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2)
2023(4324)
2022(3375)
2021(3405)
2020(2572)
2019(5782)
2018(5626)
2017(8721)
2016(6025)
2015(6696)
2014(7020)
2013(6024)
2012(5677)
2011(5445)
2010(5609)
2009(4801)
2008(4595)
2007(4305)
2006(3925)
2005(3773)
作者
(14562)
(12007)
(11985)
(11674)
(7633)
(5844)
(5705)
(4955)
(4696)
(4262)
(4226)
(4089)
(3954)
(3906)
(3860)
(3839)
(3760)
(3672)
(3592)
(3497)
(3456)
(3100)
(2874)
(2842)
(2827)
(2746)
(2722)
(2650)
(2537)
(2478)
学科
(19452)
经济(19447)
教育(19058)
中国(11630)
(10136)
地方(8370)
管理(7573)
理论(7510)
教学(6630)
地方经济(6109)
(5022)
方法(4996)
研究(4591)
发展(4322)
数学(4262)
(4200)
数学方法(4161)
(3849)
经济学(3807)
思想(3691)
(3622)
政治(3562)
(3481)
改革(3334)
高等(3300)
学法(3293)
教学法(3293)
学校(3141)
技术(3061)
(3032)
机构
大学(80905)
学院(74150)
研究(32215)
教育(27860)
(23541)
师范(23445)
(21493)
经济(20726)
科学(19733)
师范大学(19721)
管理(19378)
(19246)
理学(16366)
中国(16007)
(15993)
理学院(15956)
管理学(15460)
管理学院(15276)
研究所(14798)
北京(13084)
(13027)
中心(12788)
技术(12541)
职业(12323)
(11738)
教育学(10630)
(10249)
研究院(9404)
(9118)
(8662)
基金
项目(47697)
研究(42970)
科学(39293)
基金(30075)
教育(28528)
(25498)
国家(25149)
社会(24485)
社会科(22839)
社会科学(22837)
(20658)
科学基金(20520)
编号(20491)
成果(19771)
(19687)
课题(17954)
(15429)
基金项目(14944)
规划(13451)
重点(13005)
(12655)
(11988)
项目编号(11968)
资助(11258)
(11058)
(11053)
自然(10855)
(10844)
教育部(10776)
发展(10707)
期刊
教育(47655)
研究(33575)
中国(24860)
(24160)
经济(24160)
职业(11366)
学报(10685)
技术(10385)
科学(9212)
大学(8900)
技术教育(7417)
职业技术(7417)
职业技术教育(7417)
(6985)
学学(6209)
图书(5962)
(5870)
论坛(5870)
(5801)
高等(5776)
管理(5471)
(5413)
农业(5326)
成人(4981)
成人教育(4981)
高等教育(4970)
发展(4196)
(4196)
书馆(4148)
图书馆(4148)
共检索到122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从一般的高等教育研究到高等教育学理论构建的过程。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既是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也是高度开放的研究领域。即使西方永远不出现"高等教育学"的提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之为学科。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应增强使命感,促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更加理性和自觉,进而建立一个更为开放自主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理论学派,或可称之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学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别敦荣  
高等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根本在于高等教育研究产出并形成丰富的科学知识体系。高等教育研究作为领域得到发展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各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多种因素促成了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建设更加快了高等教育学的生长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已有四十年发展历程。潘懋元先生领导的学科建设工作不只是对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高等教育学科的地位和价值不在于其附属于什么学科门类,应用性与非应用性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特性,高等教育学的存续和繁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其自身的创新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袁本涛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兴德  
有关高等教育学身份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潘懋元主张的"学科论"和阿特巴赫主张的"领域论"最具代表性。学科分类既是知识生产的客观需求,也是学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更深受文化传统和科学管理体制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受强制性学科专业目录影响,走的是学科化发展道路。美国学科专业目录的市场化和指导性特征,以及二战后跨学科研究兴起导致其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化生存状态。此外,"学科论"与"领域论"的争论还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学者面对西方学术霸权时的身份焦虑。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既要树立学科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更要增强现实解释力以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适切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小强  
学科的两重建制决定了学科的两重评判标准,今天"学科"与"领域"的不断靠拢说明了传统的学科评判标准已经过时失效。走出高等教育学"学科"与"领域"的争论,需要我们超越传统学科评判标准和具体学科的立场,站在科学整体转型的高度来重新认识学科和学科的评判标准。学科仍然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工具,坚持学科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理性、现实选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梁燕玲  
后现代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发展领域,其开放发展通过问题的开放和研究的开放得以实现,根本在于人的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问题研究和多范式实践的同时,促进研究者以及研究文化的开放,努力拓展自身的开放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中  
高等教育学兼具经验科学与规范科学两种学科的性质与特点。高等教育学运用多学科观点和方法开展研究,但并不意味着该学科就拥有了多学科属性。过分强调多学科性,会使高等教育学失去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借鉴移植另一学科方法不可避免,但要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高等教育学科的表达方式需要拥有原创于本学科且具有学理性、专业性的适切的新术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郭卉  
学科不仅是一种知识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建制。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制发展迅速,但其学科定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学科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两方面分析发现,当今的高等教育学已经突破了教育学的学科框架,不是隶属于教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而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因此,将高等教育学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学学科知识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学需发展成为独立于教育学的一级学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但在高等教育学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学科?论者各执己见,看法不一。在这一看似纯属理论的问题背后,其实有许多现实的问题,诸如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划界、学科标准、学科归属、学科地位、学科资源、学科认同以及人才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应强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整体上是在经典学科框架下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这种学科建设取向对促进高等教育学发展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带来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超越"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之争,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方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付八军  
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关键在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将体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再按照不同的教育活动领域设置相应的行业性学科,就可以实现高等教育学从二级学科发展到一级学科。从我国学科制度的变革趋势、矛盾冲突以及国(境)外学科设置制度的现状来看,以这种思路来实现"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我国高等教育学自取得学科建制以来,一直存在着经典学科论范式与研究领域论范式的冲突,这种冲突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方向,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高等教育学的现代学科范式能化解和包容两种学科范式间的矛盾和冲突。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超越发展之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论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教育学只是普通教育学的简称,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完全是并列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逻辑上的困境,使得“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成为客观的事实,重建完备的教育学是必需的前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小强  
在目前的一级学科管理政策下,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受到了严重削弱,面临重大危机。基于学科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强烈的社会需要,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是当前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唯一路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同时要弱化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边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危机是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境遇。与成熟学科的危机相比,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主要是制度性危机和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鲜明的制度依附性特征,可能是造成学科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从长期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学应该通过"再学科化"等途径加强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逐步降低和削弱制度依附性。从近期形势看,解除当下制度性危机的关键是重建两大制度体系,即作为学科存在的制度体系和保障学科发展的制度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