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6)
- 2023(15377)
- 2022(12810)
- 2021(12222)
- 2020(9741)
- 2019(22361)
- 2018(22404)
- 2017(41754)
- 2016(23541)
- 2015(26588)
- 2014(26680)
- 2013(25116)
- 2012(22629)
- 2011(20226)
- 2010(20266)
- 2009(18213)
- 2008(17084)
- 2007(14862)
- 2006(12936)
- 2005(11293)
- 学科
- 济(81836)
- 经济(81738)
- 管理(61608)
- 业(57296)
- 企(47548)
- 企业(47548)
- 方法(35595)
- 数学(30306)
- 数学方法(29891)
- 中国(29325)
- 农(23932)
- 教育(23729)
- 业经(20594)
- 财(20445)
- 学(19763)
- 理论(18525)
- 地方(17658)
- 农业(15943)
- 贸(14627)
- 贸易(14619)
- 制(14419)
- 技术(14378)
- 易(14133)
- 和(13450)
- 发(13038)
- 务(12966)
- 财务(12891)
- 财务管理(12870)
- 环境(12748)
- 教学(12574)
- 机构
- 大学(316867)
- 学院(313967)
- 管理(119752)
- 济(113565)
- 经济(110805)
- 研究(104796)
- 理学(104193)
- 理学院(102953)
- 管理学(100987)
- 管理学院(100395)
- 中国(71122)
- 京(68166)
- 科学(65521)
- 范(51815)
- 财(51466)
- 师范(51442)
- 所(51397)
- 研究所(47182)
- 农(46691)
- 中心(46422)
- 江(45811)
- 业大(45444)
- 北京(43263)
- 师范大学(41947)
- 财经(41930)
- 教育(40901)
- 院(38286)
- 经(38176)
- 技术(37825)
- 州(37705)
- 基金
- 项目(217703)
- 科学(171978)
- 研究(167255)
- 基金(153665)
- 家(132507)
- 国家(131259)
- 科学基金(112736)
- 社会(102068)
- 社会科(96337)
- 社会科学(96315)
- 省(86842)
- 教育(83164)
- 基金项目(81357)
- 划(74172)
- 自然(71786)
- 编号(71592)
- 自然科(70107)
- 自然科学(70093)
- 自然科学基金(68790)
- 资助(61732)
- 成果(59771)
- 课题(51386)
- 重点(49698)
- 部(48478)
- 发(47242)
- 创(45616)
- 项目编号(43982)
- 年(42604)
- 教育部(42414)
- 创新(42159)
共检索到455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付玉
副学士学位课程在香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副学士资历仍作为香港资历架构第四级受到一定认可。香港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历史已有二十余年,为了保障副学士学位课程的实施,特区政府主张成立社区学院,完善关于课程设置和学分转换的制度,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并设立监察机构,以提高副学士学位课程的质量。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数量标准、公平标准、制度标准和质量标准来看,香港副学士学位制度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邬红波
我国香港特区向知识经济转型,为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出了必要性。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目标,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以建设副学士学位课程为突破口进行大力提升。政府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在学生层面和院校层面实行了一揽子推广副学位课程的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问题,比如毕业生资历受质疑,课程质素认可度有待提升、学生承担学费的压力较大等。香港特区政府期望通过完善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拓展副学士学位毕业生升学空间等政策优化举措化解危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会胜 王运来
文章从剖析我国学位体系自身存在问题和借鉴国际经验出发,论述了在我国实行副学士学位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以期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提供一点思路和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巧针
简要阐述了美国副学士学位产生的过程,对美国副学士学位的授予主体、类型及课程领域进行了介绍,概括出美国副学士学位的特色,并就我国增设副学士学位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背景下,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在高等教育专科阶段设立了学位。对澳大利亚这一层次学位发展和实践的研究表明,这一层次学位同时发挥了促进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功能,并把这一层次学位纳入到了国家的资格框架体系中。然而,这一层次学位在推行实践中也面临与本科衔接不畅、定位不准等问题。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从一种系统的角度看待高职专科学位建设问题,应以高职专科学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各教育层次和类型紧密衔接、互相融通的资格框架体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硕豪 耿乐乐 富阳丽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影响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为了预测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毛入学率、在校生数的变化趋势,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文章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王广州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对2017-2040年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进行预测,并基于1990-201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建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Logistic预测模型,依据适龄人口和毛入学率对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4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本呈指数震荡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未来20年将实现从初级普及化到高级普及化的历史性变革,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稳步增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金辉
副学士学位是美国社区学院为其合格毕业生授予的学位,虽然在美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构成中,副学士学位层次最低,但仍属一种高等教育学位。经过百年发展,美国的副学士学位制度成为一种成熟的学位制度, 并具有其显著特点,在推动美国普及高等教育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过程中所借鉴。
关键词:
社区学院 副学士 历史 制度分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别敦荣
普及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普及化发展不仅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将建构一个更加公平、协调、均衡发展的新体系。研究生教育发展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应有之义,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既要为解决社会存量不足、刚需较大问题而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又要为解决培养模式陈旧、质量和品质提升空间大的问题而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还要着眼未来,谋划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强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此,应当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填补发展洼地,构建均衡发展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着力开拓新发展空间,造就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生力军;创新来华留学教育模式,树立我国留学生教育品牌。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普及化 高等教育 战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汉琦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只是一个因学生规模变化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是一个因高等教育多样性变化而使大学管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崭新时代。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办学基本上由教授治校向学术自治与科层管理并举的共同治理过渡,并最终走向全面治理。总体上看,普及化阶段是大学的全面治理时代。就我国而言,由于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传统和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不足,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将面临多重矛盾,而"管办评"相对分离是应对多重矛盾、建构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以及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夏颖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和加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多样性、适应性和文化性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等。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普及化高等教育 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正江
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这对高职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活动,教学文化是一种从根本上揭示人才培养的理性思维,教学文化构建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生成教学文化理念,并以重建师生对话、激活教学形式、创新文化理念为策略,构建高职教育新型教学文化,为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嵩迪 胡蝶
高校学生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彰显着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新阶段,对于高校学生资助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而美国在普及化阶段多年的学生资助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学生资助状况,以期促进对中美高校学生资助差距的客观认识,为改革与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警惕与抵御潜在发展风险,实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更加公平的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韩双淼 傅浩东
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进程,中考与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置分流机制与社会的人才筛选机制的功能逐渐减弱,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竞相通过考取研究生学位以获得竞争优势。依据考研的规模和热度,将过去二十余年划分为“考研冷”“稳增长”“两连降”和“考研热”四个阶段,并运用教育分流机制的视角系统地考察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性质与功能的变迁。研究发现,“考研热”现象本质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高考及其前置分流机制功能弱化的一种递延效应,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从选拔顶尖学术人才向选拔高层次就业人才转移,同时承担着高考后置、社会前置分流的功能,呈现出部分“类高考”的特征。这既是系统的教育分流机制与个体的教育选择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断与产业就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相适应的表现。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应当规范并重塑中考、高考、考研等重要分流机制的功能分工,将其放置在教育分流机制的整体性变迁之中。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永红 马万里
中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量的增长预示着高等教育系统将发生较大的转变。研究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塔尖,将迈入"大国"向"强国"转型的关键期。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增速变化为依据,选取美国、英国、韩国三个典型代表性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规模、结构、支撑条件、国际化程度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在学研本比等9个二级指标对比分析研究生教育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在学研本比呈现相对稳态。依据在学研本比的变化可将研究生教育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精英化阶段,在学研本比低于15%;大众化阶段,在学研本比介于15%~50%,其中15%~30%为大众化初级阶段,30%~50%为后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在学研本比应超过50%。同时,研究生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存在三种发展次序。基于此,明晰我国研究生教育所处阶段,研判未来发展走向,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探明方向,为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阶段预警与指标参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邬大光
普及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作为分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的经典理论之一,马丁·特罗基于美国早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出的“三阶段理论”在我国影响巨大,但因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历史和制度的差异,我国对该理论的解读存在某些偏差。针对我国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指出了需要基于时代变化重新认识其理论价值,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进程中应给予预警和重新建构的若干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