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72)
2023(18404)
2022(15635)
2021(14701)
2020(12206)
2019(28315)
2018(27822)
2017(51330)
2016(28445)
2015(32535)
2014(32394)
2013(31479)
2012(29479)
2011(26867)
2010(27035)
2009(24902)
2008(24804)
2007(22198)
2006(19409)
2005(17601)
作者
(80547)
(67265)
(66954)
(63915)
(42902)
(32393)
(30826)
(26188)
(25816)
(24110)
(22864)
(22749)
(21431)
(21384)
(20913)
(20900)
(20281)
(19880)
(19519)
(19418)
(16987)
(16614)
(16411)
(15393)
(15133)
(15107)
(15095)
(14980)
(13659)
(13477)
学科
(119221)
经济(119119)
管理(80479)
(77551)
(62668)
企业(62668)
方法(52587)
数学(46199)
数学方法(45627)
中国(37623)
(32577)
(28919)
地方(28140)
业经(26451)
(24288)
教育(22683)
技术(22299)
农业(22031)
(22006)
贸易(21988)
(21280)
(21135)
理论(20576)
(19067)
银行(19024)
(18668)
金融(18665)
(18252)
(18242)
环境(17674)
机构
大学(400454)
学院(397858)
(161636)
经济(158161)
管理(151004)
研究(139452)
理学(129224)
理学院(127723)
管理学(125412)
管理学院(124636)
中国(103493)
(86895)
科学(84183)
(74055)
(70114)
(65435)
中心(64542)
研究所(63464)
(62060)
(59786)
师范(59277)
财经(57978)
业大(57319)
北京(55564)
(52728)
农业(51025)
(50088)
(49587)
经济学(49000)
师范大学(47945)
基金
项目(261664)
科学(207475)
研究(195182)
基金(187315)
(162847)
国家(161370)
科学基金(138549)
社会(122641)
社会科(116251)
社会科学(116221)
(104185)
基金项目(97764)
教育(95050)
(88686)
自然(88269)
自然科(86208)
自然科学(86184)
自然科学基金(84649)
编号(81036)
资助(77100)
成果(67296)
(60225)
重点(60039)
(58734)
课题(57904)
(55979)
创新(52271)
教育部(50772)
国家社会(50354)
科研(49906)
期刊
(177595)
经济(177595)
研究(123480)
中国(91123)
教育(67424)
学报(60469)
(58772)
(58264)
管理(56625)
科学(55760)
大学(46730)
学学(42169)
农业(40476)
技术(39825)
(37683)
金融(37683)
业经(29760)
经济研究(28722)
财经(28719)
(24782)
图书(23224)
(23110)
问题(22992)
技术经济(20342)
统计(20007)
(19491)
(18507)
资源(18336)
(18304)
论坛(18304)
共检索到616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银琦   许志通   张天雪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为一级指标建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中介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周期的双门槛效应和惠及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不同地理区域及资源类型为观测点,其影响存在异质性。据此,应以助推科技生产力提升为主攻方向,将高等教育资源视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价值投资;引导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传统增长动力尚有潜力、高等教育规模效应未达拐点时做出快速响应;树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关联意识,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抓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艳艳  刘修岩  
文章利用1997-2011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地区收入水平、经济总量、教育存量以及政府教育投入对该地区教育获得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时间趋势和难以观测的地区特征的影响后,人均收入的增加会扩大教育差距,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以及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的增加都有利于降低教育不平等。此外,文章还发现,教育存量与教育不平等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当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10年时,教育差距会随着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但超过这一临界水平后,教育差距就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扩大。研究结果为政府制定提高教育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红   陈云贤   常远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于中观经济学的区域资源生成理论,研究区域资源生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的蜕变,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跃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区域资源生成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资源生成领域的“三类资源”能催生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资源生成领域的“三个层面”可以突破关键技术、保证基本民生、推动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资源生成领域的供给侧“三驾马车”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三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典型模式,成为区域资源生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以赋能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孔琳   柳欣雨   高庆朝  
2024年全国外贸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新质生产力对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分析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增强新质生产力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基础发达和市场环境良好的省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经济基础欠发达和市场环境欠佳省份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强化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环境等对策建议,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外贸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蔡文伯  黄晋生  
生均教育事业费是衡量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变异系数和极差率对2000-2013年我国省际间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的投入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均GDP与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存在着较大的省际差距,但是差距的变化总体呈现出波动缩小的趋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教育投入的差距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存在着充足的投资弹性,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是促进省际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均旭   班艺慧  
绿色创新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09—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等教育对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有效促进了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并形成了中部塌陷的格局,且高等教育规模与绿色创新水平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在高等教育规模与绿色创新水平、高等教育质量与绿色创新水平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绿色信贷存在门槛效应,当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到一定强度后,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对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将更明显。此外,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对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为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推动效应,要理顺量与质的关系,补齐扩张规模与攻坚质量短板,贯彻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传勇  
本文采用一阶差分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流动性增加、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加大以及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提升等都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农村税收加重、农村存款快于贷款增长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抑制作用,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太文   武小龙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已成为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基于200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配置均衡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源配置方式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人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等方面,乡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乡村人才要素存在显著的非均衡配置,明显抑制城乡发展的融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发展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政策和农业技术开发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效应;地域开放程度亦有助于抑制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需要进一步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强化财政支农力度、推动人才回流与乡村人才精英培育、引进现代技术赋能乡村,并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反贫困政策等方面深化改革,真正达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与平衡配置,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晶  丁士军  阮冬燕  
生猪生产波动是引发猪肉价格波动进而扰动CPI的重要因素。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中样本量和指标选取方面的诸多缺陷,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猪肉价格对生产波动的影响最大,价格变动10%将引起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向波动1.5%左右;2玉米价格变动10%将引起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反向波动0.5%左右;3疫病对生产波动构成显著的负向冲击,当生猪重大疫病死亡率达到1‰,出栏量将负向波动3%;4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稳定波动的作用,而补贴政策并无明显的波动稳定作用;5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上涨和大范围疫病爆发对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度下挫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青生  周明怡  
我们利用1997-2006年西部地区九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以及西部各省市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状况。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且各省市的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邹蓉  张帆  丁玮蓉  
文章从资源配置视角,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税收结构与市场化水平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检验,运用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及系统-GMM检验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对资源配置起到促进作用,营业税作为增值税的过渡税种,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对专业性经营服务行业进行征税显著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作为直接税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资源配置效率并不显著。因此,我国仍要不断优化我国税收结构,在夯实"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成果的同时,必须增加以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比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从明  聂军  
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分析了城市规模分布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首位城市生产集中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存在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的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分布均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在不同时间段,最优首位城市生产集中度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据此认为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构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城市规模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亚军  吉萍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碳减排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测算我国30个省域2005-201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应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产业结构升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且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与第二产业相互配合、协同联动时,降低碳排放水平的效果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相邻省域之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空间布局和协同优化,应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祥云  
基于2000-2011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和1995-2006年高等教育的相关统计数据,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影响的长期效果进行动态估计,研究发现: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均等化具有显著作用,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总体上扩大了居民收入的差距。因此,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缩小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选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应公平分配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切实提高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并将财政投入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这有助于缩小该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艳   贺正楚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对新质生产力“先进科学技术、新介质劳动资料、高素质劳动者、新料质劳动对象”4个维度的7要素联动影响产业升级的逻辑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动态QCA分析法,基于我国2011—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框架,探究新质生产力要素影响产业升级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多要素联动匹配才能影响地区产业升级;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核心存在条件,有“数字化基础设施—人力结构高级化—新料质产业”驱动型、“人力结构高级化—新料质产业”驱动型、“新介质劳动资料—高端人力规模”驱动型三类产业升级的路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核心缺失条件,有“新介质劳动资料—绿色经济”缺失型、“新质工具和设备—人力结构高级化”缺失型、“高素质劳动者—新料质产业”缺失型三类非产业升级的路径;部分时间点,组态的组间一致性受外部环境冲击有所波动,且各组态地区差异化明显,驱动产业升级的组态案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非产业升级的组态案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研究结果为新质生产力多要素联动匹配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