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1)
2023(11265)
2022(9758)
2021(9493)
2020(7613)
2019(17855)
2018(17929)
2017(33068)
2016(19025)
2015(21429)
2014(21806)
2013(20754)
2012(18975)
2011(17147)
2010(17064)
2009(15017)
2008(14337)
2007(12443)
2006(10842)
2005(9394)
作者
(51813)
(42710)
(42524)
(40570)
(27232)
(20477)
(19511)
(16951)
(16478)
(15254)
(14849)
(14146)
(13410)
(13375)
(13373)
(13085)
(12842)
(12822)
(12178)
(12103)
(10683)
(10542)
(10116)
(9730)
(9615)
(9566)
(9504)
(9346)
(8526)
(8465)
学科
(68915)
经济(68845)
管理(48658)
(43629)
(36410)
企业(36410)
方法(32106)
数学(27909)
数学方法(27570)
中国(22632)
教育(22476)
(17568)
地方(17462)
(17217)
理论(15280)
(15256)
业经(14603)
技术(11947)
农业(11665)
(11616)
环境(11301)
(10843)
贸易(10838)
(10451)
地方经济(10101)
教学(10015)
(9982)
(9931)
(9609)
财务(9551)
机构
大学(261058)
学院(255037)
管理(100053)
(90826)
经济(88514)
理学(87710)
理学院(86617)
研究(86581)
管理学(85047)
管理学院(84558)
(57143)
中国(56588)
科学(55135)
(44497)
师范(44221)
(42677)
(39745)
研究所(39434)
中心(37944)
业大(37122)
教育(36994)
北京(36786)
(36721)
师范大学(36475)
(36099)
财经(32857)
(31843)
技术(30419)
(30173)
(29959)
基金
项目(180819)
科学(143668)
研究(138750)
基金(127956)
(110447)
国家(109409)
科学基金(93867)
社会(84043)
社会科(79353)
社会科学(79333)
(71919)
教育(70016)
基金项目(68488)
(62438)
自然(60576)
编号(59340)
自然科(59112)
自然科学(59101)
自然科学基金(57991)
资助(51802)
成果(49729)
课题(43021)
重点(41511)
(40971)
(39646)
(37699)
项目编号(36422)
教育部(35578)
(34979)
规划(34808)
期刊
(94823)
经济(94823)
研究(81525)
教育(60102)
中国(51955)
学报(38665)
科学(35916)
管理(34128)
(31724)
大学(29967)
(27329)
学学(26453)
技术(25525)
农业(23131)
图书(15738)
业经(15713)
(15690)
金融(15690)
财经(14764)
经济研究(14392)
职业(14294)
科技(12498)
理论(12495)
(12440)
(12032)
问题(12030)
实践(11773)
(11773)
(11685)
论坛(11685)
共检索到364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在高等教育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学科?论者各执己见,看法不一。在这一看似纯属理论的问题背后,其实有许多现实的问题,诸如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划界、学科标准、学科归属、学科地位、学科资源、学科认同以及人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从一般的高等教育研究到高等教育学理论构建的过程。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既是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也是高度开放的研究领域。即使西方永远不出现"高等教育学"的提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之为学科。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增强使命感,促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更加理性和自觉,进而建立一个更为开放自主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学派,或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强  
学科的两重建制决定了学科的两重评判标准,今天"学科"与"领域"的不断靠拢说明了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已经过时失效。走出高等教育学"学科"与"领域"的争论,需要我们超越传统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学科和学科的评判标准。学科仍然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工具,坚持学科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现实选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袁本涛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立平  
学科与领域是高等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两翼,二者融为一体,相互支撑。从高等教育研究的生命力、问题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构建的内在需要和院校研究范式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看,高等教育研究应立足领域,进行问题研究。从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化的历史必然性、对高等教育"非学科化"的误读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中国背景三个方面来看,高等教育研究应走向学科。现在需要用合适的学科标准来判断和建构高等教育学科;高等教育研究要利用好领域研究与学科研究之两翼,在实践领域与学科理论中反复穿梭,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周川  蔡国春  王全林  万力维  宋旭峰  
院校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在二战后的美国逐渐发展起来 ,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院校研究以单个高等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研究特定院校的特定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科学的程序与形式 ,其作用可概括为管理的科学化 ,理论的实践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梁燕玲  
后现代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发展领域,其开放发展通过问题的开放和研究的开放得以实现,根本在于人的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问题研究和多范式实践的同时,促进研究者以及研究文化的开放,努力拓展自身的开放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别敦荣  
高等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根本在于高等教育研究产出并形成丰富的科学知识体系。高等教育研究作为领域得到发展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各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多种因素促成了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建设更加快了高等教育学的生长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已有四十年发展历程。潘懋元先生领导的学科建设工作不只是对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高等教育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不在于其附属于什么学科门类,应用性与非应用性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特性,高等教育学的存续和繁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其自身的创新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应强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整体上是在经典学科框架下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这种学科建设取向对促进高等教育学发展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带来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超越"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之争,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方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阎光才  
学科是基于人对客体认识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知识建构,它充其量反映了客体的部分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研究以及当代大多其他学科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地带有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研究特点,因此,关于它是学科还是领域之争,从认识事物本质属性或知识建构的角度而言,并不具有多大的探讨意义。但是,高等教育研究需要学科化,学科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以此为志业者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学科化诉求毋宁说是基于现实境遇而不得不为之的一种话语策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兴德  
有关高等教育学身份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潘懋元主张的"学科论"和阿特巴赫主张的"领域论"最具代表性。学科分类既是知识生产的客观需求,也是学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更深受文化传统和科学管理体制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受强制性学科专业目录影响,走的是学科化发展道路。美国学科专业目录的市场化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二战后跨学科研究兴起导致其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化生存状态。此外,"学科论"与"领域论"的争论还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学者面对西方学术霸权时的身份焦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既要树立学科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更要增强现实解释力以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适切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 ,必须从不同的学科观点 ,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 ,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 ,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运用史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心理学的观点、文化学的观点、科学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学的观点、政治学的观点、管理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比较教育学的观点 ,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魏顺平  王冰洁  路秋丽  
本文运用Hirs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15个学术期刊在1998-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998-2007年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评选得出"1998-2007年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47位学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近10年来的研究现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忠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论中存在着“学科论”与“领域论”的学科属性之争,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两种研究方法。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直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而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则被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其效用,但缺陷和不足也十分明显。在“学科论”和“领域论”两种观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厘清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不断创新的关键所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许杰  
绩效管理是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推动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之一,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信力。随着公共部门改革进程的拓展和深入,绩效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普遍的适用。但诸多因素决定了绩效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适用的边界和有限性。在我国,要突破高等教育实施绩效管理的体制障碍,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以此突显绩效管理的价值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