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82)
2023(20205)
2022(17240)
2021(16083)
2020(13498)
2019(30701)
2018(30273)
2017(56600)
2016(31655)
2015(35302)
2014(34763)
2013(33265)
2012(30545)
2011(27601)
2010(27508)
2009(24724)
2008(24009)
2007(21033)
2006(18223)
2005(15431)
作者
(89159)
(74350)
(73957)
(70308)
(47401)
(35642)
(33516)
(29123)
(28473)
(26383)
(25422)
(25081)
(23715)
(23283)
(23184)
(22776)
(22544)
(22124)
(21435)
(21433)
(18575)
(18295)
(18036)
(17037)
(16637)
(16479)
(16438)
(16413)
(14915)
(14873)
学科
(117555)
经济(117434)
管理(86915)
(81856)
(68334)
企业(68334)
方法(56775)
数学(49709)
数学方法(49026)
中国(34911)
(30571)
(29673)
(28565)
业经(26351)
地方(24810)
教育(24066)
技术(23395)
理论(22383)
(21571)
贸易(21560)
(20872)
农业(20796)
(19364)
(18891)
财务(18818)
财务管理(18781)
环境(18245)
(17944)
企业财务(17817)
(17042)
机构
大学(437791)
学院(432185)
管理(165952)
(162928)
经济(159414)
研究(146171)
理学(145563)
理学院(143813)
管理学(140800)
管理学院(140005)
中国(102380)
科学(94472)
(93311)
(73800)
(73187)
(73058)
业大(68495)
研究所(67743)
中心(65882)
(64392)
师范(63716)
(62906)
财经(59961)
北京(58417)
农业(58357)
(54825)
(53386)
师范大学(52049)
(50676)
经济学(49550)
基金
项目(307633)
科学(242728)
基金(221764)
研究(221539)
(196157)
国家(194482)
科学基金(165992)
社会(138533)
社会科(131238)
社会科学(131207)
(121519)
基金项目(117318)
自然(110035)
自然科(107540)
自然科学(107507)
教育(107350)
自然科学基金(105567)
(104653)
资助(90834)
编号(89701)
成果(72857)
重点(70664)
(68054)
(66187)
(65940)
课题(63930)
创新(61389)
科研(59402)
教育部(58299)
大学(57382)
期刊
(165766)
经济(165766)
研究(125007)
中国(84310)
学报(75905)
教育(70014)
科学(66695)
(64754)
管理(58646)
大学(57417)
(54028)
学学(53133)
农业(44847)
技术(39590)
(31811)
金融(31811)
财经(28375)
业经(27766)
经济研究(27320)
(24291)
(23930)
科技(22318)
图书(22113)
(21502)
问题(21416)
业大(19817)
技术经济(19620)
统计(19566)
理论(18775)
资源(18705)
共检索到615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浩然   李立国  
高等教育集聚布局是支撑创新增长及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省域和美国州域面板数据,考察中美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集聚布局是中美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但中国不及美国集聚;美国呈现各层次高等教育集聚程度相当的“协同集聚”特征,中国是“层次越高越集聚”;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不同教育层次、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发展阶段上呈现异质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本省(州)研究生教育规模对创新的影响逐渐“由负转正”,而本省(州)本专科教育规模对创新的影响逐渐“由正转负”。前1/5地区本专科教育规模的全国占比与区域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联,而前1/5地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全国占比与区域创新之间呈现正U型关联。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应加强高等教育集聚布局,形成本硕博层次和专科层次协同的“高教中心”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集聚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区域之间经济、人口、创新的分布相适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欢  汪甜甜  
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合理化,是保障残疾人享受均衡的教育机会、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影响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经济、科技、文化、人口和高等教育五大因素的联立方程模型,测算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布局的协调性数值,运用统计控制过程技术计算出警戒线,对近五年来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不协调程度进行判断。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协调性程度可分为非常领先、比较领先、基本协调和发展滞后四种态势,部分"领先"省市存在潜在的不协调问题,但目前总体呈现出日渐优化的演进趋向。据此提出: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协调性;促进各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注重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协同性;落实残疾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本质等未来展望与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文雯  周京博  
对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变化,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体现效率价值的两个资源约束条件的匹配程度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张与地方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当地居民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需求成为拉动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动力。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的联结日益松散,而与社会期望、民生利益、政府政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浩然   李清煜  
高等教育的层次重心会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经济增长而上移,为加快建设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层次”的矩阵结构势在必行。基于我国省域和美国州域面板数据发现:相比于美国,我国主要创新区域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占比均存在明显差距,省域高等教育层次重心普遍偏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区域创新具有“扁N型”影响,即正效应随着研究生教育占比升高先减弱,经拐点后再增强;拐点集中于30%附近,美国多数州域已接近拐点,层次结构趋于稳定,而我国多数省域仍有较大的层次抬升潜力。为此,不同地区需要科学定位,合理调控高等教育结构;多数地区均应稳步抬升高等教育层次;应在创新优势地区优先布局研究生教育增量以支撑创新高地建设。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璞  李超民  
与大多数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视角不同,文章基于高等教育集聚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与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有关。文章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高等教育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等教育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明显;(2)高等教育集聚整体上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均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春晖  
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本文从区域异质性视点切入,构建并拓展了一个两区域劳动力知识创造模型,以探讨区域产业特征与开放程度的差异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本文使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相关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专业化产业特征对于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多样化产业特征对于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其次,区域异质性视野下的分样本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开放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其选择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归纳了NEG之产业集聚理论的三个异质性研究视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利用我国200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链式关系,探讨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会与当地人力资本形成有效互动,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也不能通过与人力资本的互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人力资本状况,在人力资本的对数值超过0.0886后,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影响为正,如果低于0.0886,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玲玲  张湘韵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2012—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整体均衡而区域内部非均衡的特征;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集聚效应明显;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未来,应继续向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因地制宜,创新合作发展模式;统筹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婧  管莉花  
本文利用1998-2011年我国分地区研发创新数据,在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地理邻接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区域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地理邻接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对区域创新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邻近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振刚  杨建梅  司聚民  
本文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卡内基分类 ,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结构、布局和规模 ,以及研究型 (授予博士学位 )大学的特点。对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和分析 ;对中美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进行比较分析 ;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乃全  吴友  赵国振  
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2003-2012年30个区域的创新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考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差异;(2)总体而言,专业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规模效率,而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纯技术效率;(3)分区域而言,东部西部地区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而中部地区表现为专业化集聚促进创新效率;(4)区域之间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联动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琦  陶秋燕  李廷洲  
为了厘清文科大学和理科大学在国家(区域)创新与企业创新中的差异,以高等教育质量差异为切入点,在分析大学质量与创新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中观省级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利用计数面板模型验证了文科类和理工类院校质量差异对区域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质量差异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是最适宜区域创新的理工类大学质量差异系数较小,约为0.43,最适宜区域创新的文科类大学质量差异系数约为0.52;只有理工类大学质量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显著,对应大学质量差异系数约为0.65。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关注理科类型大学资源配置、重视文科类大学历史积淀、构建基于政府投入的大学联盟等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古晨光   李蕾   田宇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文雯  
本文以数理实证的手段探讨了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地区布局变化的原因。通过对1998年扩张前的情况,以及规模增幅较大的2004年这两个截面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地方经济水平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有着显著的决定作用,同时,对教育机会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这证实了公共财政供给和个人升学需求同样都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基础。一方面,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地区差异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也通过大众化体现得日趋明显。由此说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不仅仅是一个总量单纯增加的过程,其结构的内部调整更为重要:资源的约束既体现了充分利用所有发展条件所带来的效率,同时在需求导向的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公平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