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68)
2023(15006)
2022(12675)
2021(11643)
2020(9584)
2019(22045)
2018(21655)
2017(39381)
2016(22479)
2015(25669)
2014(25459)
2013(24745)
2012(23483)
2011(21585)
2010(22013)
2009(20105)
2008(20208)
2007(18637)
2006(16485)
2005(15190)
作者
(65452)
(54728)
(54640)
(51887)
(34745)
(26416)
(24925)
(21297)
(20848)
(19669)
(18556)
(18359)
(17673)
(17612)
(17188)
(17106)
(16814)
(16244)
(15836)
(15796)
(13998)
(13730)
(13515)
(12665)
(12537)
(12368)
(12299)
(12199)
(11200)
(11149)
学科
(91851)
经济(91778)
管理(58596)
(58330)
(45543)
企业(45543)
方法(35233)
中国(32115)
数学(30372)
数学方法(30017)
(27455)
地方(25467)
教育(22405)
业经(21572)
(21344)
技术(19941)
(19572)
农业(18499)
理论(17203)
(17111)
贸易(17094)
(16818)
(16490)
(15640)
银行(15598)
(15585)
(15118)
(14943)
金融(14941)
环境(14419)
机构
学院(317531)
大学(317337)
(124817)
经济(121854)
研究(117667)
管理(112416)
理学(95314)
理学院(94031)
管理学(92176)
管理学院(91549)
中国(84648)
科学(73236)
(70222)
(61293)
(56813)
(56804)
研究所(55577)
中心(52678)
(52328)
(52136)
师范(51890)
业大(46897)
北京(45411)
农业(44433)
财经(43922)
(42131)
师范大学(41954)
(41432)
教育(40837)
(39662)
基金
项目(203879)
科学(160678)
研究(154249)
基金(141664)
(124040)
国家(122809)
科学基金(103327)
社会(94471)
社会科(89307)
社会科学(89284)
(84162)
教育(76739)
基金项目(74270)
(71823)
编号(65046)
自然(64645)
自然科(63122)
自然科学(63104)
自然科学基金(61947)
资助(57004)
成果(54641)
(50605)
课题(49261)
重点(48252)
(45129)
(44650)
创新(41746)
发展(40431)
(39733)
(39379)
期刊
(144451)
经济(144451)
研究(103316)
中国(78736)
教育(65655)
(52237)
学报(49540)
科学(46143)
(42933)
管理(42333)
大学(37739)
农业(35769)
学学(33966)
技术(33519)
(29021)
金融(29021)
业经(24842)
经济研究(22933)
财经(21303)
(20640)
问题(18888)
(18503)
职业(18065)
技术经济(16481)
(16162)
论坛(16162)
科技(15706)
图书(15632)
(14908)
(14708)
共检索到501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苏荟   周志微  
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重塑高等职业教育新生态,二者存在应然的耦合逻辑关系。基于2011-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各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呈现低协调等级省市多、高协调等级省市少的“金字塔”型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及市场化水平对本地和邻地的影响均为正,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的影响为负、对邻地的影响为正,高职依赖度对本地的影响为正、对邻地的影响为负。基于此,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推进两大系统的耦合进程;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实施发展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面对教育强国建设重要历史使命,关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期,我们聚焦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研究。
关键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范栖银   谢昊伦   姜孟升  
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构成双向驱动的耦合关系。基于2010-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效应,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与等级均有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0.372(轻度失调)提升到2022年的0.542(勉强协调);三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绝对值“东部>中部>西部”,年增长率“西部>东部>中部”的分布格局,“东部引领”“西部崛起”与“中部塌陷”并存;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引起,总体有所缩小,但以2018年为拐点开始反弹;耦合协调度呈全局空间正相关,邻近省份的发展水平相对一致,局部自相关以高—高集聚为主。据此,应树立系统思维,助力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实现两系统的和谐互促;统筹空间布局,精准规划不同地区与省份的发展战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共赢;把握时代机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多链路的同频共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凤英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凤英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凤  高良谋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对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环境质量格局进行探讨,并从时空角度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环境质量格局方面,整体上环境质量变差的城市离北京、天津较近,受其环境污染辐射作用较大。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西南方,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东北方,北京、天津对其周围的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是很明显。耦合协调发展度方面,时间上,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先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空间上,廊坊、沧州、天津为上升型城市,唐山为下降型城市,其他为磨合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类型由四类向三类过度,且协调发展度差距在缩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旭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琴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尽管各地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建议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业务层面实现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完善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对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设计;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资助,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先柱  刘彩珍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和房地产业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0-2015年城市竞争力、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整体来看,不论是城市竞争力还是房地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在波动中上升,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2007年开始两者由房地产业发展滞后转向城市竞争力水平滞后。时变特征分析表明,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的耦合度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平稳态势,两者之间关联性较强。耦合协调度始终维持在0.3~0.5之间,虽然两者耦合协同发展局面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处于失调阶段。空间特征分析表明,一线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与房地产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要明显高于二线城市;二线东、中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高于二线西部城市,尤其是2006年以来,二线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逐级递减的发展态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滕萍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从制度设计与法治视角去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雪霞  
文章将综合评价方法与耦合协同思想相结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科技与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关系数标准差、集对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综合测评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东南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在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雪霞  
文章将综合评价方法与耦合协同思想相结合,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社会、科技与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关系数标准差、集对分析和耦合协调度综合测评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东南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在时间演化上,各区域在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琴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依据相关理论和国际职业教育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教育质量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功能优化的态势和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均衡性等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