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4)
- 2023(13990)
- 2022(11986)
- 2021(11487)
- 2020(9540)
- 2019(21955)
- 2018(21796)
- 2017(40096)
- 2016(23099)
- 2015(25993)
- 2014(25974)
- 2013(24982)
- 2012(22840)
- 2011(20581)
- 2010(20489)
- 2009(18199)
- 2008(17526)
- 2007(15048)
- 2006(13113)
- 2005(11314)
- 学科
- 济(76989)
- 经济(76898)
- 管理(60039)
- 业(55366)
- 企(45752)
- 企业(45752)
- 方法(38087)
- 数学(33194)
- 数学方法(32813)
- 中国(26292)
- 教育(23267)
- 农(21413)
- 学(20938)
- 财(20090)
- 理论(17737)
- 业经(17176)
- 地方(15274)
- 贸(14686)
- 贸易(14673)
- 技术(14630)
- 农业(14340)
- 易(14238)
- 制(13525)
- 务(12641)
- 和(12634)
- 财务(12579)
- 财务管理(12561)
- 环境(12441)
- 企业财务(11892)
- 教学(11808)
- 机构
- 大学(314568)
- 学院(308885)
- 管理(118381)
- 济(109942)
- 经济(107240)
- 研究(105749)
- 理学(103764)
- 理学院(102486)
- 管理学(100444)
- 管理学院(99884)
- 中国(71863)
- 科学(69603)
- 京(68325)
- 农(55689)
- 所(53899)
- 业大(51486)
- 研究所(49964)
- 范(49302)
- 师范(48787)
- 财(48699)
- 中心(47465)
- 江(45448)
- 农业(44119)
- 北京(43512)
- 教育(40010)
- 师范大学(39958)
- 财经(39621)
- 院(38255)
- 技术(38040)
- 州(36730)
- 基金
- 项目(220046)
- 科学(172127)
- 研究(160566)
- 基金(155750)
- 家(137937)
- 国家(136673)
- 科学基金(115542)
- 社会(96990)
- 社会科(91549)
- 社会科学(91523)
- 省(88028)
- 基金项目(83509)
- 教育(80662)
- 自然(77353)
- 划(76443)
- 自然科(75542)
- 自然科学(75520)
- 自然科学基金(74157)
- 编号(66874)
- 资助(63328)
- 成果(54978)
- 重点(50641)
- 部(48889)
- 课题(48728)
- 发(46946)
- 创(46354)
- 创新(42928)
- 科研(42411)
- 教育部(41825)
- 大学(41145)
共检索到447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乔锦忠 陈秀凤 张美琦
通过对五类1000个高层次人才样本的回溯研究,探讨了高等教育经历、早期工作经历和首篇论文对人才"蛰伏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上述三类预测变量对人才"蛰伏期"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首篇论文是预测人才"蛰伏期"的重要信号,首篇论文发表时间越早、发表刊物越国际化,人才"蛰伏期"越短;高等教育经历和早期工作经历通过优势积累效应对人才"蛰伏期"产生影响,选择国外一流大学就读博士或作为初次工作单位的人才,在发展中占据显著优势,具有国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人才,其"蛰伏期"显著短于国内背景的人才;高等教育连贯性和多元化对人才"蛰伏期"未表现出显著影响;低频流动是人才成长的加速器,但高频流动不利于人才成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征 赵伟 彭洁
本文以中国能源领域中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育背景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学术产出方面所表现的不同特征,以期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海刚 连洁
大学高层次人才在国别、区域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为关注的议题,但对其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经济与专业发展,而从个体因素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以1999—2014年共计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例,将"海外经历"视为大学高层次人才重要的群体特征,利用CV分析法和Logit模型,分析其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人才,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才选择"跳槽"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外工作经历更可能促进大学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流动;在流动路径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引入年龄、性别、学科和地区GDP,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年龄"亦是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说明,"海外经历"是职业流动的重要资本,亦提升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部分原因是"海外经历"使得大学高层次人才与本土学术网络的联系较松散,"流动成本"更低。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郁秋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为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国家启动"千人计划",之后,省市级地方政府的地方"千人计划"也逐渐兴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统筹资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李大潜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是否占有优势归根结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也正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本红 陶友青 邓瑾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一)胜任力的内涵与分类胜任力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为高校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了全新的依据。一般认为,胜任力是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青兰 孙乃纪 于桂兰
笔者运用信息管理领域的文献分析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引述国内外学者观点与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宏观:社会文化、中观:组织与家庭、微观:个体层面,还是上面几种要素的交互作用,都是影响女性高层次人才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从完善社会建制、组织方面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而女性自身应该从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扩展社会网络资源等方面共同努力,加快女性高层次人才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范冬清
在人才市场缺陷与信息失灵的背景下,环境、资源与组织等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得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活动风险剧增。大学应对引进风险进行剖析、识别、分类与治理,要重新审视岗位招聘,控制流动率指标,制定层级风险管理模式,实施继任计划并重视道德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此改善引进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成长为精明的买主,从而产出有助于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纳才效能。
关键词:
大学组织 高层次人才 人才引进 风险管理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文凯 郭茜
本文分析学生工作经历是否影响就业起薪和其他福利,并且分析其作用路径及对其他人力资本的影响。本文采用了OLS方法和基于匹配的平均处理效应方法(ATT)分别进行了估计。使用OLS和ATT分析都得出了学生工作经历对起薪有正面效应的结论,且各类学生工作经历对收入影响有一定差别。对影响路径的分析发现,学生工作对起薪起作用的主要渠道是增加到外企工作的机会以及提高获得面试机会和工作机会的成功率。另外,学生工作经历可能促进证书获取、兼职、成为党员和学分绩点。总之,学生工作对于大学毕业生有较强的综合正面效应。本文对于认识学生工作这种"非正式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有一定意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盛照 季晓明
本文以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研究航天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定向培养的模式,并以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高层次专家定向打造实践为案例,通过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采取组织与个人联动措施,有针对性的寻找差距,依据差距制定专项打造计划并保障落实,促进各级人才有步骤、有计划的快速成长。为其他企业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实践参考。
关键词:
科技人才 技术专家 定向培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新宇 鞠逸飞 段雨欣
本研究以陕西省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例,从政策目标出发,在人才成长、学术成果等维度上构建高层次人才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描述性统计、断点回归等方法,探究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即使获得了政府支持,省级高层次人才也很难成长为国家级人才,而青年学者是其中潜力最大的群体;从实证分析结果看,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不能显著促进其创新成果产出;而地方政府是否应该继续维持对少数高层次人才的高强度支持以及如何破除政策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可能是未来人才工作的关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闫国兴 齐经民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能力与所处的环境因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SPSS18.0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力与环境因素总体显著相关;工作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都与沟通协作能力显著相关;工作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学习创新能力显著相关;社会环境因素与研究决策能力显著相关等结论。最后,提出了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不同时期特点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璞
高校高层次人才对建立高水平大学至关重要,高校应结合各自不同的特点,针对高层次人才能力素质的特定要求,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内涵和条件进行阐释和界定,从而建立包括知识、能力、业绩、社会影响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关键词:
高校 高层次人才 评价模型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孙彦玲
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人才项目,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本研究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及各部委人才项目为例,在政策文本分析、实地调研访谈基础上,从选拔主体、选拔范围、选拔时间、选拔程序、评价内容和标准等方面重点剖析了在高层次人才项目选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人才项目的定位与统筹管理、完善选拔制度、规范选拔程序和加强评估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才项目 选拔 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