科教融汇的资源、健全科教融汇的机制出发,推动科教融汇理念的有效落实。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楚金华  
政府的高等职业教育职能定位、教育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取向、教育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功能转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理路。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质是人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衍生变化。明晰新质生产力内涵和形成机理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发端于企业创新,服务企业科技力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切入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着力点,深化评价改革和加强职业研究是其发力点。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动态调整办学定位,推行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强化知识库、师资队伍和育人文化的核心地位,创新课程任务、培养方式、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与科研组织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落实内部评价改革,以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于海燕  祁占勇  
于海燕、祁占勇在《职教通讯》2014年第19期中撰文,从满足社会和人发展需要的视角进行反思,得出职业教育具有务"实"的实践特点,同时也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实践偏失。对此,作者结合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实践逻辑理路提出对策建议。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是与情境相联系、与具体的时空有关的问题,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因而,务"实"成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国志  
课程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建具有高职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分析和讨论,推导出课程建设的逻辑程序,提出课程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解放  
教育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具有双重性:一是必然性,即社会历史和文化基础所决定;二是自身性,即教育活动自身的健全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外部环境发展的必然,但类型结构的优化还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特色创新和提高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琦  邢运凯  
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以职业发展为逻辑原点,在与企业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不同于其他教育文化类型的生成机制和存在规律,并由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在职业性与社会性、技术与人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企业伦理与社会伦理等对应关系中形成悖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只有秉持技术伦理走向人文精神的成长路径,才能在悖论中前行,从而形成文化共识并走向文化成熟。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汤霓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国际化人才流动推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目前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认证主体多元且具有中介性,认证标准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认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认证机制注重内外部评估相结合。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应借鉴国际经验,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推进管、评分离;加强元认证制度建设,保证专业认证质量;强化专业举证,促进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引进国际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专业认证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卢少华  
新时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产生了明显的改变,为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高等职业教育从现代人才需求出发,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职业教育内容,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刻板的知识教育,而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新时期开始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做出许多的研究报告。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蕙芳   奚康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教融汇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科教融汇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从理论逻辑、社会逻辑和技术逻辑三个层面阐述了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科教融汇本质上是通过合理的科教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但面临治理环境缺乏支撑、科教赋能建设不足、创新融合深度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可从实践出发,从以下方面探索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形塑科教文化生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供需耦合,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数字技术运用场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玉峰  李建英  杜崇东  
职业教育具有就业脱贫和提志强技的防返贫功能,可以增强脱贫人口的生计资本和可行能力,是稳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全面脱贫后的精准防返贫中起着关键作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防返贫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与产业防返贫融合较低、职业院校专业供给与防返贫需求脱节较重、职业教育防返贫管理与协调长效机制欠缺、职业教育防返贫资源配置效率缺乏等问题。因此,要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力度,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防返贫,整合京津冀职业教育防返贫资源,健全职业教育防返贫管理和协调机制,以信息化促进脱贫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三地统筹协作促进职业教育防返贫质效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