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42)
- 2023(12330)
- 2022(9858)
- 2021(9208)
- 2020(7450)
- 2019(16466)
- 2018(16534)
- 2017(29449)
- 2016(17141)
- 2015(19306)
- 2014(19252)
- 2013(17668)
- 2012(16042)
- 2011(14406)
- 2010(15182)
- 2009(14078)
- 2008(13788)
- 2007(12950)
- 2006(11785)
- 2005(11262)
- 学科
- 管理(54945)
- 济(53848)
- 经济(53754)
- 业(50700)
- 企(43594)
- 企业(43594)
- 中国(27360)
- 教育(21955)
- 制(18593)
- 财(18323)
- 技术(18322)
- 农(17706)
- 方法(16653)
- 业经(16433)
- 理论(14025)
- 数学(13041)
- 数学方法(12820)
- 体(12791)
- 银(12468)
- 银行(12453)
- 学(12308)
- 技术管理(12290)
- 行(11939)
- 农业(11664)
- 地方(11542)
- 融(10819)
- 金融(10817)
- 发(10560)
- 体制(10399)
- 务(10377)
- 机构
- 大学(228754)
- 学院(224107)
- 济(86693)
- 经济(84535)
- 管理(81564)
- 研究(77957)
- 理学(68541)
- 理学院(67730)
- 管理学(66576)
- 管理学院(66099)
- 中国(56505)
- 京(49980)
- 财(46106)
- 科学(42554)
- 江(39387)
- 范(38679)
- 师范(38435)
- 所(37301)
- 中心(35751)
- 教育(35182)
- 财经(34357)
- 研究所(32913)
- 北京(32368)
- 师范大学(31114)
- 经(31012)
- 州(30430)
- 农(29295)
- 院(28296)
- 技术(27062)
- 业大(26772)
- 基金
- 项目(140349)
- 研究(114906)
- 科学(114302)
- 基金(98793)
- 家(83296)
- 国家(82373)
- 社会(73245)
- 科学基金(71974)
- 社会科(69045)
- 社会科学(69036)
- 教育(60525)
- 省(57187)
- 基金项目(50931)
- 划(48613)
- 编号(48591)
- 成果(43407)
- 自然(41764)
- 自然科(40867)
- 自然科学(40858)
- 自然科学基金(40195)
- 课题(37851)
- 资助(37600)
- 创(34787)
- 制(33190)
- 重点(32864)
- 部(32656)
- 年(31512)
- 创新(31383)
- 发(31249)
- 性(30328)
- 期刊
- 济(105511)
- 经济(105511)
- 研究(83374)
- 中国(65866)
- 教育(62596)
- 财(37825)
- 管理(35915)
- 农(28564)
- 学报(28468)
- 科学(27827)
- 大学(24516)
- 技术(24468)
- 融(24314)
- 金融(24314)
- 学学(20730)
- 农业(18422)
- 财经(17889)
- 业经(16993)
- 职业(16633)
- 经济研究(15920)
- 经(15591)
- 坛(13451)
- 论坛(13451)
- 问题(13260)
- 图书(13011)
- 科技(11803)
- 技术教育(10670)
- 职业技术(10670)
- 职业技术教育(10670)
- 技术经济(10544)
共检索到376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治理
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体制和机制创新。政府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激活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督和管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就业机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泽厚
本文主要以市场主导型、大学主导型、国家主导型国家高等教育为例 ,讨论了这些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规避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毕业生就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啸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高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建立毕业生推介机构,分担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本。只有这样,高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对接,使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徐力 徐辉
制度创新是美英德日四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共同特征 ,亦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创新 ,应以办学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投资体制的创新为重点。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制度创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金国雄 邵文均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罗三桂
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过渡,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本文以大学生就业特征为切入口,从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就业市场、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等四方面,对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精英 大众化 大学毕业生 就业特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戴勇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工作市场化的推进,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校——院(系)"为主干的两级就业管理体制,创新了就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制度,逐步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就业工作平台。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作的推进,就业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又在不断地对现行的工作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地开展制度探索和工作创新。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职能一般分为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个方面,即理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桥 刘春阳 刘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伴之而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受损的问题日益严重,就业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健全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与指导,规范人才市场运作规则,努力构建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体系,是唤醒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的意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不受损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毕业生 就业权益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刚 徐立青
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的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学风问题,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探寻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建设新途径。
关键词:
大众化 教育思想 学风建设 因材施教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陈敬佑 俞秋红 张祖夔
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目标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大众化并不只是一个量的增加 ,更意味着高等教育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是解决大众化教育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分制的内涵与特点及产生的背景、实行学分制的条件和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对问题作了论述 ,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已迫在眉睫。参 5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学分制 教学管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俊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办学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日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文松,郝宏兰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严重滞后于并制约经济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命题。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并给出了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可行性 措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波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文东茅
本文以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以父亲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高考成绩、就读院校、毕业去向、就业收入等的影响,发现我国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受教育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发生的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机会 家庭背景 就业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阎光才
本文分析了欧洲以及我国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现的背景因素,认为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基于外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类别定位与结构调整,虽然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在实践中却面临众多困扰,例如学术漂移的问题。就我国高校的结构调整而言,摆脱这一困扰的基本出路可能在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设立详尽的国家学历与职业资格框架,明确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设置基准,建立政府引导与高校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机制,全面推动学历与职业资格、不同高校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通。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就业 学术漂移 类型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