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2)
2023(6007)
2022(4643)
2021(4307)
2020(3093)
2019(7079)
2018(6456)
2017(9853)
2016(6582)
2015(7312)
2014(7389)
2013(6225)
2012(5500)
2011(5116)
2010(5319)
2009(4520)
2008(4500)
2007(4115)
2006(3631)
2005(3398)
作者
(15862)
(12964)
(12809)
(12412)
(8123)
(6155)
(6029)
(5152)
(4908)
(4651)
(4394)
(4328)
(4191)
(4172)
(4068)
(4028)
(3952)
(3900)
(3865)
(3629)
(3432)
(3257)
(3133)
(3107)
(3032)
(2927)
(2912)
(2898)
(2631)
(2624)
学科
教育(19325)
(15832)
经济(15827)
管理(14973)
(11962)
中国(11784)
(10437)
企业(10437)
理论(7967)
教学(6887)
(5760)
方法(5719)
(5553)
(5436)
业经(5170)
发展(4797)
(4740)
(4674)
数学(4597)
数学方法(4449)
(4063)
财务(4050)
财务管理(4049)
研究(3922)
企业财务(3892)
技术(3828)
思想(3560)
地方(3542)
(3531)
学法(3529)
机构
大学(85326)
学院(81415)
研究(30346)
教育(27876)
管理(24482)
(23052)
(22544)
师范(22448)
经济(22244)
理学(21333)
理学院(20977)
管理学(20411)
管理学院(20214)
(19689)
师范大学(18760)
科学(17337)
中国(15392)
(14131)
职业(13750)
技术(13648)
(13544)
北京(13276)
研究所(12882)
中心(12456)
(11882)
(11534)
教育学(10764)
(10631)
业大(9722)
职业技术(9428)
基金
项目(53357)
研究(47822)
科学(43832)
基金(34513)
教育(30922)
(29270)
国家(28843)
社会(28064)
社会科(26298)
社会科学(26292)
科学基金(24422)
(22818)
编号(21955)
(21177)
成果(20422)
课题(19210)
基金项目(16686)
(16609)
规划(14515)
重点(13976)
项目编号(13339)
(13169)
(13168)
自然(13136)
资助(12908)
自然科(12782)
自然科学(12779)
(12566)
自然科学基金(12537)
(12210)
期刊
教育(48540)
研究(34536)
中国(26714)
(24128)
经济(24128)
职业(12221)
技术(11853)
学报(10553)
(10018)
大学(9583)
科学(9029)
管理(8634)
技术教育(7975)
职业技术(7975)
职业技术教育(7975)
(7896)
学学(7135)
高等(6006)
农业(5950)
(5486)
论坛(5486)
高等教育(5242)
成人(5034)
成人教育(5034)
(4863)
财经(4484)
发展(4105)
(4105)
业经(4044)
职教(3999)
共检索到129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俊义  
教育逻辑与市场逻辑出发点的分歧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差异。教育逻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突出以人为本、强调文化动力,注重能力与习惯养成。市场逻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突出服务为本、强调需求动力,注重实用价值。高等教育质量价值评判背后两种逻辑的若即若离使得现代大学需通过理念、使命、文化、过程的耦合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在制度体系内的有序整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时晨  
结合瑞典高等教育政策与时代背景,对其构建与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瑞典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2009—2010年为起步探索期,所实施的第一次质量保障体系刚满一年即被废止;2011—2016年为矛盾冲突期,所实施的第二次质量保障体系被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批评,也引发国内大学反对;2017—2022年为反思改善期,所实施的第三次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融入欧洲与保持本国特色之间的平衡。演进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理路,即评价理念从依靠外力监察转向注重内部提升,学生参与从流于形式转向全过程参与,评价视角从教育管理部门的单一视角转向多元。这体现出其注重平衡、尊重主体性与恪守创新理念等价值取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权力行使展开的,通过对权力的配置和运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调配以及相关制度建设,达成一定的质量目标。目前,尽管学术界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但其涉及的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两个层面已达成共识。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是质量保障体系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保障或组织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新文  周志艳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必须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进行有效嵌入和深度耦合。这一耦合在实践中有三方面的逻辑支撑,即技能形成、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在价值旨归上表现为推动技能战略不断创新、促进技能形成体系不断完善和助力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实现耦合的具体路径主要有:完善国家技能战略,推动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耦合韧性;推进产教融合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灵活互动;建设技能开发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社会的自主联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菲利浦·G·阿特巴赫  蒋凯  陈学飞  
大众高等教育系统正在形成。本文讨论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密切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经费问题,高等教育中新的组成部分,远距离高等教育,高等院校的多样化与复杂性,高等院校的经营化,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等等,以期迎接21世纪大众高等教育的挑战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艳梅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安强  宫丽丽  
纵观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二者在历史逻辑和价值导向上存在高度内在统一。历史逻辑层面,二者的发展均历经了旧中国的初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建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和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价值导向层面,二者均拥有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振兴民族的精神内核、世界大同的磅礴动力。为此,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筑牢同向同行的坚强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壮大同向同行的群众基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把握同向同行的战略导向;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抓牢同向同行的方向指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会敏   白玲   李桂婷  
数字技术重构了职业教育的存在形态、体系结构、育人模式和治理方式等,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常态和既定范式。数字化与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导向、工作世界变革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深度耦合逻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依靠数字技术在教学模式变革、教育资源配置、产教融合、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赋能增效作用。基于此,职业院校要以数字理念为指引,树立数字人才培养观;以多元主体为驱动,共建职业教育数字育人大生态;以服务学生为旨归,夯实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数字基座”;以师资建设为抓手,筑牢数字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实现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芳  
高等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基于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价值逻辑和现实困境,提出优化路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重视高等教育在学术发展上的优势,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构建升级版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燕  
基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基本属性,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两种质量观,并以历时性和文化性相互纠结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学术性高等教育质量观亟待进行变革。本文提出,以博耶的大学术观作为理论依据,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将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走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南旭光  刘胡敏  
社区教育之于社区治理而言,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发展逻辑上看还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二者的有效耦合意义重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战略要求下,沿着"经济—社会—教育"的逻辑分析认为,发展动力同源、价值理念契合、制度变迁同向等方面是社区"教育+治理"的现实逻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以及模式—技术—制度创新是社区"教育+治理"的耦合发展机制。遵循上述逻辑,社区"教育+治理"的路径包括:加强政策制度建设,落实集中统一领导;拓展社区教育功能,促进社会治理对接;搭建国家资历框架,引领终身职业发展;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建立智慧支撑体系;优化多元协同合作,创新组织运作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光迅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高等教育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观都是哲学智慧的体现。但从哲学与教育的原始意义上考察,从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着眼,高等教育应以开发人的智慧、教人追求“大智慧”为最高价值标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蔡宗模  
人类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要求大学系统逻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应用转型则成为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然而,无论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订还是教育理论研究或实践领域的发展来看,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需要确立"应用教育"观念,出台应用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让高等教育机构在应用型谱系中科学定位、自主抉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在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长期以来起着主导作用,人们往往主要或只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讨论、认识、规定、评价高等教育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从这种价值取向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及其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