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32)
- 2023(6589)
- 2022(5280)
- 2021(5238)
- 2020(4321)
- 2019(10425)
- 2018(10571)
- 2017(18837)
- 2016(11373)
- 2015(13099)
- 2014(13270)
- 2013(12031)
- 2012(10833)
- 2011(10035)
- 2010(10635)
- 2009(9409)
- 2008(9372)
- 2007(8427)
- 2006(7439)
- 2005(6758)
- 学科
- 济(37280)
- 经济(37247)
- 管理(25720)
- 业(23168)
- 方法(20543)
- 教育(20212)
- 企(20091)
- 企业(20091)
- 数学(18284)
- 数学方法(17716)
- 中国(15099)
- 理论(12375)
- 学(11352)
- 教学(9024)
- 农(8942)
- 财(7973)
- 业经(7600)
- 技术(6672)
- 发(6425)
- 贸(6001)
- 贸易(5997)
- 和(5880)
- 易(5817)
- 农业(5668)
- 制(5452)
- 发展(5290)
- 展(5168)
- 地方(5115)
- 务(5044)
- 财务(5010)
- 机构
- 大学(157486)
- 学院(152669)
- 管理(52926)
- 研究(52817)
- 济(50074)
- 经济(48722)
- 理学(46243)
- 理学院(45597)
- 管理学(44137)
- 管理学院(43848)
- 京(35238)
- 科学(33206)
- 中国(32542)
- 教育(31864)
- 范(31504)
- 师范(31315)
- 所(26587)
- 师范大学(25756)
- 研究所(24539)
- 江(24128)
- 财(22975)
- 北京(22973)
- 中心(22237)
- 农(21819)
- 业大(21450)
- 技术(21173)
- 院(18977)
- 州(18927)
- 财经(18652)
- 职业(18036)
- 基金
- 项目(100397)
- 科学(80525)
- 研究(78025)
- 基金(69642)
- 家(60560)
- 国家(59964)
- 科学基金(50831)
- 社会(45918)
- 教育(45752)
- 社会科(43168)
- 社会科学(43155)
- 省(40768)
- 划(36996)
- 基金项目(35295)
- 编号(34317)
- 自然(33102)
- 自然科(32385)
- 自然科学(32375)
- 自然科学基金(31773)
- 成果(30377)
- 资助(29445)
- 课题(27249)
- 重点(24538)
- 部(23665)
- 年(22688)
- 发(21811)
- 规划(21148)
- 创(20969)
- 教育部(20893)
- 项目编号(20673)
共检索到227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瑜 周光礼 罗云 曾鹿平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高等教育"延安模式"始于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经历了从速成培训班到正规学校教育、从干部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转变。其特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学者治校和民主管理;重视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实行分类招考、科学选材、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和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基础,确立了高校办学的中国逻辑,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初始禀赋,开启了中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延安模式 中国模式 干部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强海燕 田建荣
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及其影响强海燕,田建荣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从1936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特别是它在教育上的伟大实践和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崔智林 曾鹿平
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实践成果,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成的重要源头之一,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思想理念、政策方针、体制机制的基础,影响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一、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高等教育,重视干部的革命理论和专业教育。在抗日民主革命时期,大批革命知识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涌向圣地延安,他们迫切需要学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延安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马列主义革命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中,当时的延安不仅是中国抗日力量的核心指挥区,还是这一时期文化传播以及信息的聚集地,延安文艺便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其不仅对这一地区文化的完善有着重大的影响,还对后期的抗战起到了辅助和促进的作用。其中,音乐文化发展的硕果更不能被忽视,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延安时期延安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音乐文化 传播模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思嘉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延安时期,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即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发挥劳动育人功能,重视典型示范教育。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这对当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焦红强
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推动了劳动教育的探索,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范畴。在人人劳动精神指引下,劳动教育形成了回归自然、多层次联动、推动全面发展等显著特色。借鉴延安时期劳动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国家精神指引劳动教育方向,以劳模精神塑造劳动教育社会风尚,以回归自然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空间,以家庭劳动训练铸就劳动教育的根基,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延安时期 大生产 新时代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振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当吟诵起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作《回延安》,便心潮起伏,激情涌动,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前不久,当我终于站在宝塔山上,双手紧抱那座象征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延安宝塔时,才深切地感受到,延安是多么厚重的一部史诗,是多么精美的一幅画卷。延安有那么多的革命故事,那么深的精神内涵,让人一辈子都读不完。延安是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抉择的危急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锋
延安是我们党建立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延安时期高等教育是一次发展新型教育、创建新型大学的伟大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由弱变强,转败为胜,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在陕甘宁边区全面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累了局部执政的成功经验,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建德 杜红荣
延安时期,延安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期间,孕育形成了既要学生成才,又要学生成人的高校思想教育目标;既有统一的标准,又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教育要求;既重视内容的安排,又重视形式的选择的高校思想教育方法;既注重理论教育,又注重社会实践的高校思想教育途径,以及既重视言传,又重视身教的高校思想教育的原则等。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不仅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业务技术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影响深远,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峻 魏岚
延安文艺精神是为人民服务、忠实爱国、贴近群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人民性、爱国性、实践性、创新性。新时代发挥延安文艺精神,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深厚爱国爱党爱校情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延安文艺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安培
张謇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民族危亡之际确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人生理想,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形成“教育救国、振兴实业、保障生计”的职业教育宗旨,形成“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以实业挹注教育”等深刻反映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前瞻性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国家性、实用性、实践性特征,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
张謇 职业教育 父教育 母实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石火学 袁本涛
质量的提升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理解为"培养质量",还应包括"系统质量"。因而,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视角。依据大量的调查材料分析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质量不高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科类、形式、类型、层次以及分布结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失衡;微观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表现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模式(如产学合作等)诸方面未能与时俱进;同时,由于资源的约束,高等教育质量改进难以为继。鉴于以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调整结构,转换模式,加大投入。
关键词:
办学理念 调整结构 转换模式 加大投入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谭焱卿 李慧勤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还有距离。基于商业模式画布九个模块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发现,中西部民办院校的商业模式亟需优化,需更加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专业;提高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提高教育付费能力;发挥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引擎作用,缓解就业压力;聚集卓越教师队伍;完善开放合作机制;树立乙方思维,注重客户需求;增强抵抗民办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熵增”的能力等。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 竞争力 商业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许晓东 袁飞 范敏
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已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倾向。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比其他教育类型率先实现产业化,除了政策法律方面的因素外,主要是由其独特的消费对象、成本利润、分配方式决定的。目前,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主体办学型产业化模式和服务体系型产业化模式,两种模式表现不同,利弊各异。
关键词: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 产业化 模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益民
近来中日韩三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所以有意无意地参照美国之先例,除了世界各国共有的理由之外,也与三国独特的历史经验不无关系。美国高等教育自19世纪即向东亚移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对中国有较为突出的影响,而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影响未能上升至制度层面;战后美国模式被大举引入日韩两国,影响极为深远,而在中国却因苏联模式的引入而式微。尽管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在三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它的移植及其变种,都深刻地影响着三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
东亚 高等教育 美国模式 移植 变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