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91)
2023(18395)
2022(15872)
2021(15056)
2020(12378)
2019(28781)
2018(28128)
2017(51824)
2016(28974)
2015(32754)
2014(32210)
2013(30706)
2012(28055)
2011(25370)
2010(25092)
2009(22397)
2008(21736)
2007(18612)
2006(16081)
2005(14012)
作者
(77984)
(65029)
(64438)
(61528)
(41152)
(31194)
(29467)
(25435)
(24845)
(23039)
(22177)
(21660)
(20469)
(20396)
(20144)
(19801)
(19447)
(19224)
(18592)
(18562)
(16065)
(15841)
(15569)
(14848)
(14549)
(14389)
(14382)
(14333)
(13113)
(12826)
学科
(106700)
经济(106598)
管理(80339)
(75336)
(63276)
企业(63276)
方法(50740)
数学(44146)
数学方法(43484)
中国(33746)
(28619)
(26957)
业经(24806)
教育(24293)
(23926)
技术(21829)
地方(21786)
理论(21608)
(19599)
贸易(19584)
农业(19063)
(19025)
(18272)
(16648)
(16608)
环境(16574)
财务(16535)
财务管理(16498)
企业财务(15633)
(15555)
机构
大学(388570)
学院(384754)
管理(150815)
(148782)
经济(145547)
理学(131637)
研究(130292)
理学院(130141)
管理学(127549)
管理学院(126824)
中国(92482)
(83391)
科学(80538)
(67087)
(63784)
中心(59454)
(59408)
(58669)
研究所(58468)
师范(58206)
业大(56806)
(56109)
财经(53908)
北京(52651)
(49396)
(47965)
师范大学(47512)
农业(46228)
(45248)
技术(44699)
基金
项目(270769)
科学(215316)
研究(202136)
基金(194981)
(169929)
国家(168422)
科学基金(145446)
社会(126239)
社会科(119577)
社会科学(119551)
(107046)
基金项目(102954)
教育(99066)
自然(94169)
自然科(92082)
自然科学(92062)
(91560)
自然科学基金(90359)
编号(83501)
资助(79598)
成果(67835)
重点(61812)
(60684)
课题(59545)
(58254)
(57996)
创新(53953)
教育部(52854)
科研(51558)
国家社会(51547)
期刊
(153645)
经济(153645)
研究(117550)
中国(81990)
教育(70712)
学报(60077)
管理(55874)
科学(55240)
(52305)
(50866)
大学(47160)
学学(42805)
技术(39958)
农业(36939)
(28448)
金融(28448)
财经(25459)
业经(25325)
经济研究(25284)
图书(22025)
(21930)
(20494)
问题(19594)
职业(19070)
科技(19001)
技术经济(18404)
理论(17828)
(17371)
统计(16955)
(16928)
共检索到567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范栖银   谢昊伦   姜孟升  
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构成双向驱动的耦合关系。基于2010-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效应,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与等级均有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0.372(轻度失调)提升到2022年的0.542(勉强协调);三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绝对值“东部>中部>西部”,年增长率“西部>东部>中部”的分布格局,“东部引领”“西部崛起”与“中部塌陷”并存;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引起,总体有所缩小,但以2018年为拐点开始反弹;耦合协调度呈全局空间正相关,邻近省份的发展水平相对一致,局部自相关以高—高集聚为主。据此,应树立系统思维,助力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实现两系统的和谐互促;统筹空间布局,精准规划不同地区与省份的发展战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共赢;把握时代机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多链路的同频共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姜孟升   范栖银   匡瑛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上,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协调匹配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共同富裕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并具有空间异质性;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自相关水平呈波动下降态势,空间集聚性在逐渐削弱;高等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受到政府、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呈现“市场化水平>政府支持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提升耦合协调度,应谋求共生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利益共同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从滞后发展转向适度超前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全局,释放空间溢出效应;建构科学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评估工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苏荟   周志微  
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重塑高等职业教育新生态,二者存在应然的耦合逻辑关系。基于2011-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各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呈现低协调等级省市多、高协调等级省市少的“金字塔”型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及市场化水平对本地和邻地的影响均为正,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地的影响为负、对邻地的影响为正,高职依赖度对本地的影响为正、对邻地的影响为负。基于此,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推进两大系统的耦合进程;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实施发展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面对教育强国建设重要历史使命,关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期,我们聚焦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研究。
关键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安蓉   张琦  
以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探讨我国高职教育投入基本情况、省际差异变化趋势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索高职财政投入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财政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省际差异一直存在但总体呈波动缩小趋势;高职财政投入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东、中、西地区内部差异,其中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各省份生均预算内经费不均衡、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与高职财政投入不匹配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应加大中央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总量,优化高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责任,缩小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投入差距;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提升院校资源筹措能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军胜  马耀峰  吴冰  
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3—2011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面板数据,借鉴物理学领域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GIS分析对全国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演变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发展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二者阶段之间及内部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入境旅游流发展水平阶段增长率较区域经济阶段增长率快,且阶段发展水平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强;区域经济阶段标准差极化态势较弱。(2)各省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较为一致,耦合协调度阶段增长率均在20%以上,阶段标准差演变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在减小。(3)各省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凤英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凤英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推进,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上两者的耦合,既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是面向新技术革命与发展的多重逻辑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两者的耦合发展通过结构上的体系建设共塑、过程上的人才培养互动以及动力上的科技供给共生等机制来实现。为促进两者的高度耦合,需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变革;同时需优化新质人才供给体系,加强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此外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的新技术生态环境,打造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的实践场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梦诗  沈勤  
在“技能中国”建设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8-2019年28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发展间的互动适配关系及时空演化趋势,研究发现:两者耦合协调程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先上涨后回落的变化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依次递减态势;高技能人才占比、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分别成为所属系统的显著因素;在超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上涨迹象不显著。实现两者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是:优化教育财政分配结构,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地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伟  冯树清  
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分析了31个省份2003-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发现整体上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2%,技术进步是主导因素,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依次下降。进一步的面板模型回归显示,人才培养质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实力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经费投入、教育结构、人口变迁、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约束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莹  杨芳玲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2011—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测算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研究发现:全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0.840、0.809,较2011年分别上涨715.5%、235.7%。耦合协调度仅在2011年表现为轻度协调,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说明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必须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各地区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失调成因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黑龙江省等8个省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现出“辐射”效应,北京等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负相关,出现“虹吸”效应,这导致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拉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出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抢抓机会,转化“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攻关能源技术,助力重化工业地区加速能源体系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群  刘基伟  
加强森林保护,保存现有森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发展生态林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定2011年至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林业生态、林业保护和林业产出及效率三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林业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判别发展滞后关系。结果表明:(1)从全国整体来看,林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在0.3上下,增速较低;林业保护系统综合评价指数7年间增长了0.08,增幅28.3%,提升最为明显;林业产出及效率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提升了0.06,在2013、2014年以及2017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整体呈现曲折增长态势。(2)全国平均耦合协调度平均值由0.488上升到0.551,提升12.90%,全国从濒临失调迈入勉强协调。(3)从省际角度来看,湖南、辽宁、广东和陕西等4个省份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高,均达到初步同步及以上;甘肃、北京等15个省份表现为轻度滞后;山西、河北等12个省份表现为一般滞后或严重滞后。针对31个省(区、市)林业三个系统发展水平、结构问题,提出加速生态林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造科学完善的森林康养旅游等手段,以及加快科技型林业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对接机制的部署与落实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时广军  
高等职业教育是新型劳动力的孵化器,也是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对31个省市2005—201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1)东部、东北更偏重高质量的高职,西部则同时需要高质量和高规模高职,而中部的高职教育被忽视;(2)农村居民更需要高规模的高职教育,而城市居民更需要高质量的高职教育;(3)提高高职质量更利于增加城市居民的经营收入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收入,而扩大高职规模更利于增加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经营收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议:促成"均衡"、引领"拔尖"、释放"活力"及重视"补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