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01)
2023(4327)
2022(3434)
2021(3511)
2020(2589)
2019(5917)
2018(5950)
2017(7938)
2016(5881)
2015(6829)
2014(6908)
2013(5345)
2012(4960)
2011(4748)
2010(5085)
2009(3992)
2008(3878)
2007(3686)
2006(3437)
2005(3219)
作者
(11653)
(9615)
(9589)
(9414)
(6159)
(4703)
(4577)
(4022)
(3688)
(3676)
(3373)
(3159)
(3122)
(3100)
(3058)
(3012)
(2969)
(2957)
(2927)
(2782)
(2698)
(2441)
(2386)
(2291)
(2276)
(2263)
(2216)
(2099)
(2099)
(2087)
学科
教育(21475)
中国(12400)
管理(9330)
教学(7664)
理论(7511)
(7288)
经济(7280)
(6212)
(5378)
企业(5378)
思想(4596)
政治(4529)
学校(4436)
思想政治(4298)
政治教育(4298)
治教(4298)
(4273)
德育(4263)
研究(4185)
高等(4074)
(3999)
发展(3781)
(3760)
(3658)
学法(3630)
教学法(3630)
改革(3563)
工作(3515)
(3463)
(3207)
机构
大学(72142)
学院(62285)
教育(30547)
研究(25993)
(22398)
师范(22357)
师范大学(18690)
(17252)
管理(15194)
科学(13584)
(13191)
理学(12873)
理学院(12558)
经济(12477)
职业(12397)
北京(12152)
管理学(12038)
管理学院(11884)
教育学(11628)
(11562)
技术(11319)
(11207)
中国(11191)
研究所(10476)
中心(10238)
(9826)
(8699)
教育学院(8628)
职业技术(8446)
(8058)
基金
研究(38914)
项目(37650)
科学(31201)
教育(28595)
基金(21986)
社会(21382)
成果(20267)
社会科(19737)
社会科学(19730)
编号(19342)
课题(18037)
(17325)
国家(16950)
(16568)
(16461)
(16050)
科学基金(13845)
规划(12959)
项目编号(11781)
(11722)
研究成果(11349)
(11163)
大学(10570)
重点(10560)
(10531)
年度(10265)
基金项目(10227)
(10186)
教育部(10152)
(10141)
期刊
教育(55573)
研究(34016)
中国(27104)
(15626)
经济(15626)
职业(12417)
技术(9139)
大学(9013)
高等(8410)
学报(8058)
技术教育(7529)
职业技术(7529)
职业技术教育(7529)
高等教育(7305)
科学(6416)
(6306)
成人(6255)
成人教育(6255)
(5663)
(5567)
论坛(5567)
图书(5326)
学学(5114)
(5050)
管理(4989)
发展(4514)
(4514)
农业(4316)
教研(4292)
高教(4292)
共检索到111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唐汉琦  
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只是一个因学生规模变化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更是一个因高等教育多样性变化而使大学管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崭新时代。从精英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办学基本上由教授治校向学术自治与科层管理并举的共同治理过渡,并最终走向全面治理。总体上看,普及化阶段是大学的全面治理时代。就我国而言,由于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传统和高等教育多样性发展不足,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将面临多重矛盾,而"管办评"相对分离是应对多重矛盾、建构大学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普及化阶段我国大学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以及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杰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生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构成、学习方式以及求学目的等是多元而复杂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权利逐渐拓展,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也日益严峻。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大学生的权利保障在理念、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切实维护大学生权利,要从管理理念转向服务理念,这是大学生权利保障的前提;要加强组织建设,这是大学生权利保障的组织依托;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大学生权利保障的制度支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彭湃   丁秀棠  
自两德统一特别是2000年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德国的私立高校发展迅速,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私立高校在专业布局、地区分布、类型分化、法人形式及经费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与公立高校截然不同的特征。在很多方面,私立高校都不是“二等”高校。私立高校快速发展是由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支持氛围、政府治理提供的政策预期,以及自身满足多元需求、建立独有优势和灵活开展改革等因素共同促进的。专攻利基市场,为特定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中国与德国私立高校的大发展几乎发生在平行时间,比较研究的启示包括政策上的公私平等对待、私立高校的差异化竞争和独特社会价值的提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卢晓中  
中国高等教育即将从大众化时代迈向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体系重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顺利更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普及化时代呼唤高等教育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我国大众化阶段所构建的以分层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既要建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性需求,又要兼顾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所建立的现实性基础。应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支撑,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初期建立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分类并以学位授予权分层的"层类交错"过渡性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春春  
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小型文理学院的本科教育堪称精英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颇具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博雅教育理念,确立面向未来、打好基础、学会生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教学过程重视学生参与和融入,强调写作等基本能力训练。通过丰富的课程及课外活动项目、实习、在服务中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举全校之力营造积极、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和共同体氛围。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师招聘机制、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师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卢晓中  
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要求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从只注重体系内部生态平衡的共存秩序逻辑,转向体系内部生态和外部心态互洽的共荣秩序逻辑。基于该理论逻辑检视进入普及化时代的日本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二者分别遵循共存秩序逻辑和共荣秩序逻辑,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迈入普及化时代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共荣秩序逻辑,建立"层类交错"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体系内部的共荣;注重与国民心态相融合,实现体系内外部的共荣;在全球性体系中彰显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有价值,兼顾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共荣。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眭依凡  李芳莹  
高质量博士生培养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十四五"规划开局与高等教育普及化起始的交汇,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必须选择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也赋予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以重要战略意义。基于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理性认识,现阶段我国博士生培养存在如培养目标模糊、标准偏低、缺乏对知识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招生方式缺乏灵活性;培养过程中知识结构固守传统、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制度刻板;高水平导师不足及对博士生培养精力投入不够等问题。借鉴世界顶尖大学博士生培养经验,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应着力树立高质量培养目标、优化招生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强化优质导师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夏颖  
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个性化的高等教育和加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多样性、适应性和文化性等。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以素质教育思想整合其他高等教育思想,完善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营造素质教育的文化环境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正江  
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这对高职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活动,教学文化是一种从根本上揭示人才培养的理性思维,教学文化构建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生成教学文化理念,并以重建师生对话、激活教学形式、创新文化理念为策略,构建高职教育新型教学文化,为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邬大光  
普及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作为分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问题的经典理论之一,马丁·特罗基于美国早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提出的“三阶段理论”在我国影响巨大,但因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历史和制度的差异,我国对该理论的解读存在某些偏差。针对我国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本质,指出了需要基于时代变化重新认识其理论价值,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进程中应给予预警和重新建构的若干问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王严淞  
在我国即将迈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之际,有必要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前瞻性地指导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四大特点,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包括平民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包容教育理念和开放教育理念。为更好地迎接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到来,我国应在遵循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同时,构建面向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建立社会化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以此实现向普及化阶段的顺利过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崔亚楠  文雯  刘惠琴  
进入普及化阶段后,中国高等教育将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将更为成熟,同时与外部社会结构的联系将更为紧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以及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经济、人口要素的关系发现,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上各有特点,这反映了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但中国高等教育与外部经济水平和人口压力的匹配程度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要继续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结构,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处理好文理学科的比重和关系;要着力增强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建设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硕豪  耿乐乐  富阳丽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影响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为了预测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毛入学率、在校生数的变化趋势,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文章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王广州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对2017-2040年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进行预测,并基于1990-201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建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Logistic预测模型,依据适龄人口和毛入学率对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4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本呈指数震荡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未来20年将实现从初级普及化到高级普及化的历史性变革,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稳步增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谭鹏  
20世纪90年代,英国开启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在国家政治、经济、思想、院校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形成了一个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动力机制。统一而又多元的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准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普及与公平的追求、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学习社会的建设等成为推动英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动力。"1992后大学"、开放大学与产业大学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重要的院校力量。英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由国家政治力量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道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秉林  
2019级新生入校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美国教育学者马丁·特罗认为,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与精英阶段和大众化阶段不同,其目的不再是培养政治或者技术精英,而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技术变革,培养多样化人才。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结构将更趋多元,课程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社会公众接受优质高等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