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82)
- 2023(7565)
- 2022(5980)
- 2021(5847)
- 2020(4309)
- 2019(9828)
- 2018(9735)
- 2017(16476)
- 2016(9958)
- 2015(11222)
- 2014(11402)
- 2013(10121)
- 2012(9394)
- 2011(8550)
- 2010(8902)
- 2009(7766)
- 2008(7584)
- 2007(7589)
- 2006(6789)
- 2005(5907)
- 学科
- 济(28464)
- 经济(28452)
- 管理(22922)
- 教育(20678)
- 业(19888)
- 企(16729)
- 企业(16729)
- 中国(16114)
- 农(10746)
- 理论(9803)
- 地方(8734)
- 业经(8677)
- 教学(8205)
- 方法(7827)
- 发(7693)
- 学(7417)
- 农业(7048)
- 发展(6525)
- 展(6403)
- 技术(6271)
- 财(6189)
- 策(5995)
- 数学(5967)
- 制(5755)
- 数学方法(5752)
- 和(5418)
- 划(5404)
- 贸(5049)
- 贸易(5045)
- 易(4910)
- 机构
- 学院(125215)
- 大学(125204)
- 研究(46677)
- 管理(40393)
- 济(38418)
- 经济(37043)
- 理学(33493)
- 理学院(32971)
- 管理学(32172)
- 管理学院(31871)
- 教育(30915)
- 京(29443)
- 中国(28708)
- 范(28675)
- 师范(28537)
- 科学(27120)
- 师范大学(23020)
- 所(22262)
- 江(21825)
- 中心(20262)
- 技术(20071)
- 研究所(20037)
- 职业(19753)
- 北京(19729)
- 财(18477)
- 院(17890)
- 州(17638)
- 农(15612)
- 业大(15002)
- 财经(13898)
- 基金
- 项目(76973)
- 研究(67714)
- 科学(61178)
- 基金(48468)
- 家(40688)
- 国家(40101)
- 教育(39553)
- 社会(38181)
- 社会科(35690)
- 社会科学(35682)
- 科学基金(33519)
- 省(33472)
- 编号(32287)
- 划(29480)
- 成果(29237)
- 课题(26905)
- 基金项目(23997)
- 年(23532)
- 规划(19460)
- 发(19293)
- 项目编号(19154)
- 重点(19143)
- 资助(18887)
- 自然(18777)
- 自然科(18270)
- 自然科学(18268)
- 自然科学基金(17872)
- 性(17799)
- 部(17555)
- 度(16650)
共检索到210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位钰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教兴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和建成教育强国的龙头。从规模、质量、效益三个维度,科学选取高等教育强国可比较指标进行分析,确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参考基准,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7%,高等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9%、高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70%,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48%,留学生占高等教育规模比例达到6%。在国家战略引导下,以2025、2030、2035、2050为时间节点开展情景分析与预测,基于中国近10年高等教育发展指标历程研判,明确变化轨迹,探索发展规律;同时基于高等教育强国指标比较基准,倒推时间节点指标变化,分别预测关键指标的达成度。根据教育战略和政策分析,分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并重、质量全面提升、强国品质塑造三个阶段,构建愿景、指标、关键举措组成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线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邬大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归纳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以及战略意义,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政府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强国战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贺祖斌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分兴起、初创、拓展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促进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 路径演变 建设方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倩
制度性话语权是对制度产生影响和控制的权力,它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增强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加快国家行动或国家联合体行动;主动提出教育规则、制度、标准并得到国际性认同;培养通晓全球教育法律、制度的专家并成为国际组织成员;构建教育利益共同体形成多边交流的主导性力量。
关键词:
制度性话语权 全球教育治理 高等教育强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探寻并抓住其根本和永恒性主题,解决相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选择。动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系统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义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任务。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解决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关键是实现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涉及高等学校举办者的多样化、进一步拓宽办学类型、办学层级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科门类的多样化、学生来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评价的多样化、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办学规模的多样化、管理的多样化等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 多样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钰 孙云杰
基于核心指标的比较分析中美在国家创新链关键环节的表现。研究表明,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规模与美国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在经费投入强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影响力、核心技术能力以及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未来,中国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着力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努力提升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加强科技创新面向国家和经济需求的战略导向,要以全球视野布局和促进开放,稳步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关键指标 科技强国 中美比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我国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强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思路和模式更加清晰、认识和路径更加自信。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增长、结构优化、促进公平等方面成绩斐然,有效推动了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明确建设目的,完善教育功能;把握教育规律,转变发展方式;适度扩大规模,优化层次结构;加强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打造开放高地,推动国际交流,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作贡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申怡 夏建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明确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努力将我国打造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稳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晓军 夏建国
通过对技术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从院校、政府、企业和社区等不同角度开展对技术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的探索。院校层面强调增强准确定位,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紧密贴近地方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主动围绕地方要求开展技术研究;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级。政府、企业与社区层面强调由政府牵头架构"共建共管"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架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由社区领衔架构"区校联动"新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 技术本科院校 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吕慧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助推科技强国建设的价值旨归体现在: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建成的发展定标。基于已有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选取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观测指标并将其整合为研发经费、人力资源、科技成果三个维度,着重分析高等教育在助推科技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高等教育助推科技强国建设可致力于以下关键策略:完善科技创新立法体系,激发高校原始创新动力;提升高校科研投入效能,推动顶尖原创成果涌现;加强人才梯队自主培养,优化高校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创新价值评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丽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023年9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吉林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春举行。会议以“强国建设,高教何为”为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国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人才自主培养、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推进的高校治理以及学科优化与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建华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王晓玲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科技创新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基于已有研究界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而从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大学发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系。最后从文化、制度、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策略。
关键词:
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等教育强国 超学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