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4)
2023(13834)
2022(11493)
2021(10769)
2020(9072)
2019(21051)
2018(20619)
2017(37786)
2016(21785)
2015(24901)
2014(24858)
2013(24107)
2012(22302)
2011(20380)
2010(20364)
2009(18680)
2008(18468)
2007(16543)
2006(14259)
2005(12870)
作者
(62496)
(52426)
(52218)
(49769)
(33240)
(25445)
(23828)
(20522)
(19984)
(18448)
(17849)
(17455)
(16599)
(16534)
(16448)
(16439)
(16296)
(15579)
(15193)
(15065)
(13218)
(12940)
(12723)
(11909)
(11831)
(11702)
(11639)
(11627)
(10559)
(10490)
学科
(86727)
经济(86633)
管理(53790)
(52252)
方法(43241)
(40120)
企业(40120)
数学(39465)
数学方法(39190)
中国(31589)
(23614)
(22307)
教育(20568)
(19477)
贸易(19471)
(19147)
(19004)
业经(16254)
农业(15721)
(14969)
地方(14917)
理论(13585)
(13224)
财务(13208)
财务管理(13177)
技术(12942)
(12854)
银行(12803)
(12715)
金融(12713)
机构
大学(315416)
学院(307843)
(128736)
经济(126306)
研究(112500)
管理(110800)
理学(96759)
理学院(95531)
管理学(93975)
管理学院(93383)
中国(78833)
科学(68072)
(67182)
(57587)
(57136)
(56846)
研究所(52906)
中心(49758)
业大(47955)
(47591)
师范(47103)
财经(46590)
农业(45563)
(45074)
北京(43009)
(42729)
经济学(41681)
(39581)
师范大学(38734)
经济学院(37989)
基金
项目(207401)
科学(164248)
基金(151156)
研究(150755)
(133873)
国家(132697)
科学基金(111541)
社会(96827)
社会科(91723)
社会科学(91698)
(79618)
基金项目(79410)
教育(75991)
自然(71511)
(70460)
自然科(69920)
自然科学(69893)
自然科学基金(68737)
资助(61794)
编号(59942)
成果(50279)
(48907)
重点(48690)
(45465)
课题(44445)
(43331)
教育部(42210)
国家社会(40517)
创新(40353)
科研(40327)
期刊
(130933)
经济(130933)
研究(97182)
中国(64790)
教育(56136)
学报(53736)
(50582)
科学(47034)
(42782)
大学(40470)
学学(37132)
管理(36454)
农业(34255)
技术(26425)
(25083)
金融(25083)
财经(23743)
经济研究(23109)
(20463)
业经(19708)
(19432)
问题(18206)
(17335)
(15154)
世界(14769)
技术经济(14680)
国际(14663)
统计(14232)
职业(13886)
商业(13087)
共检索到452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鞍钢  盛欣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民工荒"的加剧,使得高等教育对就业机会的作用受到了质疑。本文采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调查"的数据,以就业概率为核心观察变量,通过对中国五个城市劳动力就业机会与受教育程度关系的分析,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对青年城镇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分析显示高等教育不仅在青年时期是一个促进就业机会获得的重要支持,而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这一因素都是就业机会获得的有利保障。因此,青年在进行教育与就业的选择时,应将青年时期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职业生涯准备的一个最优选择予以考量。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孙哲  王家庭  
本文利用2011年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区域高等教育是否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资本培育三个方面提升了"人的城镇化"水平。基于对"人的城镇化"的内涵阐释与指标测度,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促进作用因城市规模而异,科技研发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实现,社会资本培育的促进作用在小城市更强。本文建议构建省内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大中城市的高等教育注重高级化与普适性,非大中城市注重特色化与实用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杨开明  
从需求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无法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从供给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闲置;从效果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下降、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为了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国家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根据高等学校的生师比确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同时国家应该改革财政高等教育投资方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监管体系,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凌学岭  Chen Ling  王磊  
本文利用统计学中变量选择法和模型选择法并依托R语言计算能力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动态回归模型。由于对ARIMA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进一步预测得到中国今后几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趋势将放缓的结论具有合理性。动态回归模型则对影响出国留学人数的主要因素之重要性进行度量,说明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进口的主要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国内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人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分析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不足是导致服务进口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林群  
本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影响劳动力就业机会分布的模型,从人力资本回报的角度考察了受教育年限、职业培训及人口特征对劳动力就业机会的独立作用和交互作用。在模型中研究者提出了6个假设,并运用CGSS2006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年龄、党员、非农业户口、受教育年限、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获得进入国有部门的就业机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职业培训可以缩小不同教育年限对劳动力进入国有部门就业概率的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伟新  葛涛  陆玮  
住房作为居民刚需,是青年在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微观面板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利用代际传递、累积优势、马太效应等理论分析房屋资产对于代际传递的影响,利用分位数异质性分析房产资源代际传递和青年城市定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父代的收入和社会属性对子代财富积累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子代自身社会能力对其财富的积累作用逐渐提升,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可以有较大可能实现在城市购房定居。(2)不同收入层次的青年对父代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其中,中等收入的青年对城市定居的需求更大,其能充分利用父代资源和自身努力实现城市购房定居。(3)具有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财富普遍更高,城镇户籍青年更有可能实现城市定居。据此,提出建议:优化调整税收体系,完善财富代际传递制度安排;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深化收入体制改革,注重青年群体的发展环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何宗樾  宋旭光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公共教育投入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公共教育投入改善个体教育获得主要通过提升教育预期收益、改善个体教育预期以及增加教育供给三种路径来实现。具体而言,公共教育投入改善了各个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且在现行教育政策下,教育部门能够在改善教育预期、扩大教育供给等诸多方面有效干预个体的教育决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楚亮  赵国昌  刘盼  
文章利用1986年至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讨论了我国城镇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特征,在估计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概率模型结果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和省内差异进行分解。文章研究结果发现,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不仅存在于省份之间也存在于省份内部,比如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不仅要关注录取率的省份差异性,也应关注省份内部基础教育的质量差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小伟  谢作栩  
借鉴布迪厄提出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概念,基于我们对58所院校的13873名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人口统计数据,比较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情况,提出三种资本在不同民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方面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储凤玲  陈继东  
文章基于"偏离-份额"方法的分析表明,初始非农就业机会水平低的省份表现出了增长上的"后发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但是,城市化却显著抑制了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为,内地非农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可能更多地源于一种"后发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推动内地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改变内地中小城市在资源分配中的劣势地位,将是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机会增长速度的重要动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查显友  丁守海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徐秋慧  
目前,我国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始终未能与城市居民平等地分享就业机会。打破城乡劳动市场分割,开放城市就业机会,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化,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认为,给予在这项改革中利益受损者以适当补偿,最大限度地消除改革的阻力,是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化的关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实证调查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总体上一直在缩小。就不同类型高校而言,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差异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入学机会差异自1982年以来一直处于缩小的态势。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MMI和EMI理论。今后应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切实改善弱势阶层子女的就学环境,提高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办学质量,以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均等化程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蔡文伯  伍开文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