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59)
2023(7383)
2022(5921)
2021(5474)
2020(4138)
2019(9323)
2018(9065)
2017(14502)
2016(9438)
2015(10459)
2014(10826)
2013(9325)
2012(8583)
2011(7859)
2010(8142)
2009(7109)
2008(6977)
2007(6375)
2006(5689)
2005(5293)
作者
(24109)
(19857)
(19706)
(19071)
(12436)
(9455)
(9282)
(7856)
(7723)
(7287)
(6764)
(6626)
(6444)
(6354)
(6315)
(6222)
(6189)
(5990)
(5951)
(5584)
(5300)
(5106)
(4813)
(4677)
(4656)
(4536)
(4370)
(4299)
(4142)
(4112)
学科
(23524)
经济(23493)
管理(23388)
教育(20284)
(17173)
中国(14614)
(14398)
企业(14398)
理论(9377)
(8503)
(8042)
(7981)
(7809)
教学(7747)
(7270)
方法(7185)
地方(6757)
业经(6042)
(5975)
数学(5783)
数学方法(5660)
发展(5134)
(5010)
技术(5002)
体制(4770)
农业(4724)
(4701)
银行(4687)
(4626)
财务(4600)
机构
大学(120594)
学院(116818)
研究(45271)
管理(37058)
(35694)
经济(34502)
理学(31431)
理学院(30974)
管理学(30230)
管理学院(29985)
教育(29734)
(27749)
中国(27473)
(26523)
科学(26363)
师范(26328)
(22116)
师范大学(21614)
研究所(20043)
(20004)
中心(19387)
(19156)
技术(18579)
(18434)
北京(18251)
(17043)
职业(16654)
业大(16041)
(15596)
财经(14449)
基金
项目(76773)
研究(64536)
科学(61353)
基金(50514)
(43613)
国家(43093)
教育(38087)
社会(37934)
科学基金(35912)
社会科(35534)
社会科学(35525)
(32572)
(29244)
编号(29041)
成果(27108)
基金项目(25165)
课题(24691)
(20600)
自然(20556)
自然科(20043)
自然科学(20037)
自然科学基金(19633)
资助(19626)
重点(19262)
(18171)
(18133)
规划(18058)
项目编号(17641)
(16927)
(16115)
期刊
教育(52423)
研究(45637)
(41623)
经济(41623)
中国(38021)
学报(18651)
(17186)
科学(15491)
大学(15457)
(15377)
技术(14331)
职业(13614)
管理(13521)
学学(12707)
农业(11830)
技术教育(8861)
职业技术(8861)
职业技术教育(8861)
(7720)
金融(7720)
(7475)
论坛(7475)
业经(7090)
财经(6997)
高等(6706)
(6478)
经济研究(6458)
(6155)
(6111)
图书(6054)
共检索到192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德全  徐小容  
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交错而复杂。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的关键在于实现以质量为中心的权责关系治理,从而达成公共意义层面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厘定和各种权责关系的重新组合,这需要从法理层面厘清各主体在质量治理上所享有的权力与权利并明晰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使各自"在其位"以更好地"谋其事"并"尽其责"。建立以"制度制权"、"权力制权"和"权利制权"为核心的治理主体权责明晰与协调的推进机制,是助推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权责新秩序建立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嘉友  许建文  倪鑫  
"质量"是本世纪全球高等教育的关注热点,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机制,既是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各主体应当基于自身价值取向,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权力分配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机制。其中,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质量调控与省级监控力度,社会应当积极融入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体系,高等院校则应加强自律,构建学生参与质量监控的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苏永建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带有明显的政府驱动型特征。行政动员和项目制是政府应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经过长期实践,政府的行政动员和项目制互为表里,相互作用,逐渐定型为一种以政府行政权力为核心,以频繁的指令性要求为驱动力量,以繁杂的质量保障项目为载体,以评估作为合法化路径的一元化的技术治理格局。这种质量保障方式内生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是为"体制化的技术治理"。社会转型期的大学制度是体制化的技术治理得以产生和运作的制度根源。从大学制度入手进行深层次和整体性变革是持续提高高等教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石慧霞  
高等教育随着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与终身教育的界限逐渐模糊。高等教育要能够真正吸引每个人自愿参与其中并获得满足感。适应个体需求的教育质量观从本质上讲更接近教育的本真状态。《仁川宣言》提出2030年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关键词:全纳、公平、有质量、全民终身学习,得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龙献忠  龚汪洋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质量监控手段和重要保障。现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评估主体、指标、手段、结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可通过明确质量评估多元治理主体角色和职能分工,构建分类分层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现代化信息建设,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反馈与问责治理机制等路径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弼成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主体性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除了社会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质量两方面变化的原因外,还主要源于评价的主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的评价标准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以思想、兴趣、个性、发展和公平等为取向,而不是主体之外的其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无止境的,教育是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实现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黄启兵  毛亚庆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概念的扩展、知识特性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知识传播与分配方式的变革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要树立新的知识质量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尼古拉斯·汉德  佟希蒙  
本组文章选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2005年9月举办的“教育管理者国际论坛”外国专家的发言。文章在得到作者授权后,根据原文翻译整理而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廷斌  
11月1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承办的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选举吴启迪任协会理事长,并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评估机构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展开研讨。教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英  刘波  黄颂文  
近年来,有关是否在金融领域适当强化地方职责,以便既有利于活跃基层金融服务业,促进金融创新和多样化发展,适应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又有利于确保区域金融安全的问题,在地方政府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讨论颇多。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意识与责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徐小洲  
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高教改革如何与经济改革想相协调,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协调模式的剖析和对我国实际的分析,探讨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协调模式,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志祥  
文章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划分研究区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因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熵权值综合模型,分析讨论高等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关系之间的差异较大,教育相较于经济来说影响力度更大。同时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经济”协调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进一步说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中国高等教育在走向大众化过程中正在遭遇质量难题。从根源上说,质量问题的出现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预先对大众高等教育制度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二是人们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大众化的不期而至,使质量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一些。随着毕业生急增致使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并迫使扩招延伸至研究生层次,从而质量问题也随之延伸,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就是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行选修制基础上的学分制是一个切入点,实现大学举办与评估分开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喆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治理理论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治理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实现保障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保障效率、实现良性互动等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社会、高校都应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构建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治理措施,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