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2)
2023(13888)
2022(11532)
2021(10839)
2020(8571)
2019(19516)
2018(19218)
2017(34912)
2016(19976)
2015(22479)
2014(22462)
2013(21464)
2012(20537)
2011(18876)
2010(19533)
2009(17542)
2008(17138)
2007(15567)
2006(14367)
2005(13442)
作者
(56225)
(46981)
(46384)
(44276)
(30227)
(22495)
(21421)
(18164)
(18047)
(17075)
(15951)
(15845)
(15360)
(15097)
(14799)
(14646)
(13928)
(13907)
(13586)
(13476)
(12079)
(11665)
(11228)
(10833)
(10687)
(10537)
(10461)
(10438)
(9474)
(9397)
学科
(78583)
经济(78508)
管理(47881)
(45646)
(33957)
企业(33957)
中国(30432)
地方(29748)
(25676)
教育(21766)
方法(21249)
业经(19149)
(17994)
数学(17751)
农业(17610)
数学方法(17425)
(16167)
地方经济(15893)
(15036)
(14719)
(14701)
贸易(14681)
理论(14142)
(14006)
(13813)
(13774)
金融(13772)
(13767)
银行(13742)
环境(13651)
机构
学院(270999)
大学(270912)
研究(107492)
(104764)
经济(101976)
管理(93637)
理学(77828)
中国(77677)
理学院(76574)
管理学(75171)
管理学院(74579)
科学(64895)
(63647)
(55387)
研究所(49962)
(48935)
师范(48604)
(48531)
中心(47398)
(45998)
(45516)
北京(42167)
(39530)
师范大学(39512)
教育(38634)
业大(37194)
(36809)
财经(36122)
农业(35072)
技术(33152)
基金
项目(171767)
科学(135259)
研究(134918)
基金(117267)
(101828)
国家(100753)
科学基金(84460)
社会(81536)
社会科(76967)
社会科学(76954)
(69702)
教育(65967)
(60799)
基金项目(60727)
编号(58085)
自然(51540)
成果(50281)
自然科(50175)
自然科学(50162)
自然科学基金(49201)
资助(46953)
课题(44777)
(44404)
重点(40743)
(37641)
(36940)
发展(36117)
(35774)
(35484)
(34345)
期刊
(132108)
经济(132108)
研究(95572)
中国(72496)
教育(62999)
(42745)
学报(38546)
科学(37652)
管理(36449)
(35426)
大学(29870)
(29826)
金融(29826)
农业(29426)
技术(26777)
学学(26084)
业经(22640)
经济研究(19614)
财经(17003)
问题(16891)
职业(16564)
(16460)
(15574)
论坛(15574)
图书(15409)
(15082)
(14895)
资源(14651)
(14232)
国际(13380)
共检索到453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卓泽林  
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高等教育以其人力资本、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国际化发展等资源优势赋能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但在资源赋能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不平衡、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转化不匹配、基础文化设施与区域公共服务不对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与扩大开放步伐不协调。为此,高等教育应优化人才结构,支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校科技研发效率,加强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探索高校文化共享共建,增强两馆区域服务能力;推进在地国际化发展,做强"留学区域"品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晓君  洪秋鑫  李小建  
文章基于研究区域各城市的统计年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发展背景,使用Factor Analysis和GWR等方法,对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辐射度及效应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各个城市群科技创新呈现空间分异性,即空间局域异质性以辐射热点为主,以科技创新辐射节点城市(深圳、香港、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区域内周边城市辐射;核心节点城市科技创新辐射度综合得分较高,创新辐射效应较强;空间分层异质性表征为三大城市群空间交互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建设"深圳-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枢纽,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作为科技创新辐射的关键双城,建设起京津、京保石、京唐秦3个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轴,长三角以上海联合5个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同城化发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高地;GWR创新辐射效应分析中,专利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是衡量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主要指标,而科技创新的环境主要体现在R&D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平  鞠传霄  
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发展动力更足,经济整体向更高层次推进。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并基于已有数据对两大城市群的绿色用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要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相对较大,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更大,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良  陈仔浩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城市群为视角,对比分析这两大区域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为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释放先行示范效应提供参考。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3个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2—2019年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核密度法等探究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长三角与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分别呈现出类“N”型和类“U”型波动增长趋势,不充分性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多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沙漏型”的空间层级特点,而粤港澳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单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倒金字塔型”的空间层级特点;(3)两大城市群核密度曲线延展性均由右拖尾转变为收敛趋势,表明两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极化现象得到逐年改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由此提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始终把将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培育的核心任务推动城市群创新动能稳固增长,长三角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大湾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GDP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2019年2月,我国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等十一个方面对未来近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指明了区域未来经济、社会、生态、制度等诸多领域努力的方向。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余荔  宋荣  赵晨野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2010-2017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熵值法测算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运用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验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与其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梯度分布格局明显。第二,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城市二者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加剧。其中,香港、澳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其余8市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城市之间未能形成显著的合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国强  汤向俊  
本文基于波特的竞争力模型,提出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因素:市场、科技支持、空间和政府支持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并给出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较为明显;分区域来看,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最为显著,改变了十年前的落后状态。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崔也光  陈乐巩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经济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搜集了2010—2013年四年的数据,利用GDP等指标分析了三大经济区对全国的贡献,并从无形资产结构、知识产权指数、专利申请授予量以及专利有效量的角度对三大经济区无形资产的质量情况作对比。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且无形资产整体质量领先全国。但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无形资产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长青  黄玉梅  
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5所大学校长及院士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变迁整合模型。模型解释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变迁前因、制度变迁特征以及制度变迁结果。基于"强制性+诱致性"混合制度变迁策略,提出了在政府层面加强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在高校层面促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在社会层面推动湾区高等教育多元共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成  
信息消费作为我国新型消费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巩固扩大传统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和传统消费融合催生了多种消费新业态,有力提升了信息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信息消费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明显大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马玉梅  
本文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以城市群涉及的地级市数据为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别测度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首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消费活力Dagum-基尼系数均不断缩小,各地消费活力逐渐趋于均衡,且不同城市群组间差距缩小是导致消费活力空间分布趋于均衡的主要原因;其次,尽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整体消费活力正在逐渐提高,但不同区域城市群消费活力的变化过程呈现明显异质性。据此,本文在促进不同城市群消费市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卢晓中  卓泽林  
湾区是一个兼具自然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多维立体的整体性概念。大学-市场-政府关系的相关理论为两大湾区高等教育形成与发展的比较提供了分析框架。从高等教育形成过程、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多样性以及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得出,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如何在政府、市场、大学三者关系的协调中真正做到"以大学自主为主",这更考验着大学智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炜熙  胡玉莹  
城市群内物流网络的形成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选取了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比照,讨论京津冀城市群的物流产业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情况。借用了产业经济学中的赫芬达尔指数来衡量城市群内物流产业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并且用回归分析法探究了现代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美苑  
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聚集地,在大湾区高新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对珠三角现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探索提高珠三角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性的路径,包括构建省-市-校三级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依据大湾区发展规划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以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专业(群),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珠三角高职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对接产业集群需求;建立产业-就业-专业结构信息发布平台,以中长期预测分析规划专业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